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06807 上传时间:2017-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绪言~足阳明胃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言1. 现存最早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 , 阴阳十一脉灸经2. 战国到秦汉:内经 (第一次总结) 。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 ,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3. 汉代:黄帝八十一难经 (简称难经 )4. 魏晋时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第二次总结)5.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明堂三人图” “阿是穴” “指寸法”6. 北宋: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由政府颁布7. 金代:何若愚:子午流注针法8. 元代:滑柏仁十四经发挥9. 明代:奇穴的形成;杨继洲针灸大成 (第三次总结)经络总论1.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

2、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2. 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 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 8 寸以上,太阴交出厥阴之前。3.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4.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处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5.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

3、湖泊。6. 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7.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8.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9.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10.“标本”

4、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11.“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即头、胸、腹部。12.“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 “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剂间的联系。13.标本根结理论进一步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离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的道理。14.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15.脑为髓海,胸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16.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17.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

5、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体现。18.前额阳明经,两侧少阳经,后项太阳经,颠顶督脉、足厥阴经。腧穴总论1.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 、 “会” 、 “气穴” 、 “气府” 、 “骨空”等。2. 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 361 个,沿用至今。3.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3 类(阿是穴又称“天应穴” 、“不定穴” 、 “压痛点”等) 。4.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5. 特定穴包括“五输穴” 、 “原穴” 、 “络穴” 、 “郄穴” 、 “下合穴” 、 “背俞穴” 、 “募穴” 、“八会穴” 、 “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6、等 10 类。6.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7.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8.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 寸第 7 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 寸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 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寸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 寸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 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7、曲骨):5 寸两乳头之间:8 寸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端(章门):12 寸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 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寸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寸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 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 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 寸9. 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经络腧穴各论1. 手太阴肺经(11 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

8、廉,出其端。中府(肺之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 6 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向外斜刺或平刺,不可向内深刺,以免引起气胸。云门:在胸前壁外上方,肩岬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 6 寸,锁骨下窝凹陷处。向外斜刺,不可向内深刺,以免引起气胸。天府: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 3 寸处。侠白: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 4 寸,或肘横纹上 5 寸处。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或点刺出血。孔最(郄穴):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 寸处。止咳要穴。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向上斜刺。经渠(经穴):桡骨茎

9、突与桡动脉之间的凹陷处,腕横纹上 1 寸。避开桡动脉直刺。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避开桡动脉直刺。鱼际(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 寸。浅刺或点刺出血。2. 手阳明大肠经(20 穴)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

10、0.1 寸。浅刺或点刺出血。二间(荥穴):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前凹陷中。三间(输穴):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凹陷中。合谷(原穴):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阳溪(经穴):腕背横纹桡侧,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偏历(络穴):屈肘,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3 寸。直刺或斜刺。温溜(郄穴):屈肘,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下廉: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4 寸。上廉: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3 寸。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曲池(合穴):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

11、髁连线的中点。肘髎:屈肘,曲池外上方 1 寸,当肱骨边缘处。手五里: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 3 寸。避开动脉直刺。臂臑: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 7 寸,三角肌止点处。直刺或向上斜刺。肩髃:肩峰端下缘,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巨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的凹陷处。直刺,微斜向外下方,不可过深,以免引起气胸。天鼎: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 1 寸。扶突:喉结旁约 3 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避开颈动脉,不可过深。一般不用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禾口髎:在上唇部

12、,水沟穴旁开 0.5 寸,当鼻孔外缘直下。直刺或斜刺。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 0.5 寸,当鼻唇沟中。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3. 足阳明胃经(45 穴)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承泣:目正视,瞳

13、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针刺时,医师以左手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 0.51.5 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应缓慢,并适当按压,以防出血。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直刺或微向上斜刺,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和捻转。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外缘处,当鼻唇沟外侧。斜刺或平刺。地仓:口角旁开约 0.4 寸,上直对瞳孔。斜刺或平刺,也可向颊车方向透刺。大迎:下颌角前下方约 1.3 寸,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凹陷中取穴。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直刺或平刺,

14、也可向地仓方向透刺。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下颌切迹与颧弓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有孔,张口即闭,应闭口取穴。留针时不可张口,以免引起折针。头维:额前发角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穴 4.5 寸。平刺。人迎:喉结旁 1.5 寸,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之后。避开动脉直刺。水突:在颈部,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胸锁乳突肌前缘。气舍:人迎穴直下,在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不可深刺。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 4 寸。直刺或斜刺,不可深刺;类经图翼:孕妇禁针。气户: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 4 寸。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库房: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在第一肋

15、间隙。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屋翳: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在第二肋间隙。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膺窗: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在第三肋间隙。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乳中:在第四肋间隙,乳头中央。不针不灸,仅作为定位标志。乳根:前正中线旁开 4 寸,在第五肋间隙,当乳头直下。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不容:脐中上 6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过饱时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承满:脐中上 5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过饱时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梁门:脐中上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过饱时禁针,肝大者慎针或禁针,不宜做大幅度提插。关门:脐中上 3 寸,前正中线旁开

16、2 寸。太乙:脐中上 2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滑肉门:脐中上 1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天枢(大肠募穴):脐中旁开 2 寸。外陵:脐中下 1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大巨:脐中下 2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水道:脐中下 3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归来: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下 5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别名气街。髀关: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伏兔: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 6 寸。阴市: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 3 寸。梁丘(郄穴):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 2 寸。犊鼻: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称外膝眼。向后内斜刺。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犊鼻下 3 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上巨虚(大肠下合穴):犊鼻下 6 寸,足三里下 3 寸。条口:上巨虚下 2 寸。下巨虚(小肠下合穴):上巨虚下 3 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