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6851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 从 学 校课程发展的层面出发,探讨了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转型的问题与对策。在反思传统学科课程和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和行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科课程的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判断。分析了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转型的内涵、涉及面及其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并阐述了“国际视野”和“国情本位”相结合的渐次实施的转型原则,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了学科课程转型的相关因子和现状归因。据此,详细设计了学科课程转型的核心发展策略和基本保障策略。核心发展策略,是在新型教学规范的指导下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互动发展促进学科课程的功能转型,并以学习方式的深层次发展为线索,逐步推动学科课程的内涵式和综合

2、化发展,最终实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学校课程结构。基本保障策略,是适应课程重心下移和课程功能发展的趋势,构建学习型的校本培训模式以保障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保障课程转型的质量监控。最后强调了学科课程转型实践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以期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理清思路。【关健词】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转型;困境;对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困境研究基 础 教 育 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积体系提出了理想的目标,而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使这一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的课程。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化,如何把国家的现实课程落实为学校的执行课程便成为学

3、校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能无视传统学科课程在现行课程体系中的强大势力,更何况新课改并没有放弃学科课程。因此,如何促进学科课程的有效转型便成为基础教育课改实验中既必要又极其现实的问题。一 、学 科 课程转型的内涵与涉及面在我 国 新 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下,从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层面出发,墓础教育学科课程的转型是指以纵向的课程展开和横向的课程拓展两个维度为基点,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使以学科课程为主导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功能和结构的转变。基础 教 育 学科课程转型的内涵,具体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1 从学科课程的纵向展开来说,以知识结构观加于改进,即以学科的基本概念、

4、原理构建结构化的学科体系,易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17。作为课程纵向微观结构基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互动发展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2)从学科课程的横向拓展来说,以知识综合化加于改进,即根据两门及以上学科的内在逻辑联系,组建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打破单一分科造成的学科割裂状况8。作为新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学校的现实条件均衡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3) 从学校课程的整休发展来说,以学校现行课程体系的现实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学校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整合进行学科课程纵向展开和横向拓展的两方面改革,有效实现传统学科课程从功能到结构上的转型,进而把新课改

5、的现实课程落实为学校的执行课程。基于 上 述 对学科课程转型内涵的分析,可以说涉及到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的诸多方面。主要有:(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教学互动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是联系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纽带。它直接影响着新课改对分科课程改善要求的实现,涉及到教学观、学习观和师生观的转变。(2)学校课程管理和教育资源开发的改革。综合分析学校的各方面条件,均衡、有序地进行分科课程的改善、综合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同时,还应考察学校所在社区的条件,开发教育资源,进而发展学校特色。(3)学校教育评价的改革。它涉及学校质量观的转变,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

6、价机制的改革.二、 学 科 课程转型在新一轮荃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新一 轮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学科课程的转型是实现这一转变所必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这是因为;U传统学科课程在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决定了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单一课程取向。学科课程的转型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意义。(2)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警是本次荃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的分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在课程内容上要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3)学科课

7、程的转型是实现新课改六大具体目标的墓本途径。传统学科课程的转型虽然只是新课改的一项内容,但它涉及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师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是新课改进行中诸多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校层面的课改实践中,学科课程的转型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起着统摄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三、 学 科 课程转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 新 一 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文化多元视野中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引进并借鉴了西方现代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但也顽强地坚持民族化的教育个性,同样的,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转型作为学校课程重建的创新与尝试,并

8、非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传统而移植西方的课程体系。相反的,应理性地总结我国课程传统的可贵成果,进行反思性再探索;在此基础上,引进西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并注重与我国国情民性的汇合融通,这样才谈得上探索我国传统课程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据此,我国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转型必需坚持“国际视野”与“国情本位”相结合的研究原则。在学 科 课 程的转型中,如何坚持“国际视野”与“国情本位”相结合的原则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坚持前聪性与现实性的并重。在课程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学科课程的转型,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把它作为一个纯粹的思辨理性问题,去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学校课程体系。还应认识到

9、,在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该问题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着眼于解决课程转型的实际问题,即坚持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的有机结合。(2) 坚持先进性与继承性的并重。从文化构造的角度看,一切文化发展都是自主的、生成性的,外来文化只能是等待吸收的外部“营养”,而不是内在的发展原因,“改造”才是文化进化的根本1,1。因而,课程改革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理论,但更需要以发扬和继承我国课程传统的优秀成果为起点,即继承和发扬我国课程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培育课程文化的主体精神,塑造涵化外来课程文化的心理背景,进而吸收、改造西方先进的课程文化。(3) 坚持统一性与差异性的并重。课程转型的实施,作为过程的对象化活动领域,

10、是基于“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一基本思路的。我们对新的课程改革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安排,但我们更不能忽视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因而,在学科课程的转型中还应承认城市与乡村、重点校与一般校等二元化的结构现状,进而把握课程转型渐次实施的进程。第二 节 基 础 教 育 学 科 课 程转 型 的 困 境 研究新一 轮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所带来的转变是令人鼓舞的,但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曾经说过:“问题是我味门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101。只有我们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

11、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抓住问题,而不回避问题,课程实施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我们应正视来自这场改革的挑战,客观地分析课程转型的困境,为成功的课程实施创造条件。所谓创造条件,就是要明确影响学科课程转型的诸多相关因子及其关系,并相应地对课程转型中的各方面困境进行合理的归因,进而排除干扰,创设条件,促进课程转型的有效落实。一、 学 科 课程转型的相关因子分析根据 对 传 统学科课程转型的内涵及其涉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影响学科课程转型的相关因子主要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师素养等几方面。它们在学科课程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12、具体如下:(D 教学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学科课程纵向微观结构的基木要素之一。教学方式几乎等同于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受其上位概念教育观、师生观和教师角色的影响,同时也制约着其下位概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风格的形成等。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学科课程纵向功能转型的重要基点之一。(2)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科课程纵向微观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学习方式几乎等同于学生的生活方式甚至生

13、存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的转变。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学科课程纵向功能转型的另一重要基点。(3)课程评价,它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转向和落实。它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发展评价三方面内容。课程评价的变革涉及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等一系列的转变。因此,课程评价的变革是传统学科课程转型的基本保障之一。C4)教师素养,是指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不仅应具备与自身专业技术领域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素养,而且应具备学习、科研、合作、创新及处理复杂问题

14、的能力。课程改革中,组织体系、教学材料、课程以及教学策略木身投有能力自行规划、启动或推行,而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只有他们才能保证改革计划取得积极的效果。因此,教师素养的提高,尤共是其专业发展更被视为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它是传统学科课程转型的另一个基本保障。教学 方 式 和学习方式是课程转型的重要基点,课程评价和教师素养是课程转型的基本保障,这四方面因素同时作用于课程转型的进程中,形成相倚互动的有机整体。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1)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两者都是课程转型赖以实现的微观基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方式不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没有了方向;学习方式不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失去了落脚点。教师

15、教学方式的转变会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依据。(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课程转型。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反烟,相互调适及修正的循环关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共同构成课程纵向的微观结构,两者的转变推动课程功能的转变,同时也为课程结构的拓展创造基本条件,提供导向线索。课程转型的目的、原则又制约着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3)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转型与课程评价。它们之间存在着监控导向和反馈调适的双向关系。课程评价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转型有着导向监控的作用;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的转型又对课程评价有着反馈调适的要求。(4)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转型、课程评价与教师素养。它们之间存在着保障推动与反馈促进的双向作用。教师素养的水平决定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程度、课程转型的进程以及课程评价的变革;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转型以及课程评价的变革又要求和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综上所述,影响传统学科课程转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与课程转型之间形成了以课程评价为内核、以教师素养为前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二、 学 科 课程转型的现状归因以影 响 传 统学科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