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6077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推动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的对策研究 【摘要】 全民创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重点分析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大指导、帮扶力度,进一步培育创业主体;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视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西部地区 全民创业 路径 一、引言 中央自2007年作出推进全民创业的部署以来,特别是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服务效能的扶持政策,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

2、较快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但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中西部全民创业的步伐仍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制约“瓶颈”亟待疏通。 二、中西部地区全民创业存在的问题 1、创业氛围不浓 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中部几个人口大省,有创业需求的人口不在少数。但是调研发现,受传统地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在思想上仍比较保守,竞争意识不足,普遍存在着“开店不如打工”怕冒险、“投资不如储蓄”怕吃苦、“合资不如单干”怕合作等思想顾虑,很多返乡农民工虽然对沿海发达地区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民营经济有直观感受,但是回到本乡本土后,受种种因素影响,最终打消创

3、业的念头,很难凝聚成积极的创业氛围。 2、创业主体不强 一是创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创业人群中,从城市到乡村,创业载体的分布逐步从公司制企业过渡到个体工商户,越到基层,以个体形式进行创业的比例越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停征“两费”的政策大大降低了从事个体经营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部分基层创业群众的力量仅能满足于“个体”这样的初级经营模式,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很低。二是结构不平衡、投资盲目性强。调研发现,在河南、湖北这样的农业大省,新登记注册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第二产业,从事第一产业的企业很少,反映出创业经营与带动农村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即使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第三产业中,

4、也呈现一进一出的商业零售业、餐饮业比较多,而现代物流、仓储运输服务等新兴行业非常少的状况。出现这种极度不均衡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创业群众自身能力、知识、资金有限,同时这种状况也很容易造成盲目投资、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三是管理模式粗放、竞争能力弱。部分个私业主文化程度较低,素质不高,缺乏战略思维能力,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大部分个私企业管理方式粗放,主要以“近亲繁殖”、家庭式管理为主,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很少;有的缺乏安全和环保意识,存在安全隐患和污染不治理、治污不达标的问题,以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责任换取企业的眼前利益;依托商标广告开拓市场的意识淡薄,舍不得在这方面投入;农民专

5、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运作不规范,效益还未能显现,一些农民因此误认为入社并不是创业的一条途径。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很多新创业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一“下海”就“呛水”。据不完全统计,在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中,存续经营超过两年的约为2/3,存续经营超过5年的不足一半。 3、创业服务不优 一是创业信息平台不完善。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就意味着商机,信息就意味着机遇,信息就意味着财富。但是对于中西部这样没有成熟创业信息平台的很多地区来说,广大创业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创业者获得创业信息最终引起他们创业实践的信息渠道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从先行创业实践的亲戚、

6、朋友、邻居那里观察、询问,甚至道听途说;另一种则是从广播、电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创业”、“致富”、“加盟”等广告中寻找路径。这两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往往都是严重不对称、不完全的,甚至可能是虚假的、诈骗性的,给广大创业者带来巨大的风险。调研中听到有创业意愿的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一些权威的创业信息就好了”。二是优惠政策落实过程中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在落实过程中还不够人性化。从政策的覆盖面来看,相比大企业、招商引资企业的政策优惠,对小企业、对本土创业者的政策优惠还不多、不够。从政策的宣传层面上看,各部门在宣传过程中往往都是站在自身角度,大篇幅地宣

7、传条文,而对于广大基层创业者来说,他们最想知道的是办这个事需要哪些程序,走哪几步路,新政策给他们省了多少成本等信息,而不是自己去研究、揣摩那些繁冗晦涩的条文。从政策的具体落实层面看,虽然各地都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实现了集中办公,但对于并不熟悉行政许可程序的广大基层群众来讲,仍普遍感觉各部门的协调性、统一性还不足,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一个审批跑十几趟”的情况。三是融资渠道还不适应创业需求。虽然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但融资难仍是许多创业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国有银行利息低,但创业者难以贷到,小额贷款公司在中西部才刚刚起步,而民间银行基本上是高利贷。一些创业者在

8、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民间融资方式借高利贷。四是社会保障还不适应创业需求。大多数初创业者都是倾其所有资金甚至负债经营,一旦赔本,就会元气大伤,甚至影响其基本生活,而他们很多人都没有享受医疗、社会保险,对于创业风险存在很大顾虑。 三、对策建议 1、加大指导、帮扶力度,进一步培育创业主体 一是在形式上不拘一格。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不拘一格发展创业主体。结合自身实际,创业者既可以“贪大求洋”,也可以小打小闹;既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抱团经营;既可以办企业,也可以干个体;既可以办厂开店,也可以摆摊设点;既可以进城开工厂办公司,也可以立足农村搞农产品加工贸易、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

9、立足本地在家门口创业,也可以走出去创业;既可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也可以引进外地客商来本地创业;提倡采取加盟连锁、网上开店等新型营销方式。在农村,要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产业化经营。在创业领域上,贯彻“非禁即入”的原则,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领域,都应无条件地对个体私营经济开放。二是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对小企业、本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与国有集体企业、外资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在投融资、贷款、土地使用、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税费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实行公平统一的政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四个一样”,即本地投资者和外来投资者一个样,投资小的项目和投资

10、大的项目一个样,个人投资者与企业投资者一个样,一、三产业发展与二产业发展一个样,确保让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惠及所有创业者。三是在帮扶上尽职尽责。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进行走访调查,面对面了解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履行职责,帮助解决;对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老弱病残人员等特殊对象实行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利用商标和广告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应该针对广大中小创业者的切身需求,研究解决化解“融资难”的问题;各级农

11、村信用联社、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应积极开辟针对这些创业者的贷款服务,帮助他们突破创业成长期的资金瓶颈。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开展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工人等群体的集中技能培训,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素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会他们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提高其创业能力。三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形成分析报告,为各级领导制订政策和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提供参考。建立网上投资项目库、全民创业优惠政策库、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做到可上网查询。可因地制宜规划、改造、再利用现有存量用地和闲置厂房、闲置校舍等,加强下岗职工创业

12、园、大学生创业园、妇女创业中心建设,开辟各种类型的创业信息交流“市场”。要对中介机构、广告发布加强监管,对提供、发布虚假创业信息进行欺诈活动的,依法严肃查处,保障创业群众合法利益。四是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制度,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使之成为承担创业者经营风险的坚强后盾。五是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以地方政府为牵头单位,建立市、县两级全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可以与现有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起办公,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台,为前来办事的群众免费发放服务指南。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改变创业群众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各乡镇也应成立全民创业

13、服务指导中心,为基层群众开展政策、信息、技术和融资指导等服务。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视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将所需要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战略性高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或开展研发服务外包。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全面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引导更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重视科技

14、孵化器发展。孵化器是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进一步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从规模化建设、提升发展、培育科技企业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扶持措施,设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各类孵化器,对新组建的孵化器,按照其孵化面积给予补助;提高孵化器管理团队积极性,加强孵化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许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涛、熊晓云: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4 赵绚丽:中西部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2). (责任编辑:张琼芳)-最新【精品】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