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655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个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在西方人格心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社会情感的培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提出人格塑造的思想。阿德勒指出,个体心理学是通过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借以认识成年人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的学科。既然人格是可以被创造和改造的,那么教育无疑将承担起人格培养的重要责任。好的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儿童克服自卑感,并把社会情感融入到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中去。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来源于其对现实案例的了解和分析,因而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或者提倡一种“精英”的

2、、“拔尖儿”的教育(譬如奥数学习班),强调竞争而忽视了群体感和合作感的培养。阿德勒把社会情感的培养视为教育过程中重要一环的思想可以为中国的教育提供另一种思路和某些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对优越感的追求源于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自卑感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心理,不同于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消极表现,它会影响儿童为追求优越感所拟定的目标的实现。“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对,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时他表现得就是自卑情结。”从积极方面看,自卑感是个体追求优越感的强大动力,它能激发儿童通过改善自身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

3、就阿德勒本人幼年时期的经历看来,他曾一度由于病弱的体质和不佳的学习表现而饱受自卑感的折磨。然而他通过努力而摆脱了自卑感,最终于1895年获得了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学位。可以想见的是,阿德勒的自身体验也促使他提出了人应当也能够超越自卑、创造自我的思想。 自卑感形成于婴儿阶段,并伴随人的一生。刚出生的婴儿是很不成熟的,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需要,需要被照顾才能生存,与成年人相比处于劣势。鉴于这种劣势的感觉,婴儿会确定自己追求优越的目标,并行动起来,试图克服自己想象中的或者真实的劣势。即使是成年之后,人们仍然面临着生命短暂、身体病痛以及职业选择,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两性关系三类生活问题,因此,“没有人会发现

4、自己的处境已实现了出类拔萃、完全主宰环境的最终目标。”不过,阿德勒并不把生活中的挑战看作是人的折磨。在他看来,对问题的解决恰恰是人获得生命乐趣的方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优越感的目标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对优越感的追求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人也不应该气馁,而是应该及时调整,选择更多新的途径。 二、优越感的正确指向是社会情感的建立 每个人都希望使自己在别人眼中是重要的,这里就暗含着对优越感的追求。这种重要性是通过对其他人所做出的贡献而非索取体现的。因此,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人不能偏离社会情感这一指向,否则就会误入歧途。社会情感赋予个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5、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并且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 个体心理学认为,只有对社会有益的事,才是正确的事;任何偏离生活规范的行为,都必然会与法律和现实发生冲突,并且无益于个体生活价值感地获得。不过阿德勒也客观地指出,社会制度和风俗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个体不应该受到社会制度的压迫,正如人们为了摆脱低下和屈从,摧毁了神祗。阿德勒强调社会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但并非要求个体对某种社会制度地绝对遵从。在自由主义盛行的今天,对社会感的强调无疑对社会上公共道德失范的状况具有借鉴作用。 个体对优越感地追求会促使人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归纳起来有四种,即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对社会有益型。只有最后一种生活风格是良

6、性的,从根本上就在于其包含着社会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个体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与他人合作。阿德勒认为,社会感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普遍有效的唯一标准。 三、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情感 帮助儿童建立社会情感应从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入于,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儿童与他人建立友好、信赖与合作的关系。“父母本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与外界也应保持友好而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小孩才会觉得家庭内外都有值得信赖的人。我们还看到:小孩在学校也要觉得是班里的一分子,是其他孩子的朋友,并且能够信赖他们的友谊。”家庭和学校的目的都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具有社会性的人,成为人类中平等的一员。 如果儿童在追求优越感目标的过程中

7、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与合作,并最终获得了进步与成功,他们就会真正地重视社会合作精神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当从关心的情感出发,站在儿童的出发点上去了解其想法、发现问题,并引导和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只有真正地关心他人,我们才能成功。我们必须设身处地,通过他的眼睛来观看,通过他的耳朵来倾听。他也必须尽自己的力量,来实现我们共同的了解。我们必须展现给他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兴趣、关心。我们必须与他合作来找到其错误。”。 在教育中,关爱的态度是最为核心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儿童对他人的关爱,那么教育者自身当然也应当体现这种情感。不过这种关爱并非指的是非理性的溺爱,也更非忽视和冷漠。过分的骄纵会使孩子只

8、知索取不知付出,不懂得合作的益处和必要;被忽视的孩子则不知道爱与合作的价值,对外在环境抱有冷漠和敌意的态度。只有理性地把握关爱的尺度,才能培养出具备勇气和毅力的孩子;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可能最大化地展示自己的潜力。“除非我们努力使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否则我们就无从判断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如果我们吓唬他们,夺走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那么,他们固然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但如果我们鼓励他们的勇气,那么,这种儿童就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外界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儿童的养育方式。 平等互爱的家庭环境会对子女产生十分积极

9、的影响,它会对孩子学习合作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父母之间的争吵和相互指责会暴露他们之间的不合作态度,同时在争吵中,父母双方会把孩子作为争吵中的棋子,争夺孩子对自己更多地爱,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无疑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除了争吵之外,家庭中单方权威的模式也无助于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母亲常常会在处理孩子的棘手问题时对孩子说:“等你爸回来再说。”在阿德勒看来,这种方式会有损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并使孩子把父亲视为生活中的权威,母亲相应地被摆在了弱者的地位上。母亲有责任,也有能力与父亲一起帮助孩子把问题处理好,这是平等合作的家庭氛围所必需的。父母应当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上(其中包括对孩子

10、的教育问题),经过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而非单方面由一人做主。 家庭对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把儿童对合作精神的理解从家庭内部扩展到外部世界。生活在开放、与外界交往频繁的家庭中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更容易对他人产生友好、信任的感情;生活在封闭家庭中的孩子,则会对外界产生陌生、敌对之感。开放的家庭不仅在家庭氛围上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还会鼓励孩子独立与外界打交道、建立联系,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孩子的合作能力自然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民主与鼓励的养育方式是阿德勒最为推崇的。溺爱从来都不会带来爱的回报,而只会造成被爱者更多的索取,并把这视为理所应当。过于严苛的态度,也只会让

11、孩子丧失信心、畏首畏尾。父母应当成为子女的朋友,在可能程度内为子女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培养其独立决策、应对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为未来将遭遇的情境做好准备。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发展有相当的耐心和信心,因为如果家长都怀疑孩子的能力,那么又怎能培养起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呢。 2.学校方面 阿德勒指出,学校的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培养能为大众利益共同努力的人。因此,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学生就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应有之义。对于学生,学校的要求可以被定义为“两个合作一个兴趣”:与教师合作、与同学合作,以及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教师在其中起着灵魂作用,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使他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创造良好

12、互助的班级环境,并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具有社会情感的人。“理想的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铸造学生的心灵,人类的未来也掌握在他的手中。” 儿童初进入学校,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一新环境的心理调适。如果孩子没有做好面对新环境的准备,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卑的情绪,面对挫折不知所措。教师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并帮助学生建立对所学科目的自信感。学生在学业上的兴趣往往与教授这门课程的老师相关联,如果他喜欢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对这门课抱有更大的热情,反之亦然。如果这门课的老师讲课缺乏技巧,并且对待学生态度粗暴,那么学生就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通常来

13、说,粗暴的态度比授课技巧更能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排斥心理。因此,阿德勒十分强调鼓励、宽容、耐心等教学的艺术,因为批评和责备只能使学生产生悲观情绪,放弃努力。 另外,阿德勒否认正常智力情况下的遗传因素,当然智力超高或者智力缺陷者除外。他强调,“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自己教育的价值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相信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性格的教育工作者,不可能毫无逻辑矛盾地认可能力遗传的观念。”儿童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家庭的物质条件、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文化的综合影响。剔除来源于家庭的影响,一般智力的孩子是没有遗传优劣之分的。事实上很多被老师称赞聪明的孩子无非短时间内的强记能力较好或者对某类问题反映较快。轻率地做出这样

14、的评价有可能造成两方面不良的后果:被评价聪明的孩子会自恃智力高而不愿努力,被评价愚笨的孩子会丧失信心而放弃努力。 教师应当坚信智力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学生,经过鼓励和帮助,都能克服障碍,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因此,教师不应该对一个偏离正常轨道的学生妄下恶毒的断语,诸如评价他们前途黯淡或者蠢笨无能。这只能加重学生的懦弱情绪,并且由于缺乏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学生会相信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放弃努力的尝试。只有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才能促使学生大胆地尝试并克服眼前的挫折,最终取得成功。阿德勒指出,“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

15、”学业不佳的学生要克服学习的心理障碍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需要教师给予相当的耐心,以时间换取学生进步的空间。因为这种障碍从根本上说是其生活方式方面的障碍,如对克服困难缺乏足够的勇气或者是对自身能力评价较低。 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需要营造一个友好的班级氛围。蔑视和贬低他人的人本质上是懦弱的,这种行为是其追求优越感的歪曲表现。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分数较低的、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采用讥讽的态度,并且对学生之间的类似现象予以及时坚决地制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得到教师较低评价的学生往往也会被班级同学评价较低,甚至有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 在阿德勒看来,教

16、学应当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理论很有些实用主义的意味,事实上,杜威的确从阿德勒的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成分。阿德勒反对粗暴、逼迫的教育方式,提倡鼓励、耐心的引导方式。他甚至坚决反对惩罚在教学中的应用,认为这样只会加剧学生的排斥心理,把学校看作不是其追求优越感的适合之地。 3.二者的相互结合 虽然父母和教师同样负有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并且双方对对方教育当中出现的偏差都能起到纠治作用;然而,阿德勒指出,鉴于教师的职责和对教育观念的敏感度,教育的责任应当主要由教师承担。 虽然问题儿童的出现不应仅仅归咎于学校,但是学校作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中介,有责任发现学生的问题以及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家庭教育受父母性格、文化程度以及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某些不良的影响,学校负有引导儿童从这些负面家庭影响的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