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

上传人:d****y 文档编号:90651524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建市政-2K3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K311014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构造 一、垫层 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城镇道路上,应设置垫层,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2、垫层的宽度 垫层材料应与路基宽度相同,其最小厚度为150mm。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材料 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宜采用低剂量水泥、石灰或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或土。 二、基层 (1)混凝土面层下设置基层的作用:防止或减轻唧泥、板底脱空和错台等病害;在垫层共同作用下,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的不利影响;为混凝土面层施工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工作面,并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 (2) 基层的选用原则: 根据交通等级和基层的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

2、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上基层;重交通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 中、轻交通宜选择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基层;湿润和多雨地区,繁重交通路段宜采用排水基层。(7)基层下未设垫层,路床为细粒土、黏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时),或者为细粒土(承受中等交通时),应在基层下设置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等。 三、面层 面层混凝土板常分为普通(素)混凝土板、碾压混凝土板、连续配筋混凝土板、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板等。目前我国较多采用普通(素)混凝土板。1. 厚度 计算厚度产生的混凝土弯拉强度应大于最大荷载疲劳应力

3、和最大温度疲劳应力的叠加值。2. 混凝土弯拉强度 以28d龄期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控制面层混凝土的强度。面层水泥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不得低于4.5MPa,快速路、主干路和重交通的其他道路的抗弯拉强度不得低于5.0MPa。3. 接缝 纵向接缝与路线中线平行,并应设置拉杆。横向接缝可分为横向缩缝、胀缝和横向施工缝,快速路、主干路的横向缩缝应加设传力杆;在邻近桥梁或其他固定构筑物处或与其他道路相交处、板厚改变处、小半径平曲线等处,应设置胀缝。水泥混凝土面层自由边缘,承受繁重交通的胀缝、施工缝,小于90的面层角隅,下穿市政管线路段,以及雨水口和地下设施的检查井周围,面层应配筋补强。纵、横向接缝传力杆(光

4、圆钢筋)拉杆(螺纹钢筋)4. 抗滑性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较大的粗糙度,即具备较高的抗滑性,以提高行车安全性。可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形成面层的构造深度。2K311015不同形式挡土墙的结构特点1. 常用挡土墙结构 重力式挡土墙依靠墙体的自重抵抗墙后土体的侧向推力(土压力),以维持土体稳定,是目前城镇道路常用的一种挡土墙形式。衡重式挡土墙的墙背在上下墙间设衡重台,利用衡重台上的填土重量使全墙重心后移增加墙体的稳定性。重力式挡土墙横断面 重力式挡土墙纵断面2. 挡土墙结构受力 挡土墙结构承受的土压力有: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 静止土压力(图2K311015a):若刚性的挡土墙保

5、持原位静止不动,墙背土层在未受任何干扰时,作用在墙上水平的压应力称为静止土压力。 主动土压力(图2K311015b):若刚性挡土墙在填土压力作用下,背离填土一侧移动,这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将由静止压力逐渐减小,当墙后土体达到极限平衡,土体开始剪裂,并产生连续滑动面,使土体下滑。这时土压力减到最小值,称为主动土压力。 被动土压力(图2K311015c):若刚性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填土一侧移动,这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将由静止压力逐渐增大,当墙后土体达到极限平衡,土体开始剪裂,出现连续滑动面,墙后土体向上挤出隆起,这时土压力增到最大值,称为被动土压力。三种土压力中,主动土压力最小;静止土压力其次;被动土压力最大,位移也最大。 第 5页 /共 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建造师考试 > 建筑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