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68300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3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大学考研传播学笔记(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 播学教程中南 大 学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历年试题:2010年,请归纳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区别。(一)传播(名词解释):传播( communication )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它直接表现为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人的社会化意义构建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或组织间关系发生、发展和维持的基本机制。学界对传播的界定十分多元,一般可以分为“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互动关系”说(强调传播的双向性)、“信息符号”说(强调“传播”是以信息符号位中介的活动)、“目的、刺激反应”说(强调传播的目的性)等等。传播的主要类型有人

2、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传播学(名词解释)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社会学科,主要特征有边缘性、交叉性,它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有着广泛而多元的联系。历史来看,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研究主要分为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划分,比如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传播技术、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性和社会信息传播的价值型问题;人类传播史、人类传播的形态和人类传播的过程等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研究。传播学的四大奠

3、基人有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卢因。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三)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从新闻学的内容看:它可以分为理论、历史、业务三部分。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为支点,“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的关系。”这两门学科有着不同的生长背景,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积累。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它们之间的差别如下:1.新闻学和大众传

4、播学的学科背景差异极大。新闻学是在媒介产生并运作之后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政党报的风行为新闻学的产生奠定了其初始的政治背景。在我过,这种情形尤甚。如果以19世纪末有关“新闻纸论”为新闻学的发轫,那么,一个多世纪的新闻学始终关注于新闻事业的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新闻学有着鲜明的政治取向。大众传播学则显示其交叉性、边缘性和多学科性,是受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的影响而逐渐成型于本世纪40年代。2.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存在差异。新闻学历来研究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新闻、评论部分,对报纸上的广告和副刊研究较少,对广播、电视的社教、文化娱乐、社会服务等部分涉及更少;大众传播学

5、研究对象广泛,研究内容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这6大块传送信息的行业,而且包含着这六大块的全部内容。3.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不同,两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新闻学主要以“新闻”研究为本位,研究媒介在以新闻采集为基础上的内容运行,包括新闻体制,以及媒介的特点、功能、新闻工作的原则、新闻的基本规律等。大众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即社会对媒介的作用和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把重点放在对“人”即受众的态度、行为的影响。4.研究方法存在差异。新闻学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表现在新闻学研究偏向于媒介的新闻和评论部分,所以它带有强烈的理论部分,这使得新闻学首先以党报学的姿态出现,它的

6、政治倾向、阶级性鲜明,比如新闻学的“五性”就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大众传播学则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更趋向于实证,以量化来说明问题的轻重缓急。它们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5.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呈现风格差异,新闻学研究角度相对微观,大众传播学则更为宏观。新闻学的微观务实,表现在它着重研究具体的新闻业务方面,侧重于原则下的操作运作;大众传播学则以宏观为特点,它的理论部分与经济、社会、文化联系紧密,更趋向于市场经济的整体运作,且由于重视实证研究而使得研究材料比较新鲜,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历年试题:12年;简述说明人类传播的几个发展进程及其主要特点。(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

7、哪些阶段,试简述之。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前语言阶段的传播历史:此时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或者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2.口语传播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始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但是口语依赖人体的发声功能,只能近距离传播,且转瞬即逝,有很大的局限性。3.文字传播阶段: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

8、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推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印刷传播时代: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效率很低,成本高。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基础之上的。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古腾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体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5.电子传播时代: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9、,实现了人类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电子传播形成了广泛存在的人类体外化的声音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体统,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6.网络传播时代: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其特征是个人化、目标性、双向性和全球网络传播。(二)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规律:1.基本特征:社会传播的信息共享性,共享通过信息的扩散、交换实现。社会传播的社会关系性。一方面表明社会传播运行于社会关系中,体现并不断重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传播的社会互动,是一种双向的社会行为。共同的意义空间是社会传播良性运行的重要前提,包括人们基本一致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以及由文化深层

10、结构决定的基本一致的编码/译码方式。社会传播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前者强调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后者注重说明传播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包含着若干部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演进规律:传播手段和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发展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累积趋势。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三)信息(名词解释):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信息最早出现于通信领域,申农和维纳从信息论与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这个概念。按照信息论的定义,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运动的表达形式。信息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在的物质系统,从而减少或消除人们对该物质系统的不确定性。根

11、据其所在系统的不同,可以把信息分为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其中,社会信息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作为与物质、能量并列成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的信息具有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等特征。(四)信息的相关概念:1.熵: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2.冗余: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3.噪音:不是信息来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4.反馈:接受者对于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5.前馈: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6.系统: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

12、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和。(五)信息过载(名词解释):信息过载是信息时代信息极大丰富的负面影响之一,指的是社会信息超过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并导致故障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六)信息匮乏(名词解释):信息匮乏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信息匮乏阻碍受众对特定信息的获知。(七)信息社会(名词解释):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

13、社会,指的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物质和能源是主要资源,所从事的是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的。使信息社会这个词汇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普遍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三部著作的出版,它们都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信息社会到来的必然性的。(八)信息社会的

14、特征:一般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3.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大规模发展,改变了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也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4.信息产业的增长改变了劳动就业的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导致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5.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社会财富。(九)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名词解释):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

15、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历年试题:09年: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制约人们理解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述之。11年: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 elaborate code )”;施拉姆说:“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者不理发,八角形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

16、。”请你就自己理解的非语言符号发表看法。(一)符号(名词解释):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由符号所组成的符码或语言,是任何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从一般意义而言,符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它具有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 verbal )和非语言符号( nonverbal )两大类。(二)符号的功能: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概括起来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