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630715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隆中对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隆中对一文中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得以展现。诸葛亮,字孔明,时称卧龙先生,三国琅邪人,他生长在汉末乱世,怀王佐之才,抱济世之志,隐世遁名,躬耕于南阳;同时交结四方名士,谈论政治,钻研学问,静观天下风云变幻,自比与管仲、乐毅,有着澄清宇内、兴复汉室的远大志向。及出山之后,又兼采管申之术,“科教严明”,德威并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纵横捭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联吴抗曹,致力于统一事业。尽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那宏伟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超凡绝

2、伦的才智,卓尔不群的人格,达到了儒道法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才德兼备的完人形象,羽扇纶巾的孔明先生成了集智慧,谋略,道德于一身的永恒偶像。 的确,诸葛亮的英名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域,犹如一片至圣至洁的羽毛在茫茫无垠的云际漂浮,千古依然,令人肃然起敬,可望而不可及。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其中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君临天下,而在辅明君复兴汉室。刘备叹惜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精神,使诸葛亮激情奋发。这是他俩政治结合的基础。而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诚恳求教,更使诸葛亮不能不动情。这时,他确认刘备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这一段写诸葛亮慎择人,善择人,是侧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不仅表现在他为建立蜀汉政权,统一中国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而且也表现在他深知治国之本。他分析政治形势,除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而外,还特别突出地强调恤民和用贤两事。他在论述东吴“不可图”时,指出“国险而民

4、附,贤能为之用”;论述益州“可图”时,指出益州、汉中“民殷国富”而其主刘璋、张鲁“不知存恤”,致使“贤能之士思得明君”。他把能否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从是否恤民和举贤着眼,这就更加显示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见。诸葛亮的崇高智慧和科学预见,并非天性而来,而是建筑在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和了解,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历史经验总结基础之上的。基于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逆用猖蹶,至于今日”的前半生经历,为了帮助刘备实现“成霸业,兴汉室”的远大抱负,孔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军事谋略及建议。首先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较为稳固的根据地作为成就霸业的“根基”。因此建议刘备夺取荆、益二州。荆州处于战略的十字路口,有四

5、面受敌之险,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易攻难守。仅只夺取荆州远远不够,还得夺取益州。益州是个天然的粮仓,极具军事经济价值。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赢得天下的,所以只有夺取荆、益二州使之连成一片之后,方能进退自如-进可凭荆州向外扩张,退可凭益州守住腹地,这样才能解决长久立足的问题。之后,实施成就霸业的战略第二步,对外结盟孙权,孤立曹操,同时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睦相处。内部则加强治理,作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北伐曹操的充分准备。最后才是完成战略第三步,一旦时机成熟,便联合东吴展开对曹操夹击的钳形攻势,实施军事打击,直到消灭曹操。充分体现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在对策中,为刘备成就蜀

6、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政策和军事路线,相当周详地描绘出了一个魏、蜀、吴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这个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历史的实践雄辩地证明,诸葛亮的预见非常英明。只是由于刘备、关羽曾一度没有坚定地执行联孙抗曹的外交政策,结果遭到了孙、曹两面的夹攻,而失去了荆州。特别是吴、蜀彝陵一战,西蜀元气大伤,再加上刘备和诸葛亮相继死去,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西蜀每况愈下,致使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规划完全落空。后来历史发展的轨迹跟孔明的高瞻远瞩是惊人地相似与吻合,怪不得后世的人们这样来评价孔明的“先见之明”:“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这简直是太神奇太伟大了!立足现实而作出对未来发展的准确判断,这样的政治预见性绝不是一种偶然和巧合,而是孔明高度的政治智慧的一种体现,是孔明作为一个政治家最杰出的表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的缘故,孔明早已在人们的心中被神化为智慧的象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