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82803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过渡段试验路段总结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交二航局西宝客专XBZQ-2标 3%水泥级配碎石(路基过渡段)填筑试验段总结报告目 录一、工程概况2二、试验目的2三、施工人员和设备配置情况3四、技术要求5五、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71、施工程序72、工艺流程7六、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91、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9七、过渡段试验段成果总结101、含水率102、松铺厚度及碾压方式113、最佳机械设备组合和人员配备114、填筑级配碎石注意事项145、其他15八、安全保证措施17九、质量保证措施19十、环境保护措施20DK562+050.75DK562+393.65段路基工程过渡段填筑试验段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中交二航局西宝客专第一项

2、目经理部路基工程起讫里程为DK562+050.75-DK562+393.65,长度342.90m,工点位于宝鸡市扶风县白龙村西北侧,地貌属渭河北岸一级阶地,地形平坦,相对高差小于2m,工点处为农田,交通较为便利。工点内线路以填方形式通过,最大填高约5.8m。工点起点、终点端分别为白龙村特大桥和常兴渭河特大桥。工点范围内有一座涵洞里程为:DK562+200.00,孔径为1孔4.0m箱涵。 工点两端桥台后路基设路桥过渡段,过渡段采用倒梯形过渡的方案。过渡段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掺加5%P.O42.5水泥),在路基与桥台结合部设渗水板,渗水板底部设直径100mm透水软管将水排出路基以外。DK56

3、2+200涵洞两侧设路涵过渡段,采用倒梯形过渡方案,过渡段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加5%水泥, 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P.O42.5水泥的级配碎石,长度不小于20m。为全面展开路基过渡段填筑施工,我部在DK562+198过渡段进行试验段施工,实验填筑层数为3层。根据路基过渡段填筑试验段施工方案,我部成功完成了该段路基与涵洞过渡段试验施工工作,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接下来的过渡段填筑施工提供了依据。二、试验目的1、确定填料碾压时的最佳含水量。2、确定适宜的松铺厚度。3、确定合适的碾压遍数。4、最佳的机械组合和施工组织。三、施工人员和设备配置情况1、试验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试验段

4、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见表1表1、试验段管理及施工人员配备表姓 名职 务工 作 职 责何官键工区长路基试验段总指挥肖贤炎工区总工试验段技术总负责人刘力滔工区副经理现场负责人谷继振技术员现场技术负责罗益俊技术员现场技术负责魏夕松质检员现场质量控制刘俊尚安全员现场安全及文明负责陈建宏试验员试验检测尤 浪测量员现场测量杨 凯材料员材料负责谢建云领工员现场总协调成建辉领工员现场总协调路基作业队机械操作人员18人、杂工20人2、试验段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试验段主要施工机械配备见表2。表2、试验段施工主要机械配置表 机械名称型 号单位数量挖掘机PC210台2推土机SD13台1重型振动压路机SR22MP台1自卸车

5、康明斯台4装载机ZL-50台3洒水车10T台23、试验段施工主要测量、检测仪器试验段施工主要测量、检测仪器见表3。表3、试验段施工主要测量、检测仪器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全站仪Leica TC702套1水准仪DS3E台1坡度尺E01B把1直尺2.5m木尺把1水准尺3m木尺把1水准尺5m铝合金尺把1K30平板荷载仪YB-150套1EDTA滴定仪套1灌砂桶150mm个1电子天平ES-10K台1 Ev2静态变形模量测试仪JDG-08型套1Evd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LFG型套1四、技术要求1、一般规定(1)、在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按设计要求施工过渡段。(2)、桥台和横向结构物基坑的回填工作

6、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3)、过渡段范围的原地面处理应符合地基处理的有关规定。(4)、过渡段级配碎石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采用小型机械碾压在区域,松铺厚度不大于20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照工艺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路拱坡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5)、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2、过渡段排水要求(1)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用相应的防排水措施。

7、(2)过渡段台背回填料表面应按照设计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水渗入。(3)过渡段台背与回填料之间应按要求设置防排水层。(4)过渡段级配碎石填料与相邻路堤填料之间的反滤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5)过渡段坡脚两侧、路堤底部的纵横向排水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6)过渡段路堤两侧防护砌体的施工应在地基和路堤变形稳定后进行。宜与相邻路堤的防护砌体施工相互协调。3、质量标准基床表层以下级配碎石填筑压实标准如表4表4 基床表层以下级配碎石压实标准项目压实标准检验频率地基系数K30(MPa/m)150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孔隙率3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1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1点;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动态变

8、形模量Evd3点,其中1点靠近桥台或横向结构物边缘处;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各3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2m处1点、路基中部1点;每压实层抽样检验静态变形模量EV2各3点,其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2m处1点、路基中部1点。孔隙率28%动态变形模量Evd50静态变形模量EV2(KPa)80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土压实标准如表5。表5 4%(6%)水泥改良土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土压实标准项目压实标准检验频率地基系数K30(MPa/m)90(110)沿线路纵向每100m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压实系数K(改良细粒土)6点,其中: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2点,路基中部2点;每10

9、0m每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静态变形模量EV2各4点,其中:距路肩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压实度K0.92(0.95)动态变形模量Evd40(40)静态变形模量EV2(KPa)45(60)五、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1、施工程序(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过渡段基底处理台背基坑砼回填过渡段本体分层填筑分层分区碾压养护质量检测与验收(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过渡段基底处理台背基坑砼回填过渡段本体分层填筑分层分区碾压养护路堤地段过渡段后的倒梯形段水泥级配碎石填筑质量检测与验收2、工艺流程养护过渡段基底处理台背基坑砼回

10、填过渡段本体分层填筑分层、分区碾压台背渗水墙砌筑汽车运输至现场拌合水泥级配碎石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框图检验合格 检验合格 进入下道工序质量检测与验收六、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施工前必须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合理安排施工力量,从技术、物质、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过渡段路基施工创造条件,明确路基过渡段与其它结构物先后施工的衔接顺序,对路基填料种类进行核实,填料前进行取样检验,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应重新进行检验。1、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基底面处理好后,根据过渡段填筑高度及边坡率,计算出两侧护坡土填筑宽度,设置标桩,以确定级配碎石及锥体护坡填筑范围。

11、(1)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范围见路涵过渡段纵断面结构示意图。锥体护坡填筑范围按设计图确定。路涵过渡段纵断面结构示意图 (2)用白油漆在台背墙标出每一填层的厚度;用白灰划线标明过渡段的平面位置(含锥体护坡)和两侧护坡土宽度。 (3)过渡段断面形式比较复杂,必须放大样控制。级配碎石除在桥台背后画出标识线控制外,另一端做一排架放出施工填筑界线,再用钢钎拉线标出边缘及填层高度,以便施工控制。 (4)过渡段两侧护坡土填料与路堤相同,顶面宽度及内外侧的坡比也相同。但在过渡段底面全宽(除锥体护坡外)范围内,先分2层铺筑厚60cm的级配碎石(每层压实厚度为30cm),留作泄水通道,然后再填筑两侧护坡土。(5)底

12、面厚60cm级配碎石施工完后,在填筑两侧护坡土及锥体护坡土时,为使锥体护坡土和两侧护坡土每层压实后能与同层级配碎石厚度保持一致,摊铺时控制两种不同填料的松铺厚度,以免影响整体压实质量。当两侧护坡土及锥体护坡土每层松铺厚度难于一次压实时,再分层压实,确保级配碎石与两侧土及锥体护坡土压实满足设计要求。 (6)两侧护坡土及锥体护坡土施工时,因作业面狭窄,大型机械难以展开,采用小型机械,局部可用人工配合,做到顶面平顺、边缘到位、厚度均匀。 (7)填筑两侧护坡土及锥体护坡土时,其边缘较设计加宽50cm,以确保设计宽度压实到位。此加宽部分待路基和过渡段施工完后,刷坡时再刷去。七、过渡段试验段成果总结1、含

13、水率在过渡段施工时,每天分时段对含水率进行测定,试验得出填料含水率的控制方法,通过对搅拌站拌合、级配碎石的运输、以及摊铺至现场20min、40min、60min、80min级配碎石进行比较,掌握碾压时的最佳含水率和时间。以12月14日、12月16日及12月21日中的其中3天含水率测定为例,具体数值如表8:表8 含水率记录表观测日期拌合站运输至现场摊铺20min摊铺40min摊铺60min摊铺80min12月16日6.46.36.36.36.26.112月16日6.46.36.36.36.26.212月14日6.26.05.85.65.65.5根据实验得出,该段料源最佳含水率为5.4%。经过试验

14、段连续测定数据比较分析,拌合含水率略大于最佳含水率,碾压时间控制在拌合料摊铺后80min以内,压实效果较好。2、松铺厚度及碾压方式通过对每层填筑的全程监控,掌握每层填筑的松铺系数、碾压工艺,以及在每次碾压后的压实指标,如表9(选取每层具代表性的2个点进行比较)。同时,根据表9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同一区段,松铺层厚越接近近36cm压实指标越大(既松铺系数越大);、相似的层厚,碾压工艺一致,孔隙率相近;、对表9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初步得出3%水泥级配碎石压实厚度30cm时,松铺系数为1.2。 、碾压方式:压实厚度30cm时,采取2静压+3次弱振+1次强振+静压收面; 、通过施工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