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066651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实证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经济学年会征文 区域经济学产业空间转型与区域发展杭州城市化与产业互动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提出一个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空间转型的分析框架,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竞争获取产业空间的要素,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产业升级和农村工业化转型的客观要求迫使地方政府走向竞争合作,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产业空间转型。杭州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空间演变有三个阶段,本文解释了农村工业化对区域产业空间的影响,以及农村工业化转型、区域产业升级背景下产业空间的变化及其效果。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a frame of industry space change in industria

2、lization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Local governments compete to get factors by separating industry space, which blocks the urbanization. Industry upgrading and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change force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co-operate compe

3、tently, to integrate the industry space by adjusting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industry space change in Hangzhou since the Opening and Reform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it is explained how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fluenced the industry space as well as its change and effect under the backg

4、round of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upgrade of regional industry.关键词:产业空间 城市化 工业化 杭州市 Keywords: Industry Spac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Hangzhou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沿海农村工业化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据了一半以上,许多县市农村非农产业发达,经济规模与所在地的中心城市相当。城市化和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遭遇了“行政区划门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了都市型发展空间。 这种现象在长三角地区非常普遍

5、,杭州市早在1996年就从余杭和萧山两地并入乡镇,2001年江苏省锡山市撤市设区,绍兴市目前正在努力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协调中心城区与绍兴县域的产业发展空间。 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竞相用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实施“划乡入城”、“撤县(市)设区”,城市化得到了很大的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几乎都是农村工业化发达的地区,县级市的经济实力超强,受工业化的拉动,县域城市化进程迅速,对中心城区形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中心城市提出了要提升产业层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型发展战略。地方政府为什么乐于搞行政区划调整,是否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个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回答。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化和

6、发展转型,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杭州周边余杭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萧山位于宁绍平原,富阳位于富春江流域,农村工业化起步受益于为杭州城市工业的配套带动,农村经济发达,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杭州城市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从1990年代中期起,都市工业向近郊的三县市扩散和集聚,围绕城市中心的开发区建设使杭州与周边县市的空间顺利衔接。扩散和集聚的原因除了根本性的产业结构升级外,政府行为通过城市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也是很关键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向开发区。2001年杭州市通过了萧山、余杭撤市设区的区划调整,大杭州版图终于实现。 行政区划调整为城乡拓宽产业空间提供了一个契机,空间转型确实因为行政区划

7、调整而加快了。不可否认政府的作用是重要的,因此就需要一个分析产业空间转型的理论框架,说明行政区划调整背后的经济动因。一、产业空间转型的的理论框架经济行为中除了价格是重要的决策因素外,经济学很早就注意到了空间距离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性。18世纪30年代,古典区位理论的创始者屠能将空间引入到经济学研究领域,屠能模型假设了一个均质的空间,在距离作用下的运输成本造成了农业围绕中心城市呈现的向心环状分布特点。 后来的研究者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完全是均匀的,普遍存在着集聚的现象,而且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位置形成集聚。城市作为典型的集聚单位成为了研究的重点,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

8、变迁。 弗里德曼(J.Friedman)等人则依据“核心与边缘区模型”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初期之前低水平均衡状态;工业化时期的核心区极化增长阶段;工业化后期经济活动向边缘部分地域扩散阶段;区域一体化时期。 有些研究者认为集聚提供了报酬递增,足以抵消集聚拥挤导致的成本上升。但是随着成本的持续上升,要素的流动形成了新的集聚中心,从而形成了多中心的结构。 根据滕田昌久等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关系的研究,交通成本是多中心集聚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内外交流成本有所差异,如果内部交流成本不高,外部交流成本较高,企业就倾向于将企业的功能依托于多个集聚中心,例如总部在信息集聚的中心,

9、生产的功能在中间产品、输出输入能力集聚的中心。在经济学对空间的研究中,经济行为的空间从一个单纯的点演变为一个区域,从单一的集聚中心扩展到不同集聚中心的关系,丰富了经济学对经济行为在空间决策方面的认识。空间也是一种稀缺资源,经济活动的规模与空间安排的制约存在不断的冲突。任何空间形式的存在都离不开土地的承载,产业空间关心的是土地这一要素的配置方式与配置的效果,其中既包括微观层面企业的需求,也包括区域层面产业发展的需求。产业空间的需求首先来自于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张,当经济活动规模扩大时,就需要有更大的空间承载。例如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一般同时也扩大用地规模。其次也与产业内部的相关企业的产业联系有关。例如,

10、当企业的生产活动需要其它经济主体的合作时,企业选择一个集聚了各类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济主体的产业空间。再者与不同产业之间的动态联系有关,特定区域某个产业升级导致了该产业空间的扩散,同时也促动其它产业选择相应的产业空间,例如现代服务业空间的扩张导致了中心城区的制造业向外扩散。在本文的研究中,产业空间包括了四个层次:一是企业进行空间和区位的选择,二是产业的空间配置和区位选择,三是单个集聚中心内部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配置,四是在多个集聚中心组成的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的配置。配置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相关经济活动的分散配置,一种是相关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配置,两种配置方式下的产业空间之间是不同的。例如

11、,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就是一种相对分散的产业空间,城市化相对而言,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经济社会活动的功能分区渐趋明显。在分散配置下产业空间的产业结构趋于同质,而在集聚配置方式下,不同产业空间的功能更加专业化,产业空间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提高了产业空间整体的配置效率。根据经典的空间结构转换理论,在要素流动性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空间结构转变的历程一般是从最初的分散状态演变到单中心集聚状态,集聚到一定程度,空间的稀缺程度加大,过度的拥挤会导致地租、交通、环境等成本上升,开始进入了集聚和扩散结合的多中心阶段。经典模型展示的空间结构演变,必须假定要素完全可流动,也没有政府的干预。杭州的产业空间转

12、型是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制度背景下实现的,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政府结合自身目标顺应市场主体的需要发挥空间结构转型的主导作用。市场化改革使得空间经济行为接近于经典模型的基本假设,即要素的流动性增强,相应的政府干预对要素流动的制约减少,转型国家的区域空间结构也因此才能重新回到经典理论的轨道中来。本文产业空间的理论框架就充分考虑了产业空间的基本要素、经济主体的行为和政府的作用,以此来说明产业空间的转型受市场化的影响,受产业升级的推动,才能受益于政府的行政区划调整。第一个基本要素是土地。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土地的承载,土地资源的配置,一方面取决于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取

13、决于土地要素的供给方式。土地要素是不可流动的,而企业附带各种要素在市场化条件下是可流动,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力量。土地作为空间的承载体显然是有限资源,在企业的竞争中价格反映稀缺程度。企业带动要素在空间的配置,决策变量是土地的配置价格。因此,土地要能起到调节空间配置的作用,关键在于土地是否可以竞争获得。如果土地不能由市场来配置,那么要素流动就受到根本制约,经济活动限制在不同的封闭空间上,没有集聚的中心。如果土地对市场主体开放,不同稀缺程度的土地的租金不同(类似于级差地租),企业的投入要素就能发生流动并最终在特定空间集聚,以集聚的外部经济来抵销稀缺程度导致的租金上升。第二个基本要素是企业(产业

14、)的区位选择行为。除了土地成本是决策的重要变量外,很重要的是集聚空间提供的外部溢出效应。集聚效应降低了土地成本之外的许多成本支出,方便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易。如果不受要素流动的制约,企业愿意选择在集聚效应明显的空间,甚至愿意承受相对增加的地租、通勤成本等。集聚效应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本产业规模相关的地方化经济,二是所有产业加总规模的城市化经济。产业的空间集聚中的相关联企业可以获得来自于本产业的外部经济,产业的规模越大,获得的外部经济就越多。不同产业的企业还必须从城市提供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和共享服务中获取集聚的好处,城市往往提供了规模更大的商业、文化、金融、技术服务资源的集中。由于不同的

15、产业活动存在的差异,企业对城市化经济的集聚效应的要求有所不同。 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和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都是集聚经济,是企业外部资源带来的收益。地方化经济与特定专业化产业的相关资源的空间集中有关,城市化经济的源泉和地方化经济大体相同, 学者们更多地强调了基础设施、非标准化投入品、多样化、以及行业间信息交流与知识溢出等的积极作用。 服务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术与信息,就必须在地理上接近提供服务和设施的城市中心,对城市化经济的依赖较大。制造产业的主要投入是土地、熟练劳动力和多种中间品,空间依托于城市与外围衔接

16、的交通便捷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产业内相关企业的集聚空间,对地方化经济的依赖较大。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政府行为。产业空间最基本的外部性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关心所在空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吸引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由此而带来相关的财政收入。在我国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地方政府是土地市场的源头,通过土地市场出售获取土地收益(土地租金的一次性总支付)。显然,土地租金的总体水平与要素及其经济活动的总量有关,而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租金,是负相关的,同时也取决于公共服务的外部经济,是正相关的。在要素完全流动的竞争状态下,政府要吸引要素,一方面土地租金不能过高,还必须用一部分土地租金作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极端的情况下,地区间完全的竞争,将促使政府土地租金的全部转化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撇开集聚的类型导致的土地租金差异,在政府的决策中集聚的外部经济、公共服务、土地租金必须有一个均衡水平。区域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