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35720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4-17《宋词四首-雨霖铃》课件1精品课件-粤教版必修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词七首之雨霖铃,雨霖铃 柳永,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解题:词的一般知识(词又称: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或四六句) 词是兴起隋唐之际,发展于晚唐五代,盛行于两宋新韵文体裁,是古代的一种“自由体诗”。中国古代“诗乐合一”,诗在发展中逐渐脱离

2、了音乐,因此,这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便应运而生了。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

3、张炎,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

4、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范读雨

5、霖铃,你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哀婉、悲伤、凄清。,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 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三鉴赏 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指导:这首词

6、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

7、处兰舟催发。”,这写什么?,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

8、,形象逼真,如在目前。,谁能描绘一下这句情景?,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 !,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 ?,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这句写什么?,“念”字

9、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压抑、苦闷,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片换头写

10、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

11、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这首词的主题句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

12、“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大家齐背雨霖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