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5000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蔬菜加工现状及项目建议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我国蔬菜加工业的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的蔬菜加工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蔬菜加工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 在原料方面,2005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772万公顷,蔬菜产量达到5.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加工技术及装备方面,我国的蔬菜产业技术与装备水平正在逐步提升,部分先进技术与装备已达到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末水平,如从意大利等国引进了先进的番茄酱加工设备,从瑞士、德国等著名设备生产商,引进了先进的PET瓶无菌灌装等生产线等,在脱水蔬菜领域,我国研制的真空冻干技术设备水平已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另外,微波干燥和远红外干燥技术也在一些企

2、业中得到应用。 在加工规模上,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团,如新疆屯河、山东九发、山东龙大、浙江海通、新疆啤酒花有限公司、北京牵手等蔬菜深加工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带动我国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外向型蔬菜加工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蔬菜加工产业逐步向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方向发展。到2005年,我国蔬菜加工产业已形成了西北番茄酱加工基地、东部及东南沿海干制、罐头、速冻和腌制蔬菜加工基地。山东、福建、浙江、新疆、江苏、广东是我国蔬菜出口的主要省区。 2.1速冻蔬菜加工业布局状况 到2005年,我国速冻蔬菜加工已形成适宜四季生产蔬菜的东部及东南沿

3、海产业带,如福建、山东、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主要出口豆类、笋类、蘑菇、菠菜、山芋、马蹄、马铃薯、花椰菜、青花菜、甘蓝、青椒等速冻蔬菜品种。 2.2脱水蔬菜加工业布局状况 到2005年,我国脱水蔬菜加工已形成东南沿海省份及宁夏、甘肃、内蒙等西北地区产业带,例如青椒、红椒主要集中在内蒙及宁夏、甘肃一带加工;我国干辣椒出口量已占世界干辣椒出口量的20%以上,其中贵州是我国的著名辣椒产区。 2.3蔬菜汁加工业布局状况 目前,我国已形成蔬菜浓缩汁、蔬菜汁饮料加工产业带,建立了以环渤海地区(山东、河北)和西北(新疆)两大浓缩蔬菜汁加工基地,而直饮型蔬菜汁饮料生产则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主的加工基地。 2.

4、4腌制蔬菜加工业布局况 在我国腌制蔬菜产业中,榨菜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庆、浙江、贵州;酱菜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等;山野菜如蕨菜加工主要集中在东北等省;泡菜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岛、东北的沈阳、四川的成都等地。 2.5蔬菜罐头加工业布局状况 我国已形成蔬菜罐头的加工产业带,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及西北地区,在福建、山东、云南、陕西等省份集中了蘑菇、芦笋等罐头生产,其中福建出口的蘑菇罐头占全国蘑菇出口额的70%左右;番茄酱加工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新疆、甘肃等省;竹笋罐头以浙江、福建、江西为主产区。 蔬菜及其加工制品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及其加工制

5、品680.19万吨,创汇44.8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整个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16.25%,这表明我国蔬菜及其加工制品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2005年,我国鲜冷冻蔬菜出口408.39万吨,比2004年增长12.63%,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0%,出口创汇17.7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2.92%,占蔬菜出口金额近40%;其中,冷冻蔬菜出口量达到55.5万吨,比2004年增长13.23%,年创汇近4.4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7.41%。 加工保藏蔬菜出口237.88万吨,比2004年增长15.38%,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5%,出口创汇18.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5.19%

6、,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1.62%。腌制蔬菜产品出口量约15.75万吨,其中醋制蔬菜、咸榨菜和咸蕨菜出口量4.6万吨,出口(韩国)泡菜11.15万吨,创汇近1亿美元;蔬菜罐头出口133.1万吨,占整个果蔬罐头出口量的70.1%,出口额9.39亿美元,占果蔬罐头出口额的71.2%。 干蔬菜出口24.24万吨,比2004年增长5.30%,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56%,出口创汇7.0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2.57%,占蔬菜出口金额的15.66%; 日本是我国蔬菜出口最主要的贸易伙伴,2005年,我国对日本出口蔬菜170.58万吨,创汇16.27亿美元;对美国、韩国和俄罗斯的蔬菜出口增长迅速,2005

7、年,对美国出口33.66万吨,创汇3.35亿美元;对韩国出口58.04万吨,创汇2.95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47.34万吨,创汇1.61亿美元。 2005年,我国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以及出口金额与上年同期相比呈量价齐增趋势,其中蔬菜出口数量为133.13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19.58%,出口金额5.8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2.96%。4、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我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近年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据农业部200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参照国际标准判定,37座城市中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全年平均合格率为94.3%。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关键危害点分析

8、与控制(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作业规范(GMP)、ISO9000族系、ISO14000等管理方法在我国蔬菜加工产业得到推广。2005年,国家认监委制订了HACCP-EC-0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通用评价准则,已在蔬菜罐头、速冻蔬菜、蔬菜汁行业推广应用。2005年底,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等同采用了ISO22000:2005国际标准,该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确保我国蔬菜加工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于2006

9、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将更有力地保障我国蔬菜的质量安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效能。 二.国际蔬菜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蔬菜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际蔬菜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蔬菜加工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1 加工技术、装备高新化 微电子技术、酶技术、膜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冷冻浓缩技术、无菌冷灌装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及相应的具有智能化、高效化、连续化的装备在蔬菜加工中进一步得到应用和推广,改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2资源利用高效化 发达国家强调对蔬菜加工的综合利用,通过采用“清

10、洁生产技术”,实现“零排放”,不仅解决了环境保护问题,还增加了产品的附价值。蔬菜加工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对传统产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开发新产品,2)对蔬菜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和下脚料进行开发利用。 1.3 加工原料专用化 只有优质专用原料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加工制品。国外蔬菜加工企业大都建有自己的种植园或有合同关系的种植园来种植蔬菜加工专用品种,如在美国薯条加工采用专用品种“夏波蒂”,薯片加工采用“大西洋”品种,再如用于番茄汁、酱等生产的加工番茄,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番茄红素含量等都有专门的指标要求。 1.4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化 蔬菜加工标准体系的建设是蔬菜加工产品质

11、量与安全的保障。发达国家在蔬菜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方面进行全面质量控制,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1)原料产地的认证,如进行GAP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保障了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性;2)建立了科学、实用的蔬菜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检测方法;3)普遍采用了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此外,发达国家不断将新的科学理念与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产品(蔬菜)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制定中,2005年9月份,ISO国际标准组织的食品技术委员会ISOTC34制定和发布了新的国际标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统,该标准结合了ISO9000精神,采取PDCA模式,吸纳了HACCP的原理,并参考了GMP、GHP等规定。 2、 我国蔬菜

12、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专用加工品种和规模原料基地不足 我国缺乏适合蔬菜加工的适宜品种,如番茄酱加工需要高番茄红素含量及高可溶性固形物且耐贮存的品种;再如我国生产的胡萝卜浓缩汁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30mg/100g左右,国际市场高价格的胡萝卜浓缩汁要求在60mg/100g甚至80mg/100g以上。此外,我国蔬菜加工规模原料基地不足,导致我国蔬菜原料质量在加工中的不一致性及生产加工规模不大。 2.2先进的加工装备制造水平低 尽管部分高新技术在我国一些蔬菜加工企业得到了应用,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造成了我国蔬菜加工业总体加工技术与加工装备制造水平偏低,一些关键技术如无菌大

13、罐技术、PET瓶和纸盒无菌灌装技术、反渗透浓缩技术等等还需进口;加工关键设备的性能与国外相比,在规模上、自动化控制水平上、生产效率上等存在较大的差距。 2.3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的蔬菜加工标准不少,但总体上蔬菜加工标准体系仍不完善,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对“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国制订的一些标准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标准滞后,适应性差,我国现行的农业国家标准中,标龄在10年以上要占36.7%,510年的占36.4%,其中不少标准还是80年代制订的。 2.4综合利用水平低 我国是蔬菜加工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不是蔬菜加工强国。我国的蔬菜加工产品很多是

14、以半成品的形式出口,或传统的蔬菜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极低,皮渣基本作为饲料或废弃物丢掉,皮渣中的功效成分如果胶、天然香精、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加工企业离真正的“零排放”差距甚远。 2.5 加工企业规模小,研发与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蔬菜加工企业多数规模小,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竞争力弱、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如,前几年,山东省安丘市有几百家大葱加工厂,为扩大出口,蔬菜加工企业纷纷采取低价竞销策略,导致价格的下降。 与国外的加工企业相比,我国蔬菜加工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总体薄弱。国外一些蔬菜加工企业建立了研发部门,无研发

15、的企业则与科研院所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是国内大部分蔬菜加工企业不重视或无力开展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企业研发人才和研发设施缺乏,与科研院所结合不紧密,致使企业研发与创新能力差,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三.我国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建议 1在原料方面,应适当调控总体蔬菜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产业基地布局 2005年,我国蔬菜总产量为5.6亿吨,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430公斤,是世界人均蔬菜占有量的3.5倍。从实际需求来看,据估计,我国当前蔬菜总需求量为4亿吨左右,可基本满足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然,我国的蔬菜供应量是高于需求量的。今后20年,按国家年净增人口1000万计算,则20年后我国的蔬菜供给量估计在5亿吨左右,基本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生活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今后20年内我国蔬菜的实际供给量应保持在4亿5亿吨之间。因而,从蔬菜今后产业政策上,国家应适当调控总体蔬菜生产规模。在蔬菜主产区,应进一步优化基地布局,建立并强化符合国家及国际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的名特优及加工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在其它涉及蔬菜产业发展带的省份,应进一步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突出优势,对全国蔬菜产业形成补充作用。 2、在市场方面,应保持亚洲市场为主,积极发展欧美及其它市场 我国蔬菜出口最大的市场是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占出口量和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