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76656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5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疾病名】子宫颈残端癌 【英文名】stump cancer of cervix uteri 【缩写】 【别名】carcinoma of cervical stump 【ICD 号】C53 【概述】 宫颈残端癌是指子宫次全切除术后所残留的宫颈部分发生癌变。宫颈残端 癌可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数月至 2 年内发病,也可在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发病。 根据文献报道和多数学者的意见,术后 2 年内发现宫颈残端癌变时不能诊断为 宫颈残端癌,而切除子宫 2 年后发现病变才诊断为宫颈残端癌。LoneK(1992)认 为,子宫次全切除术后 2 年以内出现的宫颈残端癌,很可能是在手术时已患有 宫颈癌而没有在术前得到确诊,

2、属于遗漏的宫颈癌。真正的宫颈残端癌系指: 子宫次全切除术时不论宫颈阴道部或颈管确无癌变存在且在术后 2 年新发病 者,才称为真性宫颈残端癌。 【流行病学】 宫颈残端癌比较少见。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 0.2%1.8%。汤春生、苏 应宽(1987)、LoneK(1992)报道残端癌的发病率为 1.6%,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 医院 19591992 年共收治子宫颈癌 14768 例,残端癌 82 例,占 0.55%。宫颈 残端癌的发病年龄比普通宫颈癌晚 10 年,一般在 4066 岁,平均年龄 58 岁。 国外文献报道宫颈残端癌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占次全子宫切除术的 1.3% 1.63%,占宫颈癌的

3、 0.5%10%。国内较国外报道明显低。 【病因】 子宫颈残端癌是由于其他妇科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引发残留的子宫颈 癌变。宫颈癌变的病因包括: 1.性行为 初次性交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及男性伴侣的性行为,都被认 为和宫颈癌的发生相关。认为这与青春期宫颈处于鳞状上皮化生时期,对致癌 物较为敏感有关。 50 多年前人们就发现在修女中宫颈癌极罕见。继之许多研究指出婚产情况 及性混乱,如初次性交过早、多个性伴侣和宫颈癌密切相关。20 世纪 70 年代 有报道宫颈癌的病死率和淋病的发病率之间有关,因而认为宫颈癌大多是由性 传播疾病感染所引起的。在这些性因素中和宫颈癌关系最恒定的是性伴侣数(表 1),表

4、中列举的是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指出宫颈癌妇女较对照组妇女 有更多的性伴侣,且患病的危险性直接与性伴侣数成正比。有10 个性伴侣者 较1 个性伴侣者的相对危险性高 3 倍以上。事实说明多个性伴侣与 CIN 及宫 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前者的相关性更明显。Slattery 曾在一项研究中 推算,性伴侣数10 个者在宫颈癌新病例中占 36%。当性伴侣数6 个且初次 性交年龄在 15 岁以前时,则患宫颈癌的危险性上升 510 倍以上。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初次性交年龄为 16 岁者,其相对危险性为 20 岁以上 的两倍(表 2)。有学者指出初婚年龄在 18 岁以下者,比 25 岁以上者的患病率

5、 高 13.3 倍。Biswas(1997)报道初次性交年龄在 12 岁以下和18 岁者相比,OR 值为 3.5,且与宫颈癌的关系不依赖其他因素而独立存在。 性关系的特征可能也影响宫颈癌的危险性。一些学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性 伴侣数也进行了分析。Brinton(1987)及 Herrero(1990)未发现 20 岁前的性伴 侣数比终生性伴侣具有更多的意义,但 Peter(1986)发现终生性伴侣的作用可 全部归于 20 岁前多个性伴侣的作用,他还发现月经初潮及初次性交间隔时间短 可提高危险性,较初次性交过早的单独作用还强,但后人未能证实。稳定的性 伴侣(时间3 个月),较不稳定的性伴侣对宫颈癌

6、危险的相关性更大 (Brinton,1987;Herrero,1990)。这个现象提示,可能需要更长期地、重复 地接触携带性传播疾病的性伴侣,其危险性才增加。Herrero(1990)发现进行肛 门性交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亦增加,此种相关性是真实的还是仅仅反映了双方 性行为的其他方面,还是与性卫生有关还不清楚。 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 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在目前发现的 80 余种 HPV 型别中约有 30 余型与性生殖道病变有关。 根据 HPV 致病力的大小及不同 CIN 和宫颈癌组织中 H

7、PV 感染的分布情况, HPV 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低危型多导致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 扁平疣类病变,主要有 HPV 6,11,30,39,42,43 及 44。高危型主要导致 CIN及宫颈癌的发生,主要有 HPV 16,18,31,33,35,45,52,56 等。表 3 中所示与正常宫颈及 CIN 相比,宫颈浸润癌中 HPV 16 及 18 型的阳性 率最高,CIN 次之。而 HPV 6,11 型则多见于 CIN 中。HPV 16,18 型在 CIN、级中较常见,而 HPV 6、11 型则在 CIN级中多见。HPV 各亚型在宫 颈浸润癌中的分布如表 4,以 16 型最多见,其

8、次为 18 型,45,31,33 型占 2%5%。另有研究指出,宫颈腺癌中以 HPV 18 型最常见,而与鳞癌关系最大的 是 HPV 16 型。 生殖道 HPV 感染主要通过性传播,在性行为活跃的年轻女性中最常见,感 染高峰年龄范围为 1830 岁。作为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HPV 感染多为短暂 性。大多数研究报道宫颈 HPV 感染的自然清除时间在 712 个月左右,只有少 部分为持续感染。许多研究显示,持续性高危型 HPV 感染是发生宫颈病变的必 要条件。有报道称,高危型 HPV 的持续性感染者患 CIN的风险增加 100300 倍,而高危型 HPV 阴性者在随后的 2 年内发生 HGSIL

9、(包括 CIN和 CIN)的可 能性很小,随诊中细胞学结果也由轻度或交界性异常转归为正常。 Dalstein 等(2003)报道了一项对 781 名宫颈细胞学为正常/ASCUS/LSIL 的 妇女的前瞻性研究。作者对这 781 名妇女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进行了 高危型 HPV (HR-IPV)检测,然后每 6 个月随访 1 次,平均随访 22 个月。结果 显示高危型 HPV 阳性患者平均感染时间为 7.5 个月(342 个月),大于 50%的感 染者在 7.5 个月内清除。与高危型 HPV 阴性者相比,HPV 短暂感染和持续感染 者发生宫颈细胞学 ASCUS 和 SlL 的可能性大,其

10、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 2.38 和 9.13,所有进展到 CIN2/3 以上的患者都是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者。同时作者发 现,与高危型 HPV 阴性者相比,高危型 HPV 低度到中度病毒负荷者和高度病毒 负荷者更易发生宫颈细胞学异常,其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 1.65 和 8.66。 Schlecht 等(2001)年报道了一项前瞻性 HPV 持续性感染的研究结果。该研 究自 19932000 年对 1611 名妇女进行了 HPV 和宫颈细胞学检查,第 1 年每 4 个月 1 次,随后每年 2 次,将初始连续两次 HPV DNA 阳性定义为持续感染。结 果显示与 HPV 阴性的患者相

11、比,HPV16 或 18 型持续感染患者发生 SIL 的相对危 险度为 8.68(95%CI,5.917.6);和高危型 HPV 阴性者相比,任何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发生 SIL 的相对危险度为 10.17,而发生 HSIL 的相对危险度为 11.6。 近 30 年生殖道 HPV 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 19501978 年间美国 Rockester 地区 HPV 感染的发病率上升了 8 倍,1978 年为 106/10 万(Chuang, 1984)。19661984 年间在美国因湿疣而就诊者上升了 4.5 倍。 我国 6 省市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发现,用核酸杂交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 HP

12、V 16 型 DNA 的阳性率为 36%64%。高发区山西省为 64%,低发区四川省为 36%。两地间 HPV 16 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章文华,1987)。司静懿等(1992)对 宫颈癌高发区新疆、华北,中发区湖北、黑龙江,低发区贵州的调查结果显 示,宫颈癌中 HPV 16 型阳性率平均为 60.4%,且各地宫颈癌中 HPV16 阳性率差 异明显,并与各地宫颈癌的病死率水平一致。如新疆高达 77%(病死率为 15.78/10 万),而贵州则为 45%(病死率为 4.92/10 万)。进一步分析发现新疆农 村宫颈癌 HPV 16 阳性率为 88%,明显高于城市(66%)。 在几组病例-对照研究

13、中,均显示 HPV 感染和 CIN 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 关。在拉丁美洲四个国家进行的一组大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 759 例宫颈浸润 癌及 1467 例对照,用 FISH 法对 HPV6/11、16/18 进行检测,结果说明 HPV 16/18 和宫颈癌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当 HPV6/11 及 HPV 16/18 均呈阳性时其相 对危险性最高,另外还观察到性行为及 HPV 感染的作用均不依赖其他因素而独 立存在(Reeves,1989)。 美国的两组病例-对照研究(Manos,1991;Morri-son,1991)也都说明, HPV 感染与 CIN级均有很强的相关性。当多种型别的 HPV

14、感染同时存在时 则危险性更高,在调整了 HPV 感染因素后,两组中的初次性交过早、多个性伴 侣、口服避孕药及吸烟等因素的相关性消失或明显下降。Eileen 2003 年综述 文献认为,生殖道 HPV 感染中存在不同类型的 HPV 多重感染,多重感染率可以 达 39%,并且多重感染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在大约 11.8%的细胞学为正常或 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女性和 35.4%轻到中度不典型增生的女性 中,可以见到多重感染,并且其中至少有一种为高危型 HPV。 Schellekens 等在 74 例宫颈癌样本中检测 12 种 HPV-DNA,HPV 感染率为 96%,14.1%

15、为 23 种 HPV 感染,其中至少有 1 种为高危型 HPV,同时发现多重 感染在腺鳞癌中较在鳞癌和腺癌中明显多见(P0.014)。 Morrison(1991)还指出根据杂交信号的强度推测病毒负荷增加时危险性也 增加,二者间呈具统计学意义的剂量效应关系。Munonz 等(1992)近年在哥伦比 亚及西班牙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用三种不同的杂交法检测 HPV DNA,在两国中均 显示 HPV 与宫颈癌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并观察到病毒负荷增加时宫颈癌的危险 性亦上升。Josefssonzai 等 2000 年报道了对 478 例宫颈原位癌和 608 例正常 对照应用 PCR 技术进行 HPV 16

16、病毒负荷测定的结果。他们根据病毒负荷由低到 高将患者分为五组,与 HPV 16 阴性者相比,发生宫颈原位癌的 OR 值从病毒负 荷低水平组到高水平组逐渐上升,分别为 2.0,4.4,8.1,18.7,68.8。Ho 等 在 1999 年对 100 名女性进行随访,前 3 个月每 6 周随访 1 次,之后每 3 个月随 访 1 次,共 15 个月,将连续两次 HPV 阳性定义为持续感染。HPV 持续性感染与 SIL 的持续存在相关,其 OR 值为 3.91(95% CI,1.589.65),而持续性高病毒 负荷的 0R 为 4.97(95% CI,1.4517.02)。在调整了 HPV 因素后,口服避孕 药、初次性交过早及教育水平低下仍与宫颈癌密切相关。 队列研究是确定 HPV 和宫颈癌自然关系的理想方法。Campion(1986)对 100 例 CIN 妇女长期观察 2 年,每间隔 8 个月用 FISH 法检测 HPV DNA,结果 HPV 16/18 阳性者 56%发展为 CIN,而 HPV 6 阳性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