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读片-呼吸系统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066761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6.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t读片-呼吸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ct读片-呼吸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ct读片-呼吸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ct读片-呼吸系统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ct读片-呼吸系统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t读片-呼吸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读片-呼吸系统(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影像征象解析汇集(呼吸系统部分)分享01、鼠尾征:中央型肺癌以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并合并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阻塞为其病理特征,依照其生长方式可分为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三类。支气管壁增厚(早期改变):正常支气管壁表现为“线”样影,“线”样影均匀一致,走行自然柔和,壁增厚表现为“线”样增粗,且粗细不均或呈串珠样,其走行略显僵硬,在右上叶,右中间段支气管发生的概率较大;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内癌浸润和管壁外淋巴结浸润包埋,致管腔狭窄,狭窄管腔可以形态不规则,但也可以很规则;肺门区肿块:中央型肺癌以形成肺门区肿块为特征,受累的支气管截断,断端呈杯口状,鼠尾状,有时可见腔内肿物,肿块的边缘表现为分叶征、毛刺

2、征、脐凹征,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等。以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并合并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阻塞为其病理特征,依照其生长方式可分为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 3 类。管内型瘤体呈息肉状突入腔管,可以只侵犯支气管黏膜层,局限于支气管内壁一侧,也可以侵犯黏膜下层,CT 表现为管腔的狭窄、阻断。管壁型为肿瘤在支气管壁内以直接蔓延和淋巴蔓延的方式扩展,CT 表现为管壁的增粗,呈小结节状或串珠状,且管壁略显僵硬。管外型肿瘤组织在向支气管壁直接蔓延和淋巴蔓延的同时突破支气管壁的外膜层向肺内浸润,CT 表现为肺门肿块。淋巴结转移显示为淋巴结的肿大,融合,肿大的淋巴结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晰,可有轻度强化,肿大的淋巴结互相粘连、融

3、合可表现为不规则的肿块影,其境界不清,与周围血管、气道粘连,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解剖结构的清晰显示,区分血管、淋巴结、纵隔肿块,以及显示较复杂的肺门结构。中央型肺癌可以直接侵犯纵隔,向纵隔内生长,形成纵隔肿块,与肺内肿块分界不清,甚至融为一体,以至于有时候纵隔肿块较大时,难以鉴别肿块是来源于纵隔或是肺内;中央型肺癌可发生肺内转移,转移结节多分布在肺的外周,呈边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多数密度均匀;中央型肺癌转移到胸膜、胸壁,表现为局部胸膜的增厚,胸壁软组织肿胀,以及胸腔积液;中央型肺癌可侵犯肋骨及椎体,导致肋骨和椎体的骨质吸收、破坏表现;中央型肺癌可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脏转移,脑转移等。CT 值增

4、量的临床意义:中央型肺癌 CT 增强后呈轻到中度强化,可以是均匀强化也可以是不均匀强化,增强后 CT 值增量在 2060 HU,肿块内液化坏死区域无强化。有报道认为肺癌增强强化后其 CT 值增量对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储成风等认为恶性肿瘤增强强化后 CT 值增量在 2060 HU,若小于 20 HU 提示良性,大于 60 HU 则提示炎症性病变。但在实际工作中,CT 值的测定很不确定,出入较大,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扫描状态,及患者呼吸状态控制得好不好,以及不同的操作者所测量出来的 CT 值均有所差异,所以可以把 CT 值增量作为判断肺癌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1102、扫帚征:“扫帚征”最

5、早由前苏联学者于1982年报道。近年来,“扫帚征”作为早期诊断左上叶尖后段中央型肺癌敏感而有效的征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该征象主要表现为左肺门向尖后段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的粗条索影和左肺门肿块,形似“扫帚”,而癌组织肿块常隐藏在肺门,平片不易发现,常易漏诊或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疾患等其他疾病。“扫帚征”的影像学特征“扫帚征”在平片上主要表现为:由肺门向外带成扇形分布的长短不一的放射状条索状影,其边缘清楚或模糊,病变区密度较高,可合并腺泡小结节影或少量淡薄小叶性实变影,在病变早期,肺门肿块可不显示,但受累肺门均有不同程度的上移。扫帚征CT的基本征象仍然由左肺门肿块和由肺门向尖后段扇形分布的放射状条索

6、状影构成,受累支气管壁明显增厚,成粗条索影,自肺门向尖后段呈扇形分布,可表现为多支支气管受累,支气管的壁有明显强化,部分小支气管堵塞,使其远侧的肺小叶不张,形成稍显淡薄的扇形阴影。肺门软组织肿块强化明显,强化值均大于20Hu,可以合并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CT能清楚的显示病变,不易误诊,早期肿块较小,多位于肺门影内,可稍突出于肺野,并见自肿块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粗条索影,纵隔多无肿大的淋巴结,肿块强化明显;在后期,肿块较大,明显向肺野突出,自肿块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条索影更粗,纵隔一般都见淋巴结肿大,肿块亦有明显强化。当左肺门肿块隐藏在左肺门正常结构中,病变不典型时,平片容易误诊,但平片显示肺门的细

7、微移位和胸廓的整体印象优于CT。“扫帚征”的病理学基础该苏联学者提出扫帚征病理学类型一般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侵袭式生长是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的主要生长方式,癌组织沿支气管、血管周围蔓延,在肺间质中浸润生长。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多支支气管受累为特征,浸润性强,间质反应弱,常在黏膜下的淋巴管及结缔组织内沿支气管长轴扩展,引起支气管狭窄时,狭窄段常常细而长,比较规则,引起支气管梗阻时,梗阻端常呈锥形。而腺癌以肺泡壁为支架,呈单层或23层覆盖于肺泡壁并沿肺泡壁连续性生长。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引起的支气管堵塞,均可使其远侧的肺小叶不张,形成稍显淡薄的扇形阴影。这种多支支气管浸润及其远端肺小叶不张加上左肺

8、门肿块可能就是构成扫帚征的基本病理基础。肺部的条索状影在平片上比较多见,上肺的条索状影常见于上肺结核,双肺的网格状肺纹理多见于支气管疾患,所以“扫帚征”最容易误诊为以上两种疾病,尤其在肺门肿块影和肺门淋巴结肿大均不明显时更易误诊,这在临床工作中也常有发生。肺结核好发部位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其条索状影主要为纤维成分,走行僵硬,虽也向肺门延伸,但很少呈“扫帚样”分布。支气管疾患未合并感染时主要为肺间质病变,主要表现为肺纹理的网格状改变,也和“扫帚征”有明显的区别。当肺结核的病灶纤维成分较多时,多表现为条索状影,其肺门上提移位较明显,纵隔被牵拉向患侧移位也多见,往往还有胸膜的改变。而上肺尖后段中

9、央型肺癌的条索状影是癌组织沿支气管壁即肺间质浸润蔓延形成的,随着病情发展的不同,肺部可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改变,肺门位置也有上提移位,但其程度就远不如肺结核明显,纵隔变形移位也不明显,病变在这个阶段,胸膜一般尚未累及。明显的肺门肿块影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一般容易观察,但由于扫帚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和腺癌,这两种恶性肿瘤在早期肺门肿块影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时,容易隐藏于正常结构下,因此,一旦在平片上观察到自左肺门向尖后段放射状分布形似“扫帚”的粗条索影,要想到左肺门结节的可能性,应当及时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003、串珠样间隔征:肺转移瘤CT检查时,肺间质显示重要改变即间隔不规则增厚和

10、串珠样改变,尤其在肺高分辨CT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并把这一表现称作“申珠样隔征”。这一表现的病理基础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内生长及继发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所致。大体病理检查,在CT显示串珠样隔处可见肿瘤不规则伸展性生长及周围毛细管和淋巴管的纤维化,镜检可见在肺泡间毛细管及淋巴管内和其周围有瘤细胞性小结节,病变远端有隔水肿、纤维化和血管扩张。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11、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肺内结节的位置、大小和数目对诊断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然而串珠样隔征主要见于转移瘤,虽然肺水肿和纤维化中可见一些光滑增厚的隔。所以,这一表现是提示肺转移瘤的高度敏感指征,尤其是对小的转移瘤有独特价值。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0004、多结节聚合征:多结节聚合征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桑葚样多结节聚合征一般见于恶性肿瘤,未见良性病变。多结节聚合征与常指的分叶征有所不同。多结节聚合征是强调经调节窗宽、窗位后可显示增强的2个以上的结节,密度不甚均匀,且可勾画出类圆形结节轮廓(主要在

12、纵隔窗片上),小结节之边缘为纤维间隔。病理对照,见结节边缘与肺小叶形态基本一致。其形成原因可能为:1)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起源于小支气管的肺癌侵入一个或相邻几个肺小叶,刺激肺泡间隔和小叶间隔增生,肿瘤在增厚的小叶间隔处可暂时受到阻挡而向无阻力或阻力较小方向发展。2)肺癌各部分生长速度不均一:在组织学上,有的肺癌各部分有不同的组织类型,如一部分是腺癌,另一小部分是鳞癌;有的肺癌则为同一类组织(常见型),但多核发病,分化程度不同,故肿瘤部分生长速度不相一致。3)肿瘤生长遇到阻力:肿瘤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邻近血管、疤痕组织等结构的阻挡,受阻的部分凹入,两旁的癌组织凸出。此形态特征的出现,多系上述3种因素

13、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种是宝塔样或葫芦样多结节聚合征:此征的病理基础为肿瘤向周围组织以连续浸润方式进行扩散。随肿瘤不断增大,从原发肿瘤脱落下来的瘤细胞经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等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继续生长,因此,形成葫芦状或宝塔状结构,使淋巴结的正常结构部分或完全破坏。肿瘤细胞脱落后,又可经输出淋巴管到达远处淋巴结形成转移灶。该征多见于分化程度较差的肿瘤,肿瘤呈堆砌生长(瘤细胞成团地充满肺泡腔,并沿肺泡孔向周围呈铸型性生长,膨胀性扩大)或肿瘤沿肺泡壁伏壁生长(癌细胞以肺泡壁为支架,呈单层或23层覆盖于肺泡壁并沿肺泡壁连续性生长),均可形成此征象。少数结核瘤也见此征象,病理上主要为干酪物质经支

14、气管向肺门蔓延所形成。第一种多结节聚合征(桑葚征):0第二种是宝塔样或葫芦样多结节聚合征:005、晕轮征:CT晕轮征一度被认为是肺曲霉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后来临床研究发现,这种征象可出现于多种恶性病变中,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征象。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其他的病理状态如感染、肿瘤和炎症性疾病也可有晕轮征的表现。毛玻璃的晕轮病理上代表肺出血、肿瘤浸润或非出血炎症过程。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患者中,其病理基础是肺曲霉菌侵犯肺部小血管,导致肺实质出血性梗死,早期病灶中心坏死结节被出血区围绕,后者在高分辨CT上表现为“晕轮征”,尤其是在骨髓移植等患者中出现此征时应高度怀疑此病。有1组研究报告显示,92

15、%粒细胞缺乏患者继发肺曲霉病时,早期高分辨CT可见晕轮征特征性改变。通过肺出血引起的CT晕轮征也可见于Wegener肉芽肿、肺子宫内膜异位伴月经性出血和葡萄胎。来自于高血管肿瘤的转移瘤如血管肉瘤、绒癌、骨肉瘤和黑色素瘤能显示晕轮征,主要是由于肿瘤周围的新生组织的脆性增加所导致的出血。CT晕轮征也可由于肺部感染的炎性浸润所引起,包括隐球菌、单纯疱疹病毒肺炎和巨细胞病毒肺炎等。有报道显示肺部结节伴CT晕轮征约27%见于肺隐球菌患者,组织学检查显示毛玻璃区域代表肉芽肿炎症。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在免疫缺陷者可引起间质性肺炎、出血性结节和弥漫性肺泡损伤,主要表现毛玻璃样改变和(或)局灶实变,伴CT晕

16、轮征的结节很少见。嗜酸性粒细胞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单纯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oeffler综合症)或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在薄层CT上可显示晕轮征,在这些疾病中,CT晕轮征的毛玻璃样改变是通过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肺部浸润引起。结节伴毛玻璃样阴影可代表肿瘤细胞浸润,多见于以下几种肿瘤包括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其他原发肺癌、淋巴瘤和转移性肺肿瘤。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常显示一个单发结节伴毛玻璃样改变,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中的毛玻璃影的形成是由于肿瘤细胞呈伏壁式生长,肿瘤通过肺泡壁扩散到远端气腔,肺泡被黏液和细胞碎片充填。淋巴瘤或移植后淋巴增生疾病,病灶的晕轮征代表周围间质被较低密度的肿瘤细胞浸润。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晕轮征不能作为肺曲霉病的特异性影像表现,相反在有晕轮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