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文本细读之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673604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背影》文本细读之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文本细读之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背影的解读之争看文本解读的界限【编者按】纵说周知,前段时间在学术界有一场轰轰烈烈的争论,关于朱自清的背影。北京清华附中的韩军老师做了一节背影的公开课,发表了很多“言论”,于是,争议之声不绝于耳,孰是孰非,未有定论。但真理愈辩愈明,通过这种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却让我们对文本解读的界限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现展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唐子江博士的这篇总结,相信对这段公案会有个了结。 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对朱自清背影的解读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首先是李华平教授抛出了重磅炸弹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4年第10期),随后有刘永康、林润之两位先生在

2、2014 年 11 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发表的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就背影的教学与韩军老师商榷,王家伦、张长霖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2015年第2 期上发表的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跟进”。这期间还有一些批评韩军“新解码”的文章在各种平台发表,但影响最大还是推李华平、刘永康和王家伦三位为首的文章。为此,韩军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2015年第4期发表背影七说 对他们进行集中回应,后来又将该文以三教 授 七硬伤说背影并致请李华平、刘永康、王家伦为名发布到网络上,指名道姓对三位教授的批判文章进行激烈回应。潘璋荣随后发表韩军“七说”何以“七错”(原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5年第6期)对韩军的辩驳进行逐条的

3、批驳。由韩军背影解读及教学案例引发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近两年,且暂时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这个争论有人将之称为“韩李之争”。韩军背影课例引发的争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解读;其二是课堂教学。本文就韩军对背影的文本解读进行辨析。一、韩军的新解码 韩军对背影重新解读最初以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 码(以下简称“新解码”)之名发表在2012年第1 期、第2 期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上。该文除“题记”外,共有五个部分。“一、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韩军在这部分概述了背影作为一篇语文教材范文的“神奇”,指出“学汉语的地方,就有背影,它成了现代汉语的一个标本”,“还没听说,哪个国家的中小学课本

4、中,有如此神奇的文本”。他由此推断说:“背影似乎积淀到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中了。”从中可以看到,韩军对于背影及其阅读史绝不陌生,对于背影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的文本其价值是有充分体认的。“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韩军认为背影一文不只是写了“父亲”和“我”两个人,而是写了“ 祖母 ”、“ 父亲 ”、“我”、“我的儿子”共四个人物。韩军认为祖母和朱自清的儿子在文中“提到”就算是“写了”,并且只有把祖、孙两人纳入到解读视野中才能完整呈现作者朱自清的多重身份以及朱家的完整的生命链条。他由此得出结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

5、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三、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背影一文中总共写到四次流泪,传统解读认为朱自清流泪是由于感动于浓浓的父爱。韩军的解释则是:“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或让读者感受到死亡的叩击。洒泪背后,隐藏着 死亡意识 ,或曰死亡意识推动着洒泪行为。”韩军认为死亡是背影的“核心要素”,认为如果光看父爱而看不到“死亡”,那“肯定表面化了”。“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 背与影”。韩军认为文章的标题以及文中多次提到的“背影”其实可以也应该拆分为“背”和“影”去理解,“背影”概而言之是“生之背”和“死之影”。关于背影中“背”和“影”及死亡主题之间

6、的关系,韩军概括为:“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87载的人生观念”。韩军认为 背影 不仅用以传达作者感受到的父爱,也传递了朱自清“刹那主义”或曰“颓废的唯美主义”的人生观。为此韩军认为传统解读是不足的:“亿万读者,只看到文章中的背影是父亲的背影,只读到父爱,却没有读悟到,这背影二字实际泄露了朱自清的人生观念。”综上所述,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其一,认为朱自清的背影 反映的主要不是“父子深情”而是“生命脆弱”的主题;其二,认为朱自清在文章中四次流泪主要不是由于感动于父爱,而是体悟到死亡;其三,认为促使朱自清动手写背影 主要

7、不是为了讴歌父爱,而是为了展现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其四,认为“背影”不仅仅是写实的朱自清亲眼所见的他父亲背部的影子,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生之背和死之影”。二、批评者的发难韩军对朱自清背影“生命(死)说”的“新解码”与传统的“父爱说”的解读确实相去甚远,为此他的解读遭到猛烈的批判是可以想见的。李华平直接否定韩军对背影的解读:“韩军关于生与死的生命感悟,其实不是来 自背影,而是他年过半百的人生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他此时思想的主线,于是他便作如此解读。这与 背影 何干?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他这样推断韩军解读的“成因”:“韩军对背影的解读,是起因谬见与感受谬见结合的怪胎,是一种

8、由读态不当、读法不当而引起的误读。”李华平对此解释道:“一方面,他根据朱自清的求学背景把这篇散文当作一个哲学文本进行图解,或者说他是把这个文本当成一个哲学观念的图解。”“另一方面,他用自己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独特感悟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这无异于说韩军对背影的解读不仅是错误的,甚至干脆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解读。刘永康教授等在其文章中承认对背影进行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和正当性:“对 背影 作出不同的解读也很正常,只要背影还在不断地留传,就会有人不断地解读,就会有见仁见智。”但是却否定韩军的解读的合理性:“背影写的不是父与子,而是生与死。这实在是一种误读。”刘教授的解释是:“自背影 问世以来,举世公认它表达了

9、父慈子孝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观点,仍然觉得它没有错。”为何“仍然觉得它没错”呢?刘教授的基本理由就是认为背影 是写实的,其所表达的“父慈子孝”主题是确凿无疑的:“加上标题,背影一词在文中出现过五次,这五次所言的背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指向了朱自清亲眼所见的父亲的背影,而不是韩老师所言的蕴含生命是虚幻的这一意义的背影。”刘教授引用朱自清的原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否定韩军认为的“背影”存在象征意义:“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 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刘教授显然还认为“背影”就是专指“朱自清的父亲的背的影”,“背”和“影”拆分就如迷信的

10、街头算命拆字一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和认知意义:“韩老师对背影的拆字解读与算命先生通过测字、破字、相字来忽悠人有何不同?”这等于说韩军的解读已经沦落到如街头算命那样荒诞不经的程度。王家伦如刘永康教授等一样也承认多元解读:“文本的含义是多元的,对文本的解读,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有时候,解读超出了作者自身,也不是什么怪事。”但他也否定韩军对背影的“新解码”。王家伦认为“文学解读”不同于“课堂解读”,而韩军的“新解码”就属于“文学解读”因而不能适于课堂教学:“文学解读与语文课堂解读毕竟不能画等号。中小学语文课堂解读不能超文本太多。如果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这种超文本解读,岂不是就乱了套吗?”他又

11、从结果出发“倒推”韩军“新解码”的不合理:“背影父慈子孝的传统认识早已被权威文化所认同,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也给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旦颠覆这一共识,将在学生中造成怎样的影响!”他进一步强调:“如果那些被当作小白鼠的比较优秀的学生接受了那种新解码,因此造成考试失分的灾难,这该由谁来负责?”这是在说韩军的解读已接近“误人子弟”的地步。面对语文教育界同仁的批评,韩军发表了背影七说,为他的解读以及教学辩护,其中“一说,背影文本里,处处充溢着生命与死亡意识”直接为他的“生命(死) 说”解读辩护。对此潘璋荣予以反驳,他认为“生命与死亡意识”在文章中是隐性的和次要的,而父慈子孝才是显性和主

12、要的:“综观全文内容,我认为这种作者的生命意识,相对说是隐性的和次要的。文章中更适合使用充溢这个词的是父子深情,是一种天然的人伦和亲情。换句话说,作者浓墨重彩的还是亲情,而不是生命的咏叹或悲叹。”言下之意,韩军的“生命(死)说”解读是将次要抬升为主要,以隐性取代显性,因而是一种不得要旨的解读。批评者对于韩军背影“新解码”都持否定态度。李华平认为“生命(死)说”是韩军自己五十多年人生经验的强加,不是出自背影这个文本以及作者朱自清的本意,潘璋荣虽然承认背影包含“生与死的感悟”成分,但认为那只属于隐性和次要地位;刘永康和王家伦都认为背影是一个写实的文本,“父慈子孝”的解读是明白无误确定无疑的,不能够

13、也不应该被颠覆;还有就是认为他的解读是成人化、文学化的,不适于初中的语文教学。三、新解码是否过度诠释批评者反对韩军对背影“新解码”的理由虽然各有侧重,但总的而言都是把韩军的解读看成是超越了合理范畴。那么,韩军从朱自清的背影中看到“死亡”和“刹那主义”之类是否超越了正常解读界限,成为“过度诠释”呢?(一)生命(死)说并非孤证韩军认为他对背影的“生命(死)说”解读是“新解码”,意思就是他的解读是“前无古人”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一直以来背影被“误读了87 年”。批评者也基本认定韩军对 背影的“生命 (死) 说”是标新立异的一家之言。其实,从生命 (死)的角度解读 背影 的并非仅韩军 一人,韩军甚至

14、可能不是第一人韩军只是迄今为止从生命角度解读背影中最为全面而精深者而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在其2011年1月出版的专著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 中介绍他的一个学生曾经对朱自清背影 的“生命化”解读:“倒是上世纪的80 年代,有一次教这篇课文,一个女生在作业里告诉我。她从朱自清的文字中读出了生离死别。我忽然被触动了。她的答题意思是,祖母去世了,我连她的背影也见不到了;父亲走了,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父亲给我的信里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则可能预示我永远也见不着父亲了。她说,这篇散文不仅写人间的至爱,也写人间的至痛。痛就痛在人生自古伤离别。这位还只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读得多么深细

15、,又何等入情!我于是想起了李密陈情表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背。背字的原义就是离开、离别,而引申为去世。背影以写祖母奔丧始,又以写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终,最后说起父亲从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正是老人的一种暮年心态,使做儿子的特别敏感到和父亲诀别之日可能真的已经不远。父亲的背影,恰又在读到此处在此出现,并不是作者特别的安排。背影已经不仅是离别的意象,而且也是诀别的意象了。可不可以说,朱自清在这篇短短的散文里,通篇写的都是背影呢?我想是可以的。短短的回忆文字中,写了三次流泪,都与别离有关。男儿有泪不轻洒,洒的都是离人泪。文章的最后一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分明是极其沉痛地传达了这两种情感,也就是人生无可奈何的别离感和无从逃脱的沧桑感。这里当然留有时代的印痕,但如果说它也是一种普世的情怀,是普遍的人性,今天大概也会被大多数读者所认可吧。”根据这段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陈日亮老师的学生就曾从“背影”中读出“诀别”的意涵;而陈日亮老师是赞同甚至可以说是激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