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33824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p-第五节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节 社会互动与集体行为,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一 、暗示与模仿 暗示与模仿是一对最常见的社会互动方式,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就是起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暗示与模仿。 1 、 暗示 埃尔伍德认为:“凡一个人以一个意思传达给别人,别人无批评的,或无合理的根据,即接受了,此种过程谓之暗示”。博格达斯则说:“暗示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发出刺激的过程”。,2,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一个方面,而适当有效的刺激则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 从刺激作用的状况来看,容易引起暗示的刺激主要有如下特点: 第一,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 第二,反复持久的刺激; 第三,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3,暗示主要有以

2、下几种类型: 1直接暗示。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在直接暗示过程中,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仰和服从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直接暗示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 2间接暗示。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间接暗示常常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4,3反暗示。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 4自动暗示。也就是自我暗示。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内部的暗示作用。自动暗示实际是过去的经验在适当情况下复现。因此,自动暗示与个人先前的知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5,二、模仿 模仿就是对暗示的反应,也就是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

3、程。所以,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则是模仿。 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仅仅限于行为动作方面,在思想方面叫做“暗示”,而在感情方面则叫做“同情”。所以,艾尔伍德将模仿称之为“模仿行为”,以区别于暗示与同情。,6,在模仿问题的研究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定律”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学说。 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定律一书中,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而模仿则遵循以下定律: 在无其他力量的阻碍时,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 模仿一经传递则必然发生改变,不会与原形绝对相同,无论是个人的模仿还是社会的模仿都是如此。,7,除了这两种主要定律外,塔尔德还提出

4、了模仿的逻辑律与非逻辑律作为主要定律的补充。逻辑定律又分为逻辑冲突律和逻辑结合律;非逻辑定律则包括模仿由内向外律、模仿由优至劣律、模仿风俗时尚交替律三个方面。塔尔德的理论尽管有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但他对模仿规律的研究却是十分有价值的。,8,三、竞争与冲突 同暗示与模仿的过程根本不同,竞争与冲突都是互动者之间相互反对、相互排斥、相互对峙的活动。竞争与冲突体现了社会互动的另一种形式。 1、竞争 竞争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9,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竞争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竞争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第二,被追求的目标一定是稀缺

5、而难得的。 第三,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 虽然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不是直接反对关系。,10,竞争可以在社会活动的许多领域中表现出来。 根据竞争对象的不同将竞争分为三大类:即地境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和社会地位的竞争。 也有学者把竞争分为合作竞争、文化竞争、地境竞争、制度竞争、社会竞争等。,11,竞争活动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是极为明显的。可以说,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竞争是密不可分的。 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充分证明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互动方式,是不会被超越和否定的。,12

6、,2、冲突 冲突指的是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利益、目标等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冲突与竞争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首先,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如械斗、诉讼等。,13,另外,冲突的双方一般都有直接的、公开的甚至是面对面的接触,所以,冲突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与竞争不同,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这是因为冲突双方往往因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以至于虽然他们在同一领域争夺,但所实现的目标却各不相同。 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竞争一般是在一定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但冲突却往

7、往要突破规章、规则、甚至法律的限制。,14,从冲突的性质上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思想冲突、文化冲突、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阶级冲突等; 从冲突的规模上有个人之间的冲突和集团之间的冲突; 从冲突的程度上,有口角、拳斗、决斗、仇斗、械斗、战争等。 另外,与竞争一样,冲突对社会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 如何避免和消除具有消极意义的冲突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课题。,15,四、顺应与同化 顺应与同化都属于个人或群体对于环境的调适过程,同时也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互动方式。 1、顺应 顺应是指人类通过形成新的行为习惯或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以适合于环境需要的过程。 与顺应相近似的一个概念就是“适应”。适应原本是

8、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的是生物体改变其身体特质或生活习惯以迎合自然环境的需要。 顺应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人们对于社会环境的顺合。,16,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顺应与竞争和冲突的关系十分密切,正是由于存在竞争和冲突,才进而产生了顺应。 或者说,顺应就是人们对竞争、冲突结果的一种适应。 帕克认为,顺应就是起源于冲突,因为冲突的结果不外乎三种情况:即胜利、失败与和解。 顺应是消除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17,具体来说,顺应具有如下几种类型: 和解; 妥协; 容忍; 调解; 仲裁。,18,2、同化 同化指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同化与顺应的区别十分明显。

9、首先,顺应主要是指随时随地改变部分已有习惯或行为,而同化则是逐渐改变了全部原来的习惯; 其次,顺应是极为广泛的,几乎人人都对其环境或他人具有一定的顺应行为,而同化则只产生在那些生活环境突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并且还要在新的环境中继续生存下去的人身上。,19,同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过程,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社会来说,它主要起到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的作用。 对个人来说,同化则使人的行为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个人来说,同化就是一个人格重塑的过程。,20,五、合作 合作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互动方式,它指的是个人以及

10、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合作,主要是为了实现单靠一方的行动不能实现的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类的社会生活都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因此,没有合作也就没有社会。,21,合作的基础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情感接近。 第二,思想一致。 第三,动作配合。 第四,相互信任。,22,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信任,对于合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合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对个人来说学会与他人合作,对一个社会来说,如何组织更有效的合作,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学所关心的重要课题。,23,第六节 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的涵义 集体行为又

11、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等。 集体行为就是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相对来说是自发的、无组织的群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24,二、集体行为的条件 环境和场所 失范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 相对剥夺 权力斗争,25,三、集体行为的类型 由于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集体行为的类型也有若干种类,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群众 群众是最常见的、也是人们最能意识到的一种集体行为。群众这一概念在社会学中具有特殊的涵义。 按照勒朋的观点,群众就是“集合在一个地方的受到共同感情鼓舞的一群人,他们准备跟随自己的头头随便到哪里去”。,26,具体来说,群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表意群众。是指为

12、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和释放机会的群众。 第二,行动群众。也就是正在行动的群众,即参加暴乱、骚乱或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群众。 第三,团结群众。其实这是表意群众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些群众还具有一些超越情感表达之外的社会功能。 在这种群众中,包含有许多相互支持的关系,并且具有一种社会团结感。,27,具体来说,群众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表意群众。是指为了其成员的个人满足而组织起来的,可以提供感情表达和释放机会的群众。 第二,行动群众。也就是正在行动的群众,即参加暴乱、骚乱或从事其他极端活动的群众。 第三,团结群众。其实这是表意群众的一种形式,但是这些群众还具有一些超越情感表

13、达之外的社会功能。 在这种群众中,包含有许多相互支持的关系,并且具有一种社会团结感。,28,2、大众行为 集体行为并不都是发生在群众中,在广泛分散的人们大众中,也会出现集体行为的一些主要特征,如有确定性、暗示性和迫切感等。 在分散的大众中集体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时尚与恐慌。 与群众相比,它们缺少群众行为的那种群聚特征,所以时尚与恐慌又称作分散的集体行为。,29,3、时尚。时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颖性。 第二,从众性。 第三,珍贵性。 与时尚密切联系的另外两个概念是时髦和时狂。,30,广义而言,时髦、时狂都是时尚,但狭义地说

14、三者是有区别的。时髦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失的生活模式,(俗称“阵热”),或是一种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尾随者不多的高雅行为(俗称“摩登”)。时狂是某种生活方式追随者的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比之于时髦,时狂往往更不合理、更剧烈,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的地步,所以它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比般时尚的“大众欣快方式”要激烈得多。,31,4恐慌。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作出的不合作和不合理的反应。 所以,不合作和不合理是恐慌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合作指的是恐慌打破了社会活动的正常关系,结果使情境更增加了对人们的威胁。 不合理指的是在恐慌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与他们的期望正好相反

15、。 恐慌中的不合作、不合理行为往往是造成严惩损失的重要原因。,32,三、信息传播中的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除了表现为相互感染、相互模仿的群众和大众行为外,在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也经常呈现出集体行为的特征。这就是传闻、谣言和舆论。这是最为分散的集体行为,它们基本上不涉及面对面的接触与互动,但在特殊情况下,却能引起诸如骚乱之类的集体行为。,33,1传闻与谣言。这是信息传播的最松散的方式。 传闻也叫做“闲话”或“流言”,它起源于无名渠道的非正式消息。 谣言也是一种在非正式渠道中传播的消息,但通常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谣言出自有目的的制造。 尽管如此,在实际中要想把传闻与谣言区分开来,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的

16、传播渠道基本上是单线的,并且是匿名的,无法寻访到它们的最初来源。 传闻与谣言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自发的、无结构的、扩张性的过程。,34,在传闻与谣言的传播中一般都要经过以下三种方式的“加工”: 磨尖。接受者再传播时对原有的信息断章取义,从全部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品味与兴趣的内容加以渲染,而其他的就舍弃或淡化了。 削平。重新安排某些情节,把某些细节省去,使故事性加强,既易于向人传播,又易于吸引他人。 同化。再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的的信息“添油加醋”,使之更符合自己的人格特点。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失真,直至面目全非。,35,2舆论。舆论又叫做公众舆论,它指的是公众对某一个问题的态度或意见。舆论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舆论是社会上一般人赞同的意见。 (2)舆论是含有一定理性成分的意见。 (3)舆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4)舆论的对象一般来说是关系到公众中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即舆论的产生总是在人们共同关注的事情上。 总之,舆论是一种比传闻和谣言更集中的信息传播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