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物精粹举偶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064624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夏文物精粹举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夏文物精粹举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史金波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辖西北广袤地区,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立国近两个世纪,经济发展,军力强大,文化繁荣。但元朝修史时,仅修宋史、辽史、金史,而未修西夏史,致使西夏史料匮乏。近百年来,发现和出土了丰富多彩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弥补了西夏研究资料的不足,对研究和认识西夏社会历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一、遗址、寺庙其中有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的政权中心夏州遗址(今属陕西靖边县)、省嵬城遗址(今属宁夏石嘴山市)、皇帝离宫遗址(宁夏贺兰山大水沟口)、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好水川战场遗

2、址(今属宁夏隆德县)、昊王渠遗址(渠首在宁夏青铜峡)、拜寺口寺庙塔群遗址(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武威下西沟岘山洞(在今甘肃武威市张义乡)和亥母洞遗址(在今甘肃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西夏陵园遗址(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等。一些寺院遗址还存留佛塔。西夏陵园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葬地,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余座、陵邑1处。其中每一座帝陵规模都十分可观,面积均在10万平米以上,各自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群。各帝陵都朝南稍偏东向,其布局大致相同。以6号陵为例,它坐北朝南,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呈长方形,有四座角台。外城内,从南向北由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组成。内城有献殿、墓

3、道和陵台。陵台高16.5米。可见其规模之宏巨。西夏陵园出土的大批建筑构件,反映出西夏建筑的工艺水平,琉璃制作的鸱吻、屋脊兽硕大奇特,筒瓦和滴水等建筑构件的精美,足可与中原建筑构件相媲美。最近又在3号陵出土了琉璃和陶质的妙音鸟(迦陵频伽)等极少见的建筑构件。西夏佛教重要中心地贺兰山一带遗存下的佛塔中,宏佛塔很有特色。它俗称“王澄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塔高28.3米,塔身由下部八角楼阁式空心砌体和下部三层须弥座覆钵式砌筑体组成,将汉、藏两种佛塔建筑风格融为一体,造型特殊。1991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砌方案进行修缮,发现了很多珍贵文物。其中天宫内出土有彩绘绢质佛画14幅,

4、还有很多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另有西夏文木雕版残块两千余块,此处应是西夏一印刷场所。原寺有前后大殿、左右厢房和山门等,现已不存。此塔寺从宗教、绘画、雕塑、印刷、建筑多方面反映了西夏文化。贺兰山山峦叠嶂,树木葱郁,环境幽雅,是建立佛教寺庙的理想所在,至今贺兰山中仍留有不少西夏寺院遗址。拜寺口双塔寺院遗址位于兴庆府西北约4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的拜寺沟口,今存两座高峻挺拔的古塔,始建于西夏,俗称双塔。两塔东西相对,隔约百米,外形和高度近似,均为八角形13层密檐式砖塔,高约45米。塔顶为上仰莲花刹座,承托13璇相轮。两塔塔身装饰有所不同。东塔每层檐下均为两个怒目圆睁的砖雕兽头,威严凶猛;西塔每层檐下正中均设

5、一方形浅龛,龛内塑立佛一尊。两塔装饰繁缛华丽,充满了神秘的密宗色彩。西夏一百零八塔是十分罕见的塔群,在宁夏青铜峡峡口山黄河西岸,共有108座喇嘛式实心砖塔,除最高一座高5米外,其余均在2.5米左右。依山势从上至下按奇数有序排列成12行,分别为1、3、3、5、5、7、9、11、13、15、17、19座,布局奇特,气势雄伟。塔中发现有砖雕佛像、彩绘泥塑佛像、泥塔模等。在塔区还发现有帛画两幅,画面为千佛图,并有西夏文墨书题记。通过维修得知,西夏始建时为土坯塔,后世维修时才用砖砌外壳,将土坯塔包在里面。塔群表明西夏佛教的兴盛和藏传佛教在西夏腹心地区的影响。二、绘画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共

6、80多个西夏洞窟内有大量西夏壁画,1909年俄国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西夏文物中有200多幅绢、帛、纸画和木版画,近年在宁夏和甘肃也发现了多幅木版画和唐卡,书籍中还有很多扉页图画,使西夏的绘画遗存越加丰富。西夏壁画中的人物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莫高窟第409窟为西夏重修。东壁门南侧绘有西夏皇帝供养像,是重修此窟的施主。皇帝面形浑圆、柳叶形眼,头戴高冠,可见额头秃发,冠后垂带,身着圆领窄袖团龙袍,袍上可见11团龙图案,腰束带,带上垂解结锥、短刀、火镰、荷包等物件,足穿白色毡靴。因榜题字迹消褪,施主名字不能确知。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包括国王(节亲主)在内的诸大小官员一律敕禁男女穿戴上有一团

7、身龙。因此此图应是西夏某一皇帝供养像。皇帝供养像身前立一少年,其穿着打扮与窟主相似,袍无团龙,应是其子。施主身后侍从8人,身材与皇帝相比皆比例缩小,分别为皇帝张伞盖、执扇、捧弓箭、举宝剑、执金瓜、背盾牌,均戴毡冠,着圆领窄袖袍,腰束带,服色均为青、绿色,与史书记载西夏“民庶青绿,以别贵贱”相符。这是西夏石窟中唯一一幅西夏皇帝像。在榆林窟第2窟西夏壁画法华经变中有一幅遇盗图,是一幅少见的艺术珍品。此图高45厘米,宽33.5厘米。图中反映商人遇强盗的生动情节。前面一盗人手持刀剑,颐指气使,横眉立目,一商人蹲踞地上,手抚满装财物的包袱,仰视盗贼,神情恐怖,另一商人目直口张,双腿微屈,呈战栗状。布局清

8、晰,画面生动,线条流畅,神态逼真。莫高窟第237窟前室西壁门上南侧有水月观音图,是西夏壁画中有代表性的题材之一。观音头披素纱,背靠山崖,右手扶膝傍石而坐,旁置净瓶,婀娜的身姿在圆光环围中,显得恬静安祥。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端也有一幅水月观音图,高148、宽146厘米,画面上观音悠然自若地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在透明的圆光中,观音身着米红色罗裙。周围祥云缭绕,云彩托着插有柳枝的净瓶,青色的山石后伸展着嫩绿的修竹。观音座下,碧水涟漪,红莲飘浮。隔水的岸上,有唐僧取经图,是反映唐玄奘取经最早的图画作品。榆林窟第3窟东壁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中有八幅两两对称的西夏生产图,有犁耕图、酿酒图、舂米图、锻铁图,是当时

9、少有的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图画。绘画者深谙社会生活,了解劳动习俗。锻铁图图中有三男子,其中两锻铁者站立,皆着短褐襦,腰系带,一人上衣深色,袒左臂膀,一人着浅色上衣,两人下身穿裤,束行滕(绑腿),足穿草鞋;另一人坐操风箱,足穿草鞋。特别是图中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西夏时期的绘画作品中,有多种炽盛光佛图。出土于宁夏贺兰县宏佛塔的炽盛光佛图有两幅。其中一幅高121.5、宽61.5厘米,炽盛光佛结跏趺端坐于仰莲须糜座上,着袈裟,袒右臂。顶部有十二行宫图,每一图绘于圆圈内。宫图间有祥云四朵,每朵内有七尊人物像,为二十八宿。主尊下部及两侧有十一曜星官,土星为一老者,似为婆罗门,水、金

10、星皆为女像,日、月星为帝、后装束,木星、紫炁为文臣像,火星、月孛、罗喉、计都,皆为武士像,各持武器。图画构图繁复,人物形态各异,表现了西夏时期高超的绘画艺术风格。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佛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卷首有板画西夏译经图,高、宽各27厘米,图中刻僧俗人物25身,有西夏文题款12条计63字,记图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姓名。上部正中跏趺而坐的高僧为“都译勾管作者安全国师白智光”,即译场主译人,应是回鹘僧人。他斜披袈裟,讲解经文,并以手势相辅助。旁列十六人为“助译者”,其中8僧人分别有党项人或汉人名题款。图下部人身较大者,左为“母梁氏皇太后”,右为“子明盛皇帝,为西夏惠宗秉常及其母梁氏皇太后。此图形象地

11、描绘了西夏译经的场面和皇太后、皇帝重视译经,亲临译场的生动情景,是中国唯一的一幅反映译经场景的图画,在佛教史上有突出地位。黑水城出土的绘画品中有不少是藏传佛教风格的“唐卡”,多为浓彩重墨,色调深沉。其中十一面八臂观音像高132.5厘米、宽94厘米,观音端坐在正中莲花座上,十一种面孔叠成五层分别表示出慈悲相、愤怒相,最顶上一面则为佛面。图上部有五身坐佛像,观音像后有二比丘,左右为四大天王,下有四天神,作为中心观音像的陪衬。构图匀称,色彩强烈,是难得的早期藏传佛教绘画。西夏还有绘于木板上的密宗图画。有两幅木质西夏密宗曼荼罗板画,一幅高130厘米、宽108厘米,一幅高111厘米、宽131厘米。分别由

12、六七块木板拼成,木板外有细木框。坛城正中为佛教菩萨十一面观音像,由里向外面有圆、方、圆三层坛城,坛城外书写西夏文陀罗尼。两画面右角下分别绘有男、女供养人各一人,各有榜题,书写发愿者人名。这两幅木板画是稀见的佛教艺术品,今藏俄国圣彼得堡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三、 石刻、石雕碑刻有甘肃武威的西夏文、汉文合璧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甘肃张掖的甘州黑水建桥敕碑,以及西夏陵园出土的很多残碑碎块。西夏灭亡后,一些碑刻记载了西夏后裔的活动,如甘肃酒泉的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元代居庸关过街塔门洞六体文字刻石中的西夏文石刻、莫高窟六体文字真言碑、明代保定西夏文经幢等。西夏陵园出土7座人像石碑座,还有雕龙石

13、柱、莲花柱础、石雕人像,以及大小石马等。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保存完整,建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公元1094年)。碑高250厘米、宽90厘米,两面碑额各有一对线刻的伎乐菩萨,上端为云头宝盖。碑面四周有线刻卷草文,阳面刻西夏文,碑额篆书“敕感通塔之碑文”,正文28行,行65字;阴面刻汉文,碑额篆书“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正文28行,行70字。两面内容相近,主要记建塔后的感应故事和西夏重修塔寺的经过,其庆典活动为西夏中书相梁乙埋主持。该碑原被砌封在寺内一座碑亭中,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武威学者张澍游览寺庙,欲开启碑亭。因传说开启此碑有风雹之灾,寺庙僧人劝阻。张澍力排众议,启封此碑,才

14、发现了这通重要西夏碑刻,并由此首次识别出久已消失的文字西夏文。该碑今存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陵园出土的人像石碑座近似正方体,每边长60厘米左右,为圆雕人像。一石座男性,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突出,鼻梁短粗,獠牙外露,下颚置于胸前,胸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抚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上部一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其中有“志文支座”四字。碑座背面有阴刻汉文一行六字“砌垒匠高世昌”,留下了西夏工匠的名字。此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雕像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反映出西夏时期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人像石座中还有女性人像,其形象除胸前无兜肚,双乳下垂,半握双拳支

15、撑于膝,手腕足胫套有双环外,其余都与男性像座相同。这种浑厚朴实的石雕,典型地反映了西夏雕塑的民族特点。四、彩塑黑水城出土了不少西夏泥塑,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夏洞窟的泥塑、科兹洛夫自黑水城发现的泥塑、内蒙古考古队在老高苏木发现的泥塑、宁夏宏佛塔天宫发现的泥塑等。从出土的泥塑作品看,其中不乏精品。莫高窟第263窟原建于北魏,经西夏重修。中心塔柱东向开盝顶帐形龛,在马蹄形佛床上有西夏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一菩萨梳云头高髻,细眼修鼻,面形圆浑,表情文静,腰身左倾,右手微曲下垂,左手向外上弯曲,身段自如,项戴璎珞,左肩斜披络腋,身披披肩,半袒露胸腹和双臂,下著团花裙和围裙,腰束拖地长带,赤足,双臂

16、、手腕戴环、钏,表现出菩萨婀娜的形态。一弟子光头,圆面,细眼,面相稚嫩,身体直立,右手下垂,左手向胸前弯曲,赤足,内著交领花袍,外披百衲袈裟。塑造手法模仿唐朝塑像,比例匀称,形态自然,表现出佛弟子阿难年轻憨厚的形象。莫高窟第491窟为西夏洞窟。窟内正壁跏趺坐佛南侧有一铺女供养人,高67厘米,头梳垂环髻,额宽腮小,鼻梁高与额平齐,面露微笑,身穿宽袖交领袿衣,右手向上弯曲于胸前,左手向上弯曲于腰间,下著裙,脚著尖头鞋,体态自然,宛然如生,显示出少女的温柔、典雅和美丽。塑像既继承了唐宋彩塑的传统手法,又具有西夏的造型特征。宁夏贺兰县的宏佛塔天宫发现的西夏彩绘泥塑像。一佛头像残高29.5厘米,宽24厘米,螺纹肉髻,肉髻低矮平缓,皆精旋成螺丝状,额丰颌圆,眉间有白毫,黑色釉料制成的眼珠乌亮有光,面部表情庄重慈祥,宁静洒脱,塑造十分成功。罗汉身像皆结跏趺坐,其一身穿黑色右袒袈裟,领边白色,腰束细绳带,外著通领大衣,衣褶自然洒脱,线条流畅,造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