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84629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走近心理学,走进新生活 【主题辩析】作为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新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存在认识误区,正是由于这些错误认识,所以很多学生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回避倾向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又一批初中毕业生将跨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中职学校的一切,都与初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对每个新生来说,更是陌生而新鲜的。那么,中职新生如何尽快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生活,迈好第一步呢?作为心理健康课的第一课,不仅让学生明白心理学的含义,澄清对心理学的误解,是今后顺利开展全员心育、

2、全程心育的重要前提;也要帮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以及适应新的中职学生生活。【辅导对象】16级秋季班【辅导时间】第1周【辅导场地】教室【辅导目标】帮助学生走出对心理学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认识观,认识生活中的心理现象,以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适应新角色,尽快融入新环境。【辅导重难点】重点:(1)走出对心理学的误区,对心理学有个正确认识;(2)了解中职生活与中学的区别。难点:(1)对生活中的心理效应解读;(2)如何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3)认识自己的新角色,如何更快适应新环境。【辅导方法/策略】教法:游戏活动发、故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等。 学法:自主

3、学习法、体验学习法等。【辅导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导程序】辅导环节活动程序与步骤设计意图与意外应对预计时间辅导准备一、导入活动1自我介绍与课程介绍2. 热身活动3. 澄清心理学的误区设计意图: 1.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课的性质及要求.2.以热身活动活跃气氛,引起学生参加心理辅导课的兴趣。3.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心理学的认识与了解,是不是与外界对心理学的误解都是对应的。意外对应:根据学生配合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5分钟二、认知活动1. 了解心理学的含义与内容2. 例举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设计意图:1. 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心理学,走出对心理学的误区2. 发现身边的心

4、理学,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学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心理的兴趣意外对应:1、尽力避免说教,启发学生思考2、讲解激发学生提问。25分钟心理学是什么三、过渡活动谈谈入学后的感受,说说与中学的区别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分析感受现在环境与中学的区别意外对应:学生有可能积极性不高,不愿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10分钟四、目标活动分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如何适应新环境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从哪些方面可以尽快适应新生活意外对应:采取小组奖励或者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思考。10分钟五、结束活动1. 教师揭示学习心理学的意义2. 总结快速适应新生活的方法与角度3. 推荐心理学相关电影、书籍

5、设计意图:A. 1.深入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B. 2.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主动积极地迎接新生活C. 3.延伸拓展,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意外对应:避免说教,鼓励学生完成拓展性学习。20分钟【参考文献】1心理健康教材(主编:余国良)2中职生心理辅导教学参考书(主编:许晓霞、高慧华)3中学班级心理团体活动142(主编:袁章奎)【辅导的相关文字资料】一、导入活动1.自我介绍与课程介绍师:同学们好,我是*老师,这学期与你们一起上心理健康课,对大家来说,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大家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咱们有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 ?咱们这门课有作业吗?学习这门课需要预习和复习吗?是的,咱们这门课没有

6、作业也不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而且也不会参加考试。(同学们一片欢呼)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就说明咱的心理健康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呢?上心理健康课是一个自我提升和成长的过程,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我们才能良好适应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课堂的良好运行少不了规则的支撑,那与其它课堂一样,我们心理课也有我们的心理课堂礼仪:按时上下课手机关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尊重他人发言我们心理课有个原则就是不批评,不指责,听指挥希望大家自觉遵守,积极配合,当然我更希望我们能欢快愉悦地度过这学期!2.热身活动:拍七令老师讲游戏规则:全体成员参加,从第一排第一个人开始从1-50报数,但有人数到含有“7”的数字或“7”的倍

7、数时,不许报数,只需要拍一下手掌,下一个人继续报后面的数。如果有人报错数或拍错了,请起立,表演节目。3.澄清心理学误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你对心理学的看法如何?一提到心理学你想到的是什么?要上心理健康课,我得先给大家辟谣,给大家把这误会解清楚。 A.学心理学的知道你在想什么心理学家只是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心理活动,提出假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怎么发展的,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得出结论,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来对一些心理活动、行为做出猜测。比如说从众这么一个现象。 B.学心理学就是算命的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19

8、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物理心理学,向来就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相近似。发展到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都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C.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如果把心理咨询理解为心理学的全部,就未免太过狭隘。接受心理咨询的也是正常人,可能现在还有大多数人以为去心理咨询的都是有病的。他们只是遇到了问题困难,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需要别人的帮助。真正有病的就呆精神病院吃药了。 D.

9、学心理学的都有病。不排除有些学心理学的是有病,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或者有解不开的心结,需要学心理学来进行自我调节。专家回答-如果有一天我自杀了,不是因为我学心理学导致的,而是因为我学了心理学而推迟了自杀的时间。 E.心理学家都会催眠催眠是什么?是催人入眠,是科学还是迷信?电影中的催眠情节可信吗?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固定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

10、疗效果较好。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F.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很多人对心理学家抱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的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这些看法就会使得许多人在看心理医生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其实,大多数的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如儿童情绪的发展,记忆与思维的特征,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很跨文化的比较等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教师总结:以上说了这么多心理学不是什么,我想很多同学肯定会想“那心理学是什么呢?”

11、,为了解开这个谜,我们首先来看个视频心理学是什么二、认知活动通过观看心理学是什么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含义与内容心理学的含义与内容: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

12、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应用:气质(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气质的不同)-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的四类型说胆汁质兴奋型张飞、李逵、晴雯多血质活泼型王熙凤、浪子燕青粘液质安静型薛宝钗、林冲抑郁质抑郁型林黛玉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选择合适的职业会计细心、耐心、恒心安静型粘液质l 心理学趣多多-知觉之错觉:会动的图像,箭形错觉,缪勒-莱耶错觉2.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现象1

13、)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2) 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14、。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3) 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4) 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的依据的心理现象。5) 责任分散效应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

15、任分散效应。即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6) 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 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