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7344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4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外院2011省挑战杯作品: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作者: 李莎莎 陈信阳 闫海杰 谷丽娜 参赛院校: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指导教师:李升伟回归“温馨家园”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调查与研究目录第一章 前言1.1 研究背景1.1.1 研究目的1.1.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1.2.1 研究内容1.2.2 研究方法1.2.3 技术路线1.3 相关概念1.3.1 弱势群体1.3.2 流动人口1.3.3流浪儿童1.4 相关理论研究1.4.1 需要层次理论1.4.2迁徙自由理论1.4.3社会排斥理论1.4.4 儿童福利观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

2、现状1.6 本研究的创新和价值第二章 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现状分析2.1 流浪乞讨儿童的分布、质量2.2 流浪乞讨儿童群体流动的规律2.3 流浪乞讨儿童的生存现状2.4 流浪乞讨儿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章 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的成因分析3.1 造成流浪儿童乞讨的主要成因第四章 我国对流浪乞讨儿童救助时所面临的困难4.1 救助体制不完善4.1.1 流浪乞讨儿童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4.1.2 救助机构普遍面临资金、设施、人力不足的问题4.2 救助管理执行方面的困难4.2.1部门间协调困难4.2.2流浪乞讨儿童的鉴别难4.2.3政府间信息通报平台建设不健全第五章 完善城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管理的具体措施5.1

3、政府方面5.1.1 完善被遗弃儿童的监护权转移制度, 探索建立保护儿童的儿童福利法5.1.2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全国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5.1.3 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大对流浪救助中心建设的力度5.2 救助组织方面5.2.1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失踪儿童数据库5.2.2 重视流浪乞讨生命健康,加强对流浪儿童的心理辅导机制建设5.2.3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提高救助效率5.3 群众方面5.3.1 开展“网上网下” 救助流浪乞讨儿童的“人民战争”行动5.3.2充分发挥现有救助模式作用,创新打造“河北特色”救助新模式第六章 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管理案例分析6.1 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

4、童现状6.2 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童的成因分析6.3 新局面点燃流浪儿童的希望之光6.3.1 高度重视,保护流浪儿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3.2 多措并举,探索创立流浪儿童保护的新机制6.3.3 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流浪儿童的良好氛围6.4 完善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管理的建议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第一章 前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两极分化倾向下的经济贫困、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与日趋不稳定、人口迁徙流动的增加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浪儿童的增多。流浪乞讨儿童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心智处于正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国家不进

5、行及时、妥善的管教与救助,他们长期流浪于街头将会对社会的安定带来很大的困扰,并且危害社会。流浪儿童的负面效应己经成为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已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高度关注。当前出现的由 “打拐斗士”于建嵘发起的网络微博“随手拍乞讨儿童”活动以及腾讯公益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宝贝回家关爱行动”,突出表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救助流浪儿童的行列当中,开展了一场救助乞讨儿童的“人民战争”。因此,对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迫切的。1.1.1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流浪乞讨儿童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6、希望最终实现“全面禁止儿童乞讨”的目标。1.1.2 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体现了其文明程度。救助管理站作为我国民政部门服务社会的基层窗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传播和弘扬了我国以人为本的救助管理理念,为我国流浪儿童的救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实意义:针对我国的自身情况,从分析我国城市救助管理面临的障碍入手,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管理办法,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为当前完善我国救助管理制度提供了有益参考,为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起了重

7、大作用。应用价值:1、我们提出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构建以公安部门为主体,协同民政、交通、卫生、救助中心、社区(村委)多部门沟通协调的黄金24小时儿童失踪查找机制,能有效解决儿童失踪后黄金24小时未被重视和寻找机制封闭落后的现状。2、针对我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父母、其他监护人或犯罪团体强迫儿童乞讨的现状,我们提出完善被遗弃儿童的监护权转移制度, 探索建立保护儿童的儿童福利法,严厉打击直接或间接伤害流浪儿童现象的发生。3、我们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失踪儿童数据库,当网友拍到乞讨儿童的照片之后,就可以把照片传到数据库里,以便于解决被救助的流浪乞讨儿童找不到父母的现状。4、面对被救助儿童无家可归的现

8、状,我们提出借鉴我省保定“博爱童话园”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新型社会救助实体机构,创建“河北特色”救助新模式,为无家儿童提供生活场所。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1.2.1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找出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障碍,进而对如何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提出对策与建议。然后以秦皇岛市为例,分析了秦皇岛流浪乞讨儿童的现实状况,并对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提出了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技术方法,并且明确了与流浪乞讨和救助管理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理础;第二部分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儿童及其救助管理的现状进行阐述和分

9、析;第三部分对我国乞讨儿童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依据事实分析了我国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事业面临的障碍。第五部分针对如何完善我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制度提出对策和建议。第六部分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流浪乞讨救助管理为例,对秦皇岛市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成因及生存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儿童救助管理的可行建议。1.2.2 研究方法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以社会学、社会保障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依托,用理论研究与实际验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观察、描述、解释、预测的研究路径,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程序来回答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的基本方法:(l)文献

10、研究法。本文借助目前已有的大量关于流浪儿童的历史上直至最近的社会学、社会保障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分析从而形成了对我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2)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本文以定性研究为主,对我国流浪儿童的现状、救助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以秦皇岛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为典型的个案进行了分析;辅以定量的方法对我国流浪儿童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了分析。(3)个案分析的方法。本文以秦皇岛流浪儿童援助中心为典型个案,对流浪儿童的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研究,并试图从中找到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问题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发展的新思路。1.2.3技术路线:城

11、市流浪乞讨儿童现状分析及成因研究背景我国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理论、技术路线国内外综述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流浪乞讨儿童相关概念和救助管理理论基础及创新价值创新价值城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时所面临的困难执行体制分布、数量、质量和结构及流动规律完善城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管理的具体措施政府救助组织群众河北省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管理案例分析完善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童救助管理的建议秦皇岛市流浪乞讨儿童现状及原因结论原因1.3相关概念1.3.1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也被称为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凭借自身力量和能力难以维持社会认同的普遍生活标准,在生存、安全、社会保障、个人发展等方

12、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人群。那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长期以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是最为特殊的弱势群体,造成其流浪乞讨的原因有个人生理因素影响,但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1.3.2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在不变更常住户口所在地前提下进入非常住户口地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城市流浪乞讨儿童正是流动人口中的及特殊人群,从乞讨行为的性质来看,虽然乞讨行为不是一种经济交易行为,但是经济收入确实存在,是一种施舍者无偿让渡给乞讨者的部分劳动价值。从乞讨人员流动乞讨的行为来看,无论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还是各地方管理强度差异,流动性一直是流浪乞讨行为的主要特点之一。1.3.3流浪儿童“流浪儿童”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

13、和地区其内涵略有区别。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概念是一种“把流浪儿童就其居住方式而区分开来”的定义。此定义把流浪儿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与家庭脱离关系,居住在街头包括无人居住的废弃房里没有任何负责的成人来保护、照顾、指引的儿童称为完全流浪。另一类是白天在街头从事某种工作以帮助家庭维持生活,晚上回家同家人同住的儿童,称为“不完全流浪儿童”。1.4相关理论研究1.4.1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或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从流浪乞讨群体的生存现状特征来看,乞讨群体的行为处于维持较低的生理需求。在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为了维持基本的生

14、存和抚育子女,他们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但在城市中较难找到工作,便以流浪乞讨的方式维持基本生存。1.4.2迁徙自由理论迁徙自由理论起源于美国,迁徙权是市场经济和人权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并和公民权、法律平等以及国家统一等宪法学概念紧密相连。2003年以前我国实行收容遣送制度,这是一种限制自由迁徙、自由流动的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社会问题,反而更加剧了社会不公平,最终引发了人们对迁徙自由的关注和思考。流浪乞讨儿童正是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必须迁徙的现象。1.4.3社会排斥理论起源于法国上世纪60年代社会排斥概念,它不但含有经济资源上的长期匾乏,尤为关注的是人在社会关系上、心理

15、上、文化上和政治参与上被长期隔绝的状况,这种可称之为个人长期无法实现的某种能力和功能的医乏,不仅可能导致经济贫困,而且使被排斥者不能享受到公民地位所赋予的公民政治及社会权利。并且这种权利不可能依靠提供经济援助和保障救济来赋予。流浪乞讨儿童既是这样。在社会上,他们受到排斥,于是他们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对社会的敌对想法。1.4.4儿童福利观儿童福利是包含着理念、机制、政策、行为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观念,包含社会平等、公平、公正等社会意识,也包括承认儿童的社会弱势地位,尊重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性的进步儿童观,以及政府和成人社会的责任、策略等丰富内涵。当代中国人有一种儿童观,即儿童权利观。这种观点将儿童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认为所有的儿童都是平等的,先天无等级差别,应被赋予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认为每个儿童都应享有生存、发展、参与受保护的权利等。1.5国内外研究现状1.5.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救助工作起步早,至今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渠道的救助体系,在救助流浪者方面积累了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值得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