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33779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天道观与人性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人性论是关于的人的本质是什么的学说,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是以宇宙观(天道观)为根据的。,一、天道观与天人之辩 由主宰之天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天由神造或道生或气化而成,人的一切都来源于天,取决于天。 皇天震怒、天诛地灭;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自然之天),难张温秦宓逞天辨,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勑,现为益州学士。”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

2、温曰:“且说公何所学?”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温又问:“天有耳乎?”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温又问:“天有足乎?”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温又问:“天有姓乎?”宓曰:“岂得无姓!”温曰:“何姓?”宓答曰:“姓刘。”温曰:“何以知之?”宓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此时秦

3、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张温无语,宓乃问曰:“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道先于天是宇宙的根本 “有无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数是宇宙的本源

4、,一、二、三是宇宙万物之母。 黑格尔:每一事物都是一:有、单纯者;二、殊异性、杂多性;三,二者的统一。如果我们从它拿掉这个统一,我们便毁了它。,宇宙万物皆生成于天,人也一样。“凡性也,天之就也”荀子 程灏认为人性有二元;“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 “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事理”;“在天有理,在人有性”;“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程颐 人性即太极朱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天人之间的联系在于性,人受性于天,天是人性的根本,人的理想在于尽性,尽性能知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与天人交相胜:“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辩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

5、。”,二、关于人性论 (一)由“天命之谓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转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信,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因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生而好利”、“有疾恶”、“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好逸恶劳,不讲辞让等等

6、。这些恶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待后天影响而有的。,“人性如流水,决诸东方而东流,决诸西方而西流。”“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告子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关键在于学习,“学者所以修性也”法言修身 墨子:“人性如素丝,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董仲舒性三品:“圣人之性”不教而善;“斗筲之性”只能为恶;“中民之性”可善可恶,靠教育 “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他认为,人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在于人与化生宇宙万物的天原属同类。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甚至用人伦关系比喻“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董仲舒认为,人善、恶兼

7、有,他把人比作稻谷,善就是米粒,要使人向善,必须进行教化。恶就是壳,是有刺的糟粕。应该去掉。即是说对人要扬善抑恶。,(二)天道观及人性论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孔孟: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导致了人的差别;教育在于保存和扩充人先天的善性,或使失去的善行得到复归。 荀子:在使人由恶转善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墨子: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法家:教育对人性的改变没有作用。 道家:教育不是万能的。应尊重人的天性,不能践踏人性。,对选择教育对象的影响,孔子、孟子:有教无类,主张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人皆为尧舜 荀子:都应该实行教育,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宣传礼仪法度。 董仲舒:“中民之性”,大多数人应受教育,儒家:重视仁义礼等宗法精神和仁爱精神的教育,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法家:“以法为教”,法制教育 道家:行不言之教 墨家:以“兼爱”染人,使人交相利而不交相害。,对制定教育内容的影响,对选择教育方法的影响,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仁义礼智,非外铄也,我固有之也。”主张“内省”,“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等方法。 荀子:外铄,实践,重视感性经验和“积、渐、闻、见、行”等外求的教学方法。,韩非子:强制教育,法制。“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之乱也。” 董仲舒:因材施教,“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悬不用。”“引其天性所好,而压其性之所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