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0646014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2019年1月11日,中南大学:金旗,1,01 / 宏观经济变量,02 / 总需求与总供给,03 /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目录 CONTENTS,第六章: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2,开篇案例: 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PART ONE,3,GDP核算已成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了解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以及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GDP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

2、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4,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三个主要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些指标都与GDP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一般是用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的。而著名的奥肯定律则告诉我们,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经济增长率可以对失业率进行大致的判断 。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GDP与该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享受的,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5,优惠待遇等密切相关。

3、比如说,联合国会费的确定是根据各国的GDP与人均GDP等数据计算而成的。 近年来,人们对GDP的局限性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认识。经济学家举出了以下例子来说明: 一位先生请了一个保姆,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先生付给她报酬。这报酬在统计上被记入GDP。日久生情,先生娶保姆为妻。婚后妻子照样做那些家务活,先生却不用给她报酬,她的劳动成果也不被反映在GDP里。,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6,一辆汽车在马路上正常地行驶,这时的汽车对GDP的增长没有什么贡献。突然,汽车撞上了路边的大树,司机受伤,汽车损坏。救护车来了,把司机送到医院,医院立即抢救;抢险车来了,把汽车拖到修理厂,修理厂修好了汽车。这一系列的

4、服务统统被记入GDP,GDP因事故发生而增加。 这两个例子中,“保姆”的例子说的是GDP不包括家务劳动的价值,不能完全反映社会的劳动成果。“汽车”的例子说的是GDP只反映结果,而不管原因,本来是坏事在统计上却变成了好事,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7,除了这些局限,GDP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代价,不能准确反映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状况,人均GDP会掩盖收入差距的扩大。 近来人们反思最多的,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中或水中排放

5、有害物质,GDP却无法表现这些损害。尽管我们的GDP增长很快,但代价也不小,单位GDP增长,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8,所消耗的资源水平大大高于国外。 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就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正是看到了GDP指标的缺陷,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指标,如净经济福利指标和绿色GDP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目前还缺乏可操作性,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在对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体系的完善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讨论题:实际GDP和就业是由什么决定的?,GDP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9,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PART ONE,10,第一节 宏观经济

6、变量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概念:GDP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全部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 注意: 包含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价值; 度量的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课程内容,11,第一节 宏观经济变量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流量 是一个价值概念,用货币来衡量不同的商品和劳务 2.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支出法:AE=C+I+G+X-M 收入法: Y=C+S+T 产品法: GDP=企业产品增值之和或最终产品之和,课程内容,12,第一节 宏观经济变量 (二)失业 1.劳动力:就业者与失业者的数量总和为劳动

7、力 2.失业:失业是指符合就业条件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状况,处于这种状况的劳动力被称为失业者 奥肯定律:根据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现实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2%,将引起失业率降低1% 失业率变动=-0.5(实际GDP变动百分比-3%),课程内容,13,第一节 宏观经济变量 (三)价格水平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课程内容,14,第二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给定价格、收入和其他

8、经济变量,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想要支出的总额。 2.总需求曲线:表示总需求Y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15,物价水平的变化改变了货币的实际价值和利率水平,从而引起总需求量相反方向的变动,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第二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 (二)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给定现行价格、生产能力和成本,所有企业想要生产并出售的总产品量。 2.潜在总供给:指在现有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能仅仅理解为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可能向社会提供的商品量。,课程内容,16,第二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 (二)总供给曲线 3.总供给曲线:它表示所有企业想要生产的总供给量, 即以总收入水平Y表示的总供给水

9、平对应 的价格水平P之间的关系。 长期总供给曲线(b点以上的垂直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a点以左的水平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ab点之间的线),课程内容,17,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课程内容,18,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二)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课程内容,19,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二)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课程内容,20,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三)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课程内容,21,

10、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1.限制总供给政策效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2.刺激总攻击政策效果(短期总供给曲线右移),课程内容,22,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3.抑制总需求政策效果(总需求曲线左移) 4.刺激总需求政策效果(总需求曲线右移) 5.总需求增加减少失业(总需求曲线在凯恩斯区域右移),课程内容,23,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6.过度需求引发通货膨胀(总需求曲线在总供给曲线垂直区域右移) 7.长期总供给曲线右移与生产能力的提高(垂直总供给曲线右移),课

11、程内容,24,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课程内容,25,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案例与实践 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运用总供求模型,一方面可以分析总供给曲线或者总需求曲线变动引起的均衡、价格、国民收入、就业变动及相应的政策后果(“滞胀”“繁荣”“衰退”“高涨”);另一方面,反过来 运用总供求模型,可以通过“价量变动方向组合”(P与Y变动,课程内容,26,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方向的不同组合)判断价格变化、经济波动以及“繁荣”“滞胀”“衰退”“高涨”的原因。 请问:

12、如何根据“价量变动方向组合”判断房价变动的大致原因? 答:房价涨跌归纳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课程内容,27,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1)供给方面:“价跌量升”“繁荣”乃减税、放松管制、科技进步、结构调整、组织创新等“总供给管理策”(曲线右移)所致;“价升量跌”“滞胀”乃征税、管制、企业成本上升等“总供给冲击”(曲线左移)所致;,课程内容,28,第三节 总供求均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与变动 (四)总供求模型的运用 (2)需求方面:“价量齐跌”(P,Q),“衰退”乃紧缩性“总需求抑制政策”(曲线左移)的结果;“价量齐升”(P,Q),“高涨”乃扩张性“总需求刺激政策”(曲线右移)的结果。,课程内容,29,30,本章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