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065301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4.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触龙说赵太后等(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触龙说赵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背景:赵国政治形势和与秦国关系,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蔺相如是坚毅果敢的外交家,多次参与对秦外交活动,使秦国不敢藐视赵国。廉颇、赵奢都是名将,赵奢还曾在阏与大破秦军,这一段时间赵国基本上能与秦国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赵惠文王去世后,由于赵孝成王年轻,他的母亲赵威后暂时代理朝政。赵威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发兵进攻赵国,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威后溺爱其子,坚决不从。左师触龙乃赵国老臣,感觉事态紧急,决定用巧妙的方法劝赵后就范。,背景:质子制度,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处理诸侯

2、国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即把通常是一国之君之子或者是重要的王室成员质押给盟国,作为一种守约的保证,它一般用于求和求援或者是为了消除对方的怀疑和猜忌。秦始皇父亲秦异人、派荆轲刺秦的燕国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虽然各国之间有约定俗成的不杀害质子的制度,但由于当时质子不算稀奇,质子的命运差别很大,如秦异人起先在赵国不受重视,生活困窘;太子丹在秦国做质子也不受嬴政礼遇,最后被迫从秦国出逃。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所以质子行为也比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各国质子大约有三十起左右,强国质子尤其多,质子制度是当时复杂脆弱的外交关系的缩影。,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策四)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3、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

4、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辇(人力车),背景:先秦常见食物,1、羹和粥 羹是中国古代很流行的馔品,它是将肉物菜料一锅煮的食法,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吃羹,做法是把肉和菜切好,加入谷物和调料一起煮,煮到熟烂浓稠即可。“巾羹”即用芹菜当佐料的羹,如“狗巾羹”、“雁巾羹”等等。 “白羹”即掺了稻米的羹,根据选用肉类的不同可分为“鸡白羹”、“牛白羹”等等。水少菜多,即成羹,水多菜少,即成粥。 2、醢 即酱类,各种肉都可以做成醢,牛醢、鹿醢、鱼醢等等;水果蔬菜也可以做成醢,如梅醢、桃醢、豆醢。 3、脯 即肉干和果蔬干,肉干有牛脯、羊脯、鹿脯等,果蔬干有桃脯、杏脯等等

5、。,钟鸣鼎食的古代宴饮场景,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

6、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各段大意,1、第一段(严峻的形势) 严峻的形势:秦加紧攻赵,赵太后却不听劝说,拒绝让其子为质以向齐国求援。 2、第二段(触龙说太后) 触龙挺身而出劝谏赵太后的过程,又分为三节: (1)用拉家常、谈论养生的言语缓解赵太后的抵触情绪,使对方情绪稍微平息,以便开展劝说。 (2)把话题引向对子女的关爱,提出真正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计深远”,使赵后感同身受,为引出主题做最后准备

7、。 (3)引出主题,认为让无功之子享受高位厚禄不利于他将来的政治生涯,请求让长安君承担对国家的责任。最终,赵后听从了触龙的建议,劝谏最终获得成功。,本文的艺术特色,1、步步为营、情理并重的劝谏策略 触龙的话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触龙的劝谏策略,触龙,太后,愿见太

8、后,盛气而揖之,问饮食住行,色少解,求舒祺之事,笑曰,论王位承袭,曰:“然”,议长安君质于齐,曰:“诺”,僵持不下,嘘寒问暖,打破僵局 缓冲法,爱子之情,引起共鸣 引诱法,旁敲侧击,瓦解对立 旁击法,借古喻今,完成说服 直入法,本文的艺术特色,(1)第一步:嘘寒问暖,打破僵局 面对齐国提出的条件,赵太后偏爱幼子,使得事情陷入了僵局。面对此情,老臣触龙自愿担当此任,出面劝谏太后。太后得知触龙进见,知道他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然而触龙却先从行走、饮食、身体等方面亲切问候太后,这出乎她意料之外,也使她大为感动,“太后之色稍解”。警惕之心不自觉地放松了,僵持的局面开

9、始缓解。 (2)第二步:爱子之情,引起共鸣 接下来,触龙依然没有谈及人质问题,因为太后随时可能再次发作。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向太后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尽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本文的艺术特色,(3)第三步:旁敲侧击,瓦解对立 当两人就“爱子”问题达成一致的时候,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这一招果然

10、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随后触龙采取了进一步策略,开始讨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爱子观,并且从容回顾往事曰“媪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太后对燕后并非没有亲子之情,只是从长远考虑,使理智战胜了感情。凡此种种,恰好与溺爱长安君形成鲜明对照。而造成这个鲜明对照的并非别人,恰好正是太后自已。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太后承认了这一观点,就表明了对触龙所言的心悦诚服。随着太后对立情绪的全盘瓦解,触龙终

11、于可以进行最后的说服工作了。,本文的艺术特色,(4)第四步:借古喻今,完成说服 最后,触龙到了把自己的主张和盘托出的时机了,但仅仅陈述主张还显得说服力不足。于是他列举事实,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古代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他们都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触龙顺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非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至此,通过借古喻今,触龙已经证明了溺爱幼子的危害,言归主题已到火候。接下来他便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

12、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使她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而已,这种溺子骄子就等于杀子。于是,赵太后深受感动,心悦诚服,慷慨应“诺”。触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赵国。,本文的艺术特色,2、性格鲜明的人物 触龙是一个忠心为国、阅历丰富、善于进谏的老臣形象。他面对国家危难,不顾自己年迈挺身而出,可谓爱国;他知晓生活琐事和历史事件,并把它们作为劝谏的依据,可谓博识;他面对太后执拗的态度,合理运用策略使其就范,可谓善谋。正是因为有触龙这类优秀的人才,赵国才能长期和秦国保持对峙的局面。 赵太后是一个气盛偏执、溺爱幼子,但也深明大义的女统治者形象。

13、她偏爱幼子,在国难当头之际不愿让孩子去别国做人质;大臣们竭力劝说,她还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这表现了她思想狭隘、缺少深谋远虑的一面。但是,经过触龙一番饱含道理的劝说,她完全放弃了对抗的态度,转而支持触龙的主张,这又表现了她通情达理、有政治头脑的一面。赵太后虽有缺点,但也不失为一个优秀、开明的女性政治家。,背景:孔子高徒,子路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其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公元前480年,死于卫国政治动乱中。,曾皙 曾晳,名曾点,字

14、子晳,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嘉祥)人。性格潇洒旷达,不拘礼法。 冉有 冉有,名冉求,字子有,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以政治才干闻名,尤其擅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公西华 公西华,名公西赤,字子华,鲁国(河南省濮阳市)人,擅长外交,曾为孔子出使齐国。,背景:孔子的教育理念,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几乎一生都致力于教书育人,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有教无类”,二“因材施教”,三、德育为先、德才并重,四、“学而优则仕”。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

15、种族。大多数弟子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孔子还注重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特长加以培养,他的弟子才华各异,有擅长游说论辩的子贡、有武艺高强性格刚烈的子路、有品行高尚精通古籍的颜回等等。宰予甚至敢于提出与孔子不同的意见,和老师据理力争。,背景:孔子的教育理念,“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

16、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所谓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论语子张)原话出自孔子弟子子夏,但也符合孔子的理念,它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因此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事情时被孔子奚落为“小人哉”。“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