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632212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一)甲骨文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二)金文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三)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四)隶书隶书分为

2、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五)楷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六)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狂草是唐代产生的。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3、七)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八)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

4、加广泛。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一)繁化和简化。1、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如骨头的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又如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尉字

5、,根据许慎的解释就是熨的意思。由于借为古代军队职官名用字,于是又加个火,成为熨字。且字的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了。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始终。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又如更字,小篆的写法

6、从攴丙声,本义改也,简化以后就分析不出它的形体结构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再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都有个装饰性的部分,到西周中期以后就简省为于了。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简省为雷。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

7、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二)分化与同化。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

8、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三)讹变。讹变是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例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再如舜字,小篆从匚

9、炎,从舛,本是一种开白花的蔓地草,隶变后讹作舜了。以上就是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书写工具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甲骨文基本上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版上,刀硬版实,容易刻成线条,圆笔与方笔相间而以方笔为多,体态瘦长。金文上的文字通常是先制成模子然后再浇铸而成,笔画布局齐整均匀,比甲骨文丰硕粗壮而又有肥瘦之别。小篆笔画圆转,隶书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楷书则有了撇捺等变化,这些都是因主要的使用毛笔并不断改进毛笔的缘故。书写工具的

10、革新,给汉字形体演变提供了条件。不同的材料,制约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形体效果。汉字历史上使用过各种材料。造纸术发明以前,曾经使用过龟甲兽骨、钟鼎陶器:篆书、金文、碑石简牍、丝绸布帛,这些材料的成本、刻写的难易程度、需要的工具等也各不相同。造纸术发明以后的一千多年里,除了特殊需要外,都是以纸张为书写材料。现在进入信息划时代,使用计算机进行汉字处理,多数情况下通过键盘和屏幕、磁盘等作为载体材料实现汉字的“书写”。汉字形体演变跟提高汉字书写效率以便于应用分不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巨变,文字使用日益频繁,而诸侯割据,各国文字异形,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由于小篆的笔画是圆转的,写起来比较麻烦,人们在省繁

11、就简调整部首之时,把字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笔画,写起来也就既快又便利了。隶书便是在这一情况下产生的。但隶书藏锋翻笔,讲究蚕头燕尾,运用起来仍不方便。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切合实用,便加以扬弃而向楷书过度。又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以适应交际需要,就产生了行书与草书。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其所使用的色料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汉字形体演变跟书写色料有很大的关系,用漆书写,因为漆腻,写出的字,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用墨书写,因为墨匀,写出的字,笔画粗细易控,形体匀称。汉字普及的需要。要想使更多人掌握汉字,就必须在不破坏汉字构形理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汉字的形体构造。古今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字往往笔画数相对少,便于人们掌握。解放后,我国政府对汉字进行了比较合理的简化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普及和推广汉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