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变迁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32234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城市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武汉城市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武汉城市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武汉城市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武汉城市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变迁(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 江城的变化,简介,武汉市,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的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是首个上榜美国国家地理“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的中国城市。如今正以“

2、复兴大武汉”为目标,重返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简介,2011年末,武汉全境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市域周长977.28公里,7个中心城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07.54平方公里。 在国内,武汉市面积位居第四,若是和排在前面的北上广一样计算,加上境内779.56平方公里的水体,城市规模实属全国城市之首。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规划和建设的张公堤管了100多年,汉口的中心城区今天基本上没有跳出张公堤的范围;汉口沿江大道租界区的布局,到现在依然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和标志性景观带。百年工程,是为城市负责,更是为子孙后代负责。 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武汉

3、市共有常住人口1012万人。武汉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指大专以上)的2465061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191%;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武汉市的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组团型、集中团块型(1996年)、放射型(2010-2020规划)。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武昌、汉口、汉阳三镇交界处,成组团型发展。之后形成了沿江、沿长江大桥两轴的发展,但还是较为集中; 在发展受到限制后,武汉开始逐渐转为集中团块型,形成了阳逻、吴家山、沌口、花山等卫星城; 现在逐渐转为放射性,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展、组团布局

4、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武汉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点是沿江发展,向四周辐射,简介,城市人口规模,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口变迁过程。,城市人口规模,武汉市2010、200

5、5、2000年人口年龄分布图,武汉市2010、2005、2000年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这10年014周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几乎相同,但是2010的1564周岁的人口数量大大少于以往。,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变更,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今日的武汉市城区,即为武昌(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汉口(今江汉,江岸,硚口)、汉阳(今汉阳区)三城镇合称的武汉三镇。三城镇同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隔江鼎立,故通称“武汉三镇”。 武昌兴起最早,现在将文教业基础较好的武昌发展为文化中心, 汉口在明朝开始强势崛起,现在工商业基础较好的汉口发展为经济中心, 而在原先基础较为薄弱、方便重新规划的汉阳

6、建设为武汉新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片。其中: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型轴状发展态势。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

7、,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武汉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现状,圈层分布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适当发展都市型工业园区。 新区及组群武汉市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非都市发展区原则上不允许新增第二产业项目,中心镇可适当发展为本地服务并结合农业产业化的无污染工业。 轴向分布,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武汉市产业

8、结构变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化,这个变化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19781984年,这一时期是武汉市经济恢复时期,也是武汉市产业恢段1978年后第三产业逐渐恢复,主要是满足城市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二产业仍然以重型工业结构为主作为发展方向,在冶金、机械、纺织等传统工业方面也有展第一产业发展迅速,主要解决粮食产品的需求。,19851992年,这一时期是武汉市产业结构初步调整时期,它的最大特点是“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5年的264 上升到1992年的401 ,第二产业则由608下降到480”。第三产业发展主要是传统领域行业比较突出,如商业

9、、小商品贸易,并发展成为中南地区小商品贸易中心此外,房地产行业和交通服务业开始起步。,1992年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92年的119:48:401到1998年的79:447:474,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比例在各产业结构内部,行业不断地升级,第二产业在大力进行传统工业产品结构和质量提升的同时,加快了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如光纤光缆、通信、电子、生物工程及汽车制造业等的建设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正在逐渐升级,传统的商业、贸易、交通服务等行业稳步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也逐渐发展起来。,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1、技术改造及新技术引入 武

10、汉市新技术发展重点之一是依托有良好基础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新技术发展另一个重点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在新技术产业方面武汉市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武汉市有庞大的高校群和众多的科研机构,它形成了典型的智力密集区。 2、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产品的增加意味着信息服务的增加,因此信息服务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最迅速的产业由于信息服务流的特征,因此该产业在地区或全球具有最强的幅射作用武汉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不断升级的产业体系,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化,交通,公路: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公路枢纽。 铁路:武汉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规划到2020年,要形成一个以武汉

11、为中心的特大型铁路枢纽格局。 轨道:在2017年以前,武汉市将建成7条轨道交通(含轻轨 地铁)线。 水路:以武汉港为重点的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工程在2006年一全面动工,按照规划,武汉港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长江上的重要“喂给港”之一。 航空:天河国际机场2008年底武汉开始建设第二跑道,2009年开始建设第三航站楼(T3)第二机场高速,建成后武汉机场将可以容纳3000万的人流量。 武汉市将实现区域公路、 铁路、 轨道、水运、航空一体化发展。,武汉轨道交通 2000年,中国批准武汉成为首批轻轨建设示范城市,2000年底,投资21.99亿元、总长约10公里的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底具备试通

12、车条件,2004年7月投入试运营。 武汉市规划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由7条线路构成,总长222.8公里。除一号线吴家山至堤角30.5公里为轻轨外,其余6条线路都是地铁。分别为:二号线,常青花园至流芳,39.8公里;三号线,沌口至三金潭,32.2公里;四号线,永安堂至青山,29.3公里;五号线,青山至青菱,33公里;六号线,老关村至堤角,25.3公里;七号线,古田至野芷路,32.7公里。这7条线路中,二、三、四号线跨越两江,连通三镇;一、五号线分别贯穿汉口、武昌的东西方向;六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七号线则把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联为一体。2006年11月16日,武汉地铁二号线的范湖站动工,二

13、号线于2012年建成。,交通,武汉过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于2004年11月28日开工,总建设周期45个月,于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3月调试运行通车,2011年正式通车运行。 武汉长江隧道为长江上的第一座过江隧道,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长约3.6公里,汉口越江点位在江滩公园附近,胜利街设右进隧道匝道、天津路设右出隧道匝道;武昌越江点位于和平大道,友谊大道设4条匝道连接。该工程为左、右道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洪水。,影响因素,资源:武汉市处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室内湖泊众多,因此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这使得城市的长久发展有了基本的保障。

14、另外,武汉市人文资源包括黄鹤楼、归元寺、天堂寨和赤壁古战场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产业在城市总产值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武汉市2010年-2012年GDP(单位:亿元)总量依次为5565、6756、8003.82。2013年GDP总量将超过9000亿元。从2004年开始,武汉市人均GDP开始超过2万元(23148元),2008年达到46035元,从“十五”开始,武汉市经济已全面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重点将转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GDP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2%,远高于国家7%的水

15、平。 城市科研教育水平:武汉高校云集,高素质人才集中,科技水平较高。武汉拥高等院校82所,高校数量中国第二(一本高校10所,二本12所,23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军事院校7所,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两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有七所)培养研究生的高校18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6所。在校大学生规模居中国首位,达104万人。 武汉光谷工业园区集中分布了高科技企业。2013年,武汉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86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9家,累计900家。高薪技术产业产值55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以上。,影响因素,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

16、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体制创新制度保障:武汉市在体制和政策上有所突破,消除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体制障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体制和政策创新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城市的变化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参考文献:,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以武汉市问卷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