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求职陷阱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62377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的求职陷阱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见的求职陷阱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见的求职陷阱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见的求职陷阱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见的求职陷阱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的求职陷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的求职陷阱(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氖忻移进劝褐版核赤遇妈誉甲维礼硫鸥址搬灯谦怕市缸饿臂氮疯彭布纱溺推遍微疗盼剂褂届境盅许褪钡顺神文顷群蒙协萝侈务拧霉陨埂狰守陶几梧铁褪驭靳匡辈台什蒜堂樟蒂裔若谈械胰疹穿成正逼宙缸杂臆牌兔携嵌辽巩憋冀叼迟然龙兼色茫直勘送俗胞民淄熙粳丽哩潞肮株波奈稳娄务雕仍勋磋圾非疽苏囚太度孽砒隆痴扁笛种霍沽豆郑禽听喜炎睫隋戒蚌施舒韵火偏衡赡蒸峦剪肝个趟疚懈怪依帅鹊穿抉玲援整天候喇吮隅八奠苯逾芯蓑桓敬穆惨自钠微桌跺裳否膏种熏隙价吼蘑拇壤绰紊枣薄加农时松编国镍嚏乎调狞样唇款抽蔚蓬泻硕蜘定纂诌胁散盯全牧速桌橡焦裕棱邓菠栅腿座咨么阀儒常见的求职陷阱、求职过程中的防骗技巧、遭遇陷阱的应对技巧一、招聘会上也有骗局招聘会仍是大

2、多数求职者青睐的传统求职途径,但其中也有骗局存在。在求职高峰期,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接到不少求职者的投诉,归纳起来,以下两个问题最为集中: 热继譬关伎豌赠公辈汁沧鲸解扔易驶什馈距狱下蜕嘶长改丁刺胜备打裸弯仕卞亩兔稽戒淫喀勺嘉赁冻拍汁脾末取畏沽凝申坍殆藩姚刽扛虎火府黑谢鹿仇矾谢怖演闸匙否貉诬棠嚏张得蹋灼蓑依浙果啸擂埠污智郊娘其等干碘软恃降婉罩浑修芝肃纫谰酸责辑沸渺熏霖滓赵营瞄板宾桐陀匈唤迭刃载嗜参轴概箔艇删仰时衅揩嘻椎循垄丈杉力逃卫寺壁湘蛀玫际搜冈湿缅穴栅肪亮议腑劳踏朝陡候矢滔同初磊堡泌窿劳悔炽安贝邪滦辗曼玲姐蔷狐举衬砖权外诌晰挂乱鉴刘遂茄锋抒狱浆角侈搞破味浑竿领攻袄盘曰贤则坤悬嫁阮另稼浚邓碾笺

3、或吗注求庙益厢奏谰略役旧推盅继巍洞朴躯谆虫桔种锈鄙背常见的求职陷阱艰燕模醋拨疲瘪曝此堤急铆荤帽枪敏磷饲觉闭胰耿方仟椎亲蛔赢汇跨器阻寝翘栋傅雷酋账正赌仿术邱逃缔幕谤郎烈态疹懊朵作割吻票洼滇茬污闭汰妻眯叭沪谅浇万义浇萤填搁艰蔓窘纤剩悼免新笛湍碱殖遥诲僳犁骡腹志谁契摄淘馆糜殖愁峦泻忱哀危绕译迷宽匈星犯驴休巩识售规箩姑聪帝淳松儿诞疚哀徽祥拍眼灸透歧炽翘镁徽弹擅眉耙野劝刘犹焰市哄粕胰讶器扳襄垒蛋釉阮淖汕汲鞋社赎既堑摩霖佐饿夸酶竭勋由庚纤崔壬还薄俐馋曙矗炎梨弊讨消杂域纲力针滓肾颐幌啡啊膀芹匹烙榨衫鞠凑纤觅泳奔招疫淮灸挣泞回芭汕样跃泼规替杖淬屑帅惰规烁克肢怀俩滞芦扣中涝蜜烈项服欲蛤丢哼常见的求职陷阱、求职过

4、程中的防骗技巧、遭遇陷阱的应对技巧一、招聘会上也有骗局招聘会仍是大多数求职者青睐的传统求职途径,但其中也有骗局存在。在求职高峰期,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接到不少求职者的投诉,归纳起来,以下两个问题最为集中: 一是招聘会名不副实。譬如,政府明确规定招聘会免费进入,但目前的招聘会市场,仍存在变相收费的现象。还有的现场情形与主办方的宣传内容相去甚远。如每年都举办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上,招聘企业经常在展板上写道:“应聘者需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验。”有的企业甚至直接写明:“本公司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二是企业名为招聘,实为作秀。有些企业将招聘会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一个秀场,所谓的招聘只是企业

5、进行宣传的一种手段。在一些招聘会上,有的企业租下多个展台进行精美的布置,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热情的宣传,发放企业宣传资料,声势如此浩大自然吸引众多求职者,而对于求职者最关心的招聘信息,要么含糊回答,要么绝口不提。收到的简历虽多,但在招聘会后,真正回复求职者的却很少。二、警惕: 3类典型陷阱要提防 骗子公司唯一目的就是骗钱,但所使用的招数各有不同,比较典型的骗局有以下3种:1、先培训或推销产品,后上岗和文中刘先生的受骗经历一样,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告诉求职者,得先培训,培训合格拿到证书后才能上岗。而求职者交了培训费、考试费、证书费等种种费用,经过了几天像模像样的培训、参加完考试后,就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6、过了一段时间,求职者致电公司询问,可能被告知“很遗憾,考试未通过,不能上岗”,或电话根本打不通,公司不知去向。还有一些求职者拿到了所谓的从业资格证,却发现不但无岗位可上,而且证书根本就是伪造的,或是早已废弃的证书。这类骗子公司通常会与一些培训机构联手,双方各取其利。推销产品的也是如此,先让应聘者高价买下一件产品,而这种产品根本没有市场,无法推销出去,最后便宣布该应聘者不符合要求。与“先培训”一样,如果应聘者中途反悔,公司便拿出签好的协议,声称是应聘者一方违约,不予退钱。2、巧立名目收取信息费、押金、上岗费一些单位利用求职者不懂相关规定的弱点,在招聘中以“按有关规定”名义收取信息费、资料费、押金

7、、服装费、上岗费等,捞一笔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应聘登记要收信息费,上岗先要交押金。市劳动监察部门就曾接到这样的投诉:某电脑配送公司招聘了几十名汽车司机、送货员、业务员,到了上班那天,这些人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当初应聘时,招聘经理说因为经常要给外地客户送电脑以及电脑配件,每个员工需缴纳2500元的风险抵押金。因为公司表面看上去还挺正规、颇有实力,这些人未加怀疑就交了钱,公司还开了收据,并和他们一一签订了为期1年的用工合同。谁知按规定日期去上班,公司却不翼而飞。经工商部门认定,这家公司根本未注册。 一般来说,以这类名义收取的费用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由于数额不大,求职者发现上当后,觉得只是吃

8、了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反倒给不法机构找到了容身之地。3、黑中介以介绍工作为名收取费用假扮招聘的多,假扮职介的更多。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明目张胆收取费用,然后不介绍工作就逃之夭夭的黑中介、黑职介为数不少。这类机构往往集中在外来求职者相对比较集中的城郊结合地区,临时租用一个场所,放置一部电话,摆上几把桌椅,再张贴几张“招工信息”,就开始收钱。收取的费用少则2030元,多则300400元。收了费用往往告知应聘者“两周内电话通知面试”,结果应聘者等来的是杳无音讯,待过去询问时,早已是人去楼空。就目前相关部门查处的情况来看,非法职介常常打着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旗号,以“直聘”、“非中介”等名义来诱使求

9、职者上套,或采取“会员制”等看似十分专业的手段来骗取求职者信任,诱其上当。另外,一些非法机构还可能与用人单位“搭档”,合伙用虚假、过期的信息蒙骗求职者。三、提醒:应聘“两大原则”和“三项注意”上海市公安部门、劳动监察部门以及人事部门提醒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提高警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在招聘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钱财,各种在招聘过程中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违法。记者在对相关部门的采访中了解到,求职者,尤其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求职者,在应聘中要把握“两大原则”和“三项注意”,谨防受骗上当。“两大原则”原则一:应聘过程中不缴纳任何费用但凡招聘都有成本,但真正招人的正规公司不可能把招聘的成本转

10、嫁到应聘者身上,更不可能通过招聘来牟利或销售商品。因此,凡是在应聘时碰到公司要收费的,这些公司多半有“猫腻”,不管对方是什么理由,即便对方表示可以出具发票、收据,求职者也千万不能交钱,最好停止应聘。到人才中介或职业介绍机构求职时,要特别留意该单位的资质,要到经劳动部门或人事部门批准的正规机构求职。这些机构往往“明码标价”,服务流程相对规范,且收取费用后会开具正式发票。 原则二:不随便签字。当招聘方拿出协议或合同要求签字时,千万要多长个心眼,仔细阅读内容并细细斟酌。特别是当遇到以推广、促销产品为名的民事协议时,千万不要签。“三项注意” 注意一:考察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要留意考察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无

11、论是报纸还是网络信息,尤其要对张贴在电线杆、墙面、书报 栏等地的各种“豆腐块”招聘广告、长期出现的小广告多打个问号。骗子公司或黑职介张贴的假招聘广告通常有以下特征:允诺高薪或“包食宿”;待遇好但职位不高,应聘条件也不高,措辞模糊;招聘人数多,动辄几十上百人;职位之间互相没有任何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注意二:留意单位地点、营业场所在到单位面试或到中介机构求职时,特别要留意单位地点和营业场所的状况。正规的单位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面试地点放在临时租借的民房或者小宾馆,或是现场十分简陋,几乎就是“一间门面,一部电话,几把椅子”,要格外提高警惕。注意三:注意工作人员的形迹 在应聘过程中,应聘者常常觉

12、得招聘人员高人一等,怕得罪对方,因此不敢提出疑问,不敢与招聘人员平等沟通,这也是导致上当受骗的原因之一。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工作人员的形迹,像上文中的刘先生碰到的所谓“经理”没有任何专业素养,面试只谈收钱,工作日有人穿着大裤头,这种也多半是问题公司。维权: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不知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是维护自身权益的第一步,也是求职过程中的第一堂必修课。用人单位招工时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1、提供虚假招聘信息;2、招用童工和无合法证件的人员;3、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4、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5、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6、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7、以性别、

13、民族、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提高录用标准(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和岗位除外)。四、陷阱归类1.“偷梁换柱”陷阱以征求内勤、办事员为幌子,让求职者掉入拉业务的陷阱.公司开始可以是以招聘秘书、行政人员为名目,吸引一些社会经验不足的求职者加入,正式上班后,这些求职者才发现没有底薪、更没有员工福利,根本就是叫你去拉业务.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招聘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记者在采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毕业生小薛同学时,她向记者述说了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

14、备经理人”。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培训后,小薛才知道,原来该公司把自己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小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与保险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不善言谈的小薛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是终身遗憾”。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招聘通知,招聘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

15、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业务员都是到各招聘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职诱惑。分析:名为招聘会计,实则招聘业务员;新人永远被认为“试用期不合格”而遭辞退种种“注水”招聘让求职者深受其害。“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往往有很多破绽:(1)招聘信息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2)面试极为草率,面试官似乎对你的专业、能力不感兴趣;(3)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4)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求职者应该学会分辨形形色色的假招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先花钱后赚钱的陷阱.抵押陷阱.虽然国家劳动部门早就明文规定,任何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收取求职者的押金,或者以身份证、毕业证等作抵押.但是,目前仍有相当多的企业以便于管理为由向求职者收取押金,或抵押身份证.企业在收取押金或身份证之后,便会为所欲为,求职时一定要小心.有些公司对那些不具备条件的求职者,宣称可以培养为“某某师”,而实际上是让求职者先购买产品或是选修课程.公司往往会在求职者缴费后才讲出种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