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34397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0.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虾蟹类的生长(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虾、蟹的生长,狭义:仅指虾蟹类从旧壳中脱出的短暂过程; 广义:蜕皮过程则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贯穿虾蟹类的整个生命周期。,一、蜕皮,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常与蜕皮联系在一起: 胚后发育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幼体期,每期幼体形态和生理特点通过蜕皮而发生改变,或者通过蜕皮变态发育成为更成熟的幼体或成体。 蜕皮周期内出现一系列生理过程: 诸如组织生长、形态变化、旧壳剥离、新壳形成、蜕皮开始等,这些过程均受内源因子(神经内分泌、发育期等)和外源因子(饵料、温度、盐度、月相等)的共同调控和影响。,4,1. 蜕皮周期:较长(龙虾、大型蟹类)与较短(虾类) 2. 蜕皮过程: 蜕皮前原有的外骨骼部分被吸收,用

2、于构建新的外骨骼(表层及外层),并且吸收水分用于增加身体的体积,血液体积也增加。 蜕皮是物质(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净损失的过程。蜕皮本身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能量,又需要合成内表皮并矿化表皮层。,5,6,3.蜕皮(壳)的分期,蜕皮前期:准备外骨骼钙质(溶解)大量钙储存于肝胰脏和血液中,这时外骨骼变得脆弱易碎。与此同时 ,通过皮肤、鳃、前肠及后肠等处从外界吸收大量水分,使身体膨胀,老甲壳开始裂开。 蜕皮期:蜕去老甲壳,此期最短。 蜕皮后期:储存的钙盐迅速移入皮肤,同时通过鳃从外界水体吸收大量钙;肝糖和血糖供给皮肤合成几丁质;外骨骼逐渐变硬。但在此期前段,未完全钙化,不能捕食和御敌,往往躲藏

3、在隐蔽的地方。 蜕皮间期:蜕皮后下一次蜕皮开始之间的时期,是动物正常期,甲壳坚硬,血钙降低,活动捕食与正常。,7,斑节对虾的蜕皮周期,8,4.蜕皮的内分泌控制,窦腺蜕皮抑制激素:抑制YO 分泌蜕皮激素。只能在蜕皮前期未发生时起作用。 YO (蜕皮腺)的蜕皮激素:在蜕皮前期,该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逐渐升高,在临近蜕皮时,形成一个峰值,然后浓度迅速下降,在实际蜕皮时,处于低浓度状态。主要合成产物还与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密切相关。 眼柄切除 蜕皮节律加速,且诱导血淋巴蜕皮激素上升 刺激卵母细胞生长。,9,5.相关概念,发育蜕皮(变态蜕皮):在幼体阶段,随着蜕皮,动物的形态结构不断变化,由简单而复杂,直至

4、发育完善。故幼体阶段的蜕皮又称为。 生长蜕皮:形态发育完善的幼虾除交接器的变化外,蜕皮已无形态上的变化,其后的蜕皮又称为。 生殖蜕皮: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封闭式纳精囊),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行交配,此次蜕皮又称,10,二、生长,1.生长的特点 遗传性:种间、种内退化; 阶段性:个体发育 周期性 :气候(季节),生理(蜕皮、性成熟、繁殖)的变化而周期变动; 性别差异:,11,蜕皮与阶梯式生长?,两次蜕壳的间期是真正的生长期营养物质积累和组织的生长。 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蜕壳然后大量吸水扩充体积产生一次体积增大的飞跃。 蜕壳时的增长仅是水分的增加。,12,2. 影响蜕皮与生长的因子,

5、(1)外因 温度: 营养: 盐度: 水质: 放养密度: 光照周期、强度、光质:,13,温度: 影响蜕皮;幼体期发育期数(如:长臂虾 30Z3,低温下Z5;三疣梭子蟹Z4,低温或饵料Z5、Z6) 营养: 较低摄食不一定影响蜕皮,但蜕皮生长(可能负生长)。 盐度: 小幅度降盐可促一些对虾的生长(可能是应激); 但盐度下降致使日本对虾负生长或死亡。 盐度也影响摄食、渗透压调节和耗能。,14,(2).内因 内分泌(蜕皮激素的控制)与蜕皮周期 应用研究附后,15,甲壳类的成长与蜕皮及蜕皮周期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1.眼柄切除促生长说 提出切除眼柄会缩短蜕皮周期的结果包括: 但也有否认这一结果的。,16,因

6、此,将这个领域的研究机构整理如下:,17,2.添加蜕皮激素促生长试验 植物中提取,添加于配合饲料 对日本对虾无效果,反而抑制其正常生长。,18,小结 蜕皮主要受体内激素的调控,温度、光照、饵料仅可以加速或延缓蜕皮过程,只有当外界环境因子均处于理想状态,对虾才能快速生长,从而引起蜕皮。否则,即使蜕皮也不会正常生长,甚至出现负增长,不正常蜕皮往往也是造成对虾死亡的重要因素。,19,三、自切与再生,何谓自切? 影响因素(附肢被困、机械损伤、水质污染、强烈刺激等) 再生及速度,20,虾蟹类动物在遭遇天敌或相互争斗中受困时常常会自行使被困的附肢脱落,以使个体摆脱天敌,迅速逃逸。 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

7、亦会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自切。,21,自切的附肢经过一段时间,大多可以重新生出,称为再生。 再生的速度:未成熟的个体再生较快,成熟的个体不再蜕皮,不具再生能力。,22,第五节 饵料与摄食,23,一、食性与饵料组成,1、食性:多数为杂食性或腐食性,少数为肉食性或植食性; 2、食谱:碎屑及微生物、植物及动物 碎屑:底质中的植物碎片、有机颗粒及微生物等聚集形成 植物:微藻、大型藻类、水草及某些陆生植物 动物:甲壳类、软体类、多毛纲类、有孔虫及小型鱼类等,24,二、摄食,1.摄食方式:滤食-捕食 2.感觉器官:嗅觉、触觉等 3.捕食、进食 视频:枪虾捕食 4.摄食强度:季节温度、洄游途

8、中、繁殖前、环境及健康状况 5.摄食周期:多数夜多于昼、蜕皮前后 6.饵料选择:偏食,25,第六节 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26,Penaeid life cycle:1, juvenile; 2, reproduction; 3, spawning; 4, nauplius; 5, zoea; 6, mysis; 7, postlarva.,对虾生命周期: 1.幼虾;2.繁殖; 3.产卵;4.无节幼体;5.蚤状幼体; 6.糠虾幼体;7.仔虾,一、生活史,27,河蟹的早期生活史,28,二、栖息,1.生活栖息 海洋:近岸浅海、河口地区、红树林地带、潮间带 淡水: 陆地: 2.繁殖要求 海水、半咸水

9、、淡水 3.纬度分布:热带、亚热带较多,但也有北极的北方长额虾、南极磷虾等。 4.底质与底栖种类 5.运动方式:游泳、跳跃、爬行等; 6.活动、觅食、隐蔽、潜居,29,三、洄游,1.定义: 2.洄游类型: 生长、越冬、生殖 视频:中国对虾 3.洄游习性分类: 游泳型 定居型 4.洄游的意义:生态、经济,30,四、虾蟹类栖息与环境因素,1.自然分布区域: 主要影响因子:温度、盐度 最适范围?耐受范围? 2.生态种类:广温(盐)、狭温(盐) 3.底质类型:偏好、选择,31,第七节 十足目的分类及主要养殖种类,一、概述与温习 甲壳动物亚门最大一目,共约9000多种,主要是虾和蟹。体躯延长呈虾形(腹部

10、发达)或缩短扁圆呈蟹形(腹部退化)。 软甲纲可分为3个亚纲:叶虾亚纲Phyllocarida、掠虾亚纲Hoplocarida和真软甲亚纲Eumalacostraca。,32,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具发达头胸甲。 游泳生活种类:如虾腹部7节,多侧扁;腹肢发达,共6对,末对特化成尾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尾扇。 爬行生活种类腹部有的扁平(如龙虾类),有的曲卷并变形(如寄居蟹等),另有许多退化成薄片状甲板,33,蟹类 仅有第1、2对腹肢,变形为交接器。 仅有第25对腹肢,双枝型,只用来抱卵。 有具柄复眼。大颚粗壮,常有触须。胸肢前3对特化为颚足,鳃都在胸部。 雌雄异体。两性生殖,卵生,变态发育。,34

11、,主要海产,少数栖于淡水,个别为陆栖,但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生活方式有游泳、漂浮和底栖。许多种类在渔业捕捞或养殖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对虾类是海产虾类中产量大、经济价值高的类群。 十足目亚分类: 枝鳃亚目Dendrobranchiata 腹胚亚目Pleocyemata 分类的发展 http:/ 头胸部13节,具13对附肢;头胸甲,额角;腹部7节组成,每节的甲壳各自分离,可自由屈伸,末节称尾节。 包括2个总科:对虾总科、樱虾总科。,40,分类 樱虾总科 Sergestoidea 萤虾科 Luciferidae 樱虾科 Sergestidae 对虾总科 Penaeoidea 芒虾科 Aristeida

12、e 深海芒虾科 Benthesicymidae 对虾科 Penaeidae 钳指虾科 Sicyoniidae 管鞭虾科 Solenoceridae,41,(二)对虾科主要养殖种类,42,对虾属Penaeus,共有28种,我国有10种,栖于热带、亚热带浅海。 如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日本囊对虾)、宽沟对虾、中国对虾(中国明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新对虾属、鹰爪虾属、仿对虾属、赤虾属等。,43,常见种检索,1. 头胸甲有额胃脊,额角侧沟约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 日本对虾. japonicus 头胸甲无额胃脊;额角侧沟不超过头胸甲的中部2 2. 头胸甲有肝脊;第5步足无外肢斑节对虾P. monodon

13、 头胸甲无肝脊,第5步足有外肢3 3. 第3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末端中国对虾P. chinensis 第3步足至少是指节超过鳞片。额角后脊上有小凹点. 长毛对虾P. penicillatus,44,中国对虾P. chinensis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雌体灰青色,雄体色发黄。额角上缘具7-9齿,下缘为3-5齿。头胸甲无肝脊。第三步足伸不到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端。是中国增养殖品种之一。主要产于渤海。,45,46,日本对虾P. japonicus ( 日本囊对虾 Marsupenaeus japonicus ),额角上缘具8-10齿,下缘具1-2齿。具额胃

14、脊,额角侧沟长,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后脊的中央沟长度大于头胸甲长的1/2。尾节具3对活动刺。体表具鲜明的横斑,为土黄色、橙色环带相间,带淡蓝色,尾肢具棕色横带,末半蓝绿色。出水后能经较长时间不死,便于运输。,47,48,斑节对虾P. monodon,49,额角侧沟短,向后不超过头胸甲中部。第五步足无外肢。体由暗绿、深棕和浅黄横斑相间排列,构成腹部鲜艳的斑纹。俗称“草虾”,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东南亚一带及我国广东、海南、台湾养殖品种之一。,50,(三)樱虾总科,樱虾科额角短小;雄性第一触角下鞭变形,成为抱器;第4、5步足甚小或全缺;鳃数甚少,不具关节鳃;雄性交接器对称,雄附肢仅有一小片

15、,雌性仅是第三步足底节及其间的腹甲变形;第一颚足具肢鳃;胸肢自第二颚足以后皆无外肢。 其中毛虾属Acetes是热带亚热带浅海的重要水产品,印度西太平洋区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日本毛虾Acetes japonicus产量最大。 毛虾体长一般不超过45毫米,为小型浮游虾类,甲壳很薄,体透明,稍带红色点,体躯极度侧扁。世界共有17种(亚种),主要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我国已知有6种:中国毛虾、日本毛虾、红毛虾、锯齿毛虾、中型毛虾和普通毛虾。,51,樱虾科:中型毛虾(赤尾青虾、赤尾星虾)Acetes intermedius,52,53,54,三、腹胚亚目种类特征,5

16、5,分类 猬虾下目 Stenopodidea 真虾下目 Caridea 螯虾下目 Astacidea 海蛄虾下目 Thalassinidea 龙虾下目 Palinura 异尾下目 Anomura 短尾下目 Brachyura,56,(一)真虾次(或下)目 Caridea,头胸部较发达,腹部较短小,腹甲倒次覆盖,P3不呈螯状,第三颚足46节,卵产后抱于雌性腹肢间。 小型虾类,淡海水均有,海水为多。包括14(16)个总科。 长臂虾科Palaemonidae头胸甲具触角刺,鳃甲刺及肝刺有或无;大颚切齿和臼齿部互相分离,触须有或无;步足均不具肢鳃,前两对呈钳状,生活于淡水,半咸水或海洋中。种类多,经济价值大,是真虾中经济价值最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