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文化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0648282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X 页数:71 大小:1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农业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农业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农业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农业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与文化(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与文化,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以及藉此形成的壹整套農業文化體系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包含著無數先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保護我國農業文化資源、探究農業文化的內容及阿其現實價值,對於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国的农业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农业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农村民俗、农本观念等构成了中国农业文化的基本框架。,农业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原始时期的农业工具主要是以木质工具和石质工具为主的, 如石斧、锄、石磨盘和石磨棒 春秋战国时期, 金属农具得到普及,这就为深耕和多耕创造了条件; 耧是汉代的重大发明,可同时完成开沟、下

2、种、覆土的工序, 因此提高了播种的效率和质量 魏晋时期出现了新的农具 耙,并由此形成了耙耕礳 的北方抗旱保墒耕作技术 体系; 唐宋元明清时期更多的只 是对原有农具进行改进, 并形成了非常具体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除了农具之外,中国的农作物品种也经历了历史演变和发展。先是凡可以吃的植物都进行种植,而后通过选择种植产量高的作物如 “九谷“、“六谷“和“ 五谷“等魏晋南北朝以前是“北粟南稻“为主, 隋唐以后麦类得到推广,逐步形成“北麦南稻“的区域农业格局 在历代中国政府和商人与外国的交往中又从国外引入了一些新的作物品种,如汉代引入的芝麻、蕃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农业文化的表现形式: 农村民俗,农村

3、民俗是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与农业生产和实践有关的文化事项。它既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 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农村民俗文化, 很多内容至今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节日、节气、祭祀体现的农业内涵 为了安排好农业劳动,古人创造了适应农业生产的独特的历法和岁时节日(农历或阴历) , 设立了反映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 通俗易懂地表明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的不同,告诉人们根据节气安排农业劳动。,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青,处暑动刀镰 白露忙收割,秋分无生田 不

4、懂二十四节气, 白把种子撒下地。,许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农谚, 正是历代农民根据气象观测和耕作经验的总结; 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指令, 千百年来指导着人们的农事生产活动。 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农业信仰也是农村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生产,也是人与神灵和谐共处的产物, 因此形成了与生产环节紧密相依的祭祀活动和禁忌。祭农神、祭土地神、祭水神、祭谷魂、祭虫神等仪式活动, 以及对各种生产禁忌的恪守, 集中表达了农耕民族取悦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的文化心理,并在客观上维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建构人与环境关系的文化观

5、念与宗教意识, 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春祈(春籍) ,是春耕前祈年求谷的祭祀。 夏雩, 夏季求雨水的祭祀。 秋报(秋尝) ,是丰收后酬神的祭祀: 冬烝,祈来年丰稔的祭祀。 立春,古时称为鞭牛节 二月二春社节 三月三上巳节,天坛祈年殿(北京),中国农业的文化内涵,农业文化的发展历史: 远古时期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长江中下游流域: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三皇五帝、夏、商、西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击壤之歌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诗豳风七月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诗小雅白华 “掌巡邦野之稼,而

6、辨穜稑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悬于邑闾。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掌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而平其兴”周礼,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是从驯化野生动植物开始的。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原始人类得以驯化植物和动物的先决条件。一旦由于环境变化引起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就会应运而生。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时的人物。 传说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说明当时正处在渔猎阶段,没有农业的发生,可是到了后来,民人众而禽兽少,食物短缺,

7、于是出了神农氏。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春秋战国: 管仲“相地而衰征“ 李悝“尽地力之教“, 商鞍“耕战“ 秦汉至以后: “重农固本“,以农为本:社稷,社者,五土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自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 稷者,五土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祇(广平的高地叫作原,低下的地方叫作隰) ,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抵,这是农业之神。,社稷坛北京,“五谷” 农作物的代表,关于五谷: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微子 黍、稷、麦、菽、稻: 黍、稷、麦、菽、麻 六谷:人们一般认为是黍、稷、麦、菽、麻 为

8、五谷,再加上稻,即六谷。 八谷:明朝本草纲目中的八谷:黍、稷、稻、粱、 禾、麻、菽、麦: 九谷:清朝程瑶田的九谷考) :粱、泰、穰、稻、 麦、大小豆、麻、蔬,对于中国很重要的是: 粟、稷(或称黍稷以上两种通称小米,古代对于粟、稷、禾、泰并没有很大的分别)、高粱(或称蜀黍)、稻(包括粳、籼、糯三种)、 麦、大豆(或称菽)、麻。,农耕文化的心理特征 及其文学反映,乡土情结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举头望明片,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片是故乡明”杜甫月夜亿舍弟,自然意识 “秉未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久在樊笼里,

9、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王维,中国文化与农耕经济的特点,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 中华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对抗与融合中更加坚韧,更具有凝聚力 农耕特点使中国文化更具有长远眼光,着眼于未来,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正如各地农业生产因条件差别而形成的丰富多样性,中华文明包容百家学说一一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巴蜀、吴越、楚、齐鲁、三晋、秦文化)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农耕文化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相比于商业文明,中国农耕文化具有早熟性,具有天然民本

10、思想,不重视科技与创新,但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保守性,现代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当现代农业遇到文化创意产业,农业创意产业就应运而生了 文化创意产业也叫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或叫创造经济(Creative Economy)2019年由英国首相布莱尔组织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 “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现代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农耕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现代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根本基础。现代农业是农耕文化发展的阶段之一。农耕文化是以种植经济为基本方式的农业社会的文化,

11、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差异大,加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逐步积淀形成异常丰富的农耕文化。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种植制度、根据农事需求而制作的不同的农具、24 节气、农谚等都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 农业具有“三生功能”,即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 其中,农业的生活功能主要是指农业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如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

12、。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不同。在传统农业阶段,人们基本上只看到农业的生产功能:在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被挖掘和放大。,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消费需求,而是更倾向于精神和文化方面,消费需求从有型转向无形 与传统产业以产品为向导的价值创造机制不同,创意产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顾客是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通过满足顾客的观念需求、文化需求,实现价值提升。,农业创意产业,农业创意产业是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产物,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

13、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也有人将之称为“创意农业”或“农业创意产业”更科学些,可简称为“创意农业”。,创意农业紫海香堤艺术庄园,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创意产业 强调用新的理念,激发新的发展模式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重塑农业的产业体系,拓展农业的 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形成创意农 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促进现代农业整体发展的全新模式。 创意农业绝非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要求一二三产业 的融合发展。在整个创意农业产业体系中,一二三产业互 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发挥引领新型消 费潮流的多功能。,农业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内容,

14、以农业为主要创意对象 富含创意 文化附加值高 与三产高度结合,主题创意 经营创意(市场目标群体、活动体验、产品开发、服务种类) 营销创意,国外创意农业,荷兰模式 荷兰创意农业是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主要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荷兰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创意农业的典范。荷兰创意农业重点发展具有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 散、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日本模式 日本创意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

15、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 法国模式 法国创意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巴黎的创意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全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所以,巴黎的创意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而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

16、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德国模式 德国创意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专题 :果品与文化,北方传统水果和干果 桃、李、枣、栗、梨、梅、杏、榛、柿、瓜、山植、枸杞、花红、樱桃 诗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衣无食一妇人” 逃之夭夭 二桃杀三士 投桃报李,南方传统水果 橘 柚 柑 橙 荔枝 龙眼 花红 枇杷 杨梅 橄榄 “橘逾淮则为枳”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西域水果和干果 葡萄 石榴 胡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涼州詞 “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至数十年不败”史記 南洋水果 香蕉(芭蕉) 椰子 甘蔗,近代引进 菠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