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457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名词解释Microsoft-Word-文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现场实验法: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

2、识过程。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3、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镇静剂: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主要包括鸦片、海洛因、吗啡之类。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行为活动性的一类药物。迷幻剂: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

4、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的刺激能量的觉察。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它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

5、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主观轮廓:是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们(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6、和现象。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觉的第一次直接印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其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储存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保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

7、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比较:是把各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

8、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

9、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绎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及心理操作,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启发式方法:指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适用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证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的掌握知识。特

10、殊能力: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流体智力:指一般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等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动机:是指为激发、

11、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

12、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也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

13、,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情感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心理状态: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认知方式:也叫认知风格,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沟通:广义的沟通

14、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之间彼此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

15、: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群体极化: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压力:也叫应激,最早于1963年由加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在当代科学文献中,这一概念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