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620973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第三届甘肃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献课活动” 听沈大安专题讲座有感什字中心小学 于改玲4月26日早晨出发,27日至29日在天水一中我参加了第三届甘肃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献课活动,现将自己聆听专家讲座的主要精神,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认识汇报给大家。4月27日在天水听了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讲座,明白课堂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就是经过课堂教学的这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形成这

2、种低效现象的原因有许多,这里例举几种常见的现象,愿于老师们共同剖析,并寻求解决策略。沈老师说,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想一想,我这一节课究竟有没有“增量”?有多少“增量”?但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课只是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故事,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并没有多大发展,我们只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很少考虑学生通过这一节课、一个学期、一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是否获得了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有效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根据学情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目标 ,

3、然后依据学习者的起点能力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通过优化的教学环节和步骤达成学习期待能力(目标)。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即这一节课(1)“我们要到哪里去” (目标)(2)“怎样到哪里去” (过程和方法)(3)“我们有没有到那里?” (评价、结果)(离目标有多远)依据以上理念,对照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尚存在以下制约有效教学的问题。一、课堂因目标定位不明确而无效布卢姆曾说:“有效地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课堂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生基础、体现文本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

4、程度、学到什么水平”。准确的目标应该建立在对“课程目标、教材价值、学生实际”的研究与把握上。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其间的“距离”便是学生的发展空间,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过高,则造成教学中的“越位”,强人所难;教学目标过低,则造成教学中的“滞后”,低水平重复。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一切教学目标的定位,最终都要归结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上来。由此,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使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小学阶段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

5、有比较具体的阐述,但最重要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写一手正确、整洁、比较美观的字,有一定书写速度;阅读100万字左右的中外文学作品,能交流阅读感受,有一定量的优秀诗文的积累;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文从字顺,内容具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读书看报的习惯。沈老师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目标都有,但都是虚晃一枪,课堂上目标的真正达成率不足50%。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课目标过大过滥不具体。那么,怎样的目标才是恰当的呢?确定目标首先应体现适当适度的特点,即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

6、水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沈老师说,一节课的目标要少一点,具体一点,宁少勿多、宁低勿高,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如四年级检阅朗读目标定位,有一名老师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另一位老师定为有感情的朗读一组问句:“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节课其他事情均不做,只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篇文章未必能做好,两个目标哪一个能真正达成显而易见。 其次,目标应该具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目标要具操作性、可检测。如桂林山水情感目标比较:A、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不具体

7、,难操作)B、为有桂林漓江这样美丽的山水而自豪,产生去桂林山水游览的愿望。(可操作、可检测)最后,目标应该全面,目标应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不主张三维单列,主张互相整合、渗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阅读课我是什么时,课堂上目标的确定就比较全面,达成比较到位,他确定了两个目标:1、积累有关“云”的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感受“云”的变化,能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2、在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亲历雨、雪、雹子的场景,了解水的变化,体会“落、打、飘、砸”的用词准确,并能在教师提供的其他语境中使用。(走进课堂要到哪里去)为了达成以上两项目标,课堂上他

8、采用以下环节和步骤展开教学活动,首先,读课文,看看这一段里“我”是什么,读完,圈出来;(当学生圈出“白云”、“黑云”、红云”时,教师引导学生说:黑云还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乌云”,而红云还叫“红霞”,红霞又有朝霞、晚霞之分,这就在阅读时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接着他又问:三种云中你最喜欢那一种?学生回答(喜欢红云,把红袍披在身上), (喜欢乌云,想让下雨),(喜欢白云,布满天空,蓝天白云),这渗透了情感目标。最后用同样的阅读方法读下面的段落,说说“我”是什么?雨、雪、雹子落下来时有什么不一样?课文是用哪些词来形容的?我认为这节课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能由学情开始,既关照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行为目标,

9、又看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后的发展目标,可以把握与检测,也可以组织实施,充分考虑了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需知什么,想知什么,然后针对预设的内容制定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和调整,出色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我们倡导的“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二、课堂因教学内容取舍不当而无效沈老师说,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什么都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研究怎么教来提高教学效益或者效率,必然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10、。确立正确、精当、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问题、当务之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才能柳暗花明,才能云开雾散。语文学科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做“二度开发”,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具教育价值的内容去教,围绕语文到底是什么去教语文。分析我们的教学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师心中常常并不清楚要教些什么,更不清楚要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合适,只是就一篇课文,这里教一点,那里教一点;就同一个语文知识,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每次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个比喻句子,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教的内容也大相径庭。更严重的是我们有时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程度

11、的偏差,有的甚至是误读。比如草船借箭,有的语文老师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翻来覆去的讲,识天文、知地理、懂人心,似乎课文只有一个诸葛亮;而文本中人物、故事背后隐含着的“要善于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生活哲理却被忽略了。试想:文本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个“借”字,同样是十万支箭,周瑜、鲁肃等只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 “造”的路走不通,便改变路径为“借”,于是,一切便豁然开朗!学生从文本故事中看到的就是这样事关人生、生活的大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上。如此课文文本的阅读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内容才能达到正确、合宜。我们要知道,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特别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

12、,才是合适的、恰当的。沈老师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知道一个故事;第二种水平明白一个道理,他说这两种水平都是比较差的语文教学,语文课要达到第三种水平: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累语言、形成能力、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要生成具有这种水平的语文课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当我们采用一个文本来教学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个文本对我们班学生来说,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你会选什么作为四年级检阅一课的教学重点?“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A、重点讲“这个小伙子真棒”,重点讲博莱克怎么勤学苦练。B、基本不讲博莱克,重点讲“这些小伙子真棒”,具体讲“怎么对待残疾人,怎么对待

13、一个有缺点的人,”“是不是为了所谓集体牺牲个人”,把商量博莱克去向的话作为重点。显然,内容B比A更具教学价值。其次要关注语言。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言,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基本规律。二要逐渐学会欣赏文学语言。如:“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扩句(二十世纪是一个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呼风唤雨的世纪),再扩句(二十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宇宙的奥秘的世纪)这就是文学语言,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欣赏文学语言。如:梁晓声慈母情深“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

14、,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 (倒装、重复)(工作环境的恶劣使梁晓声不能确定是否是自己的母亲。)冬阳童年骆驼队“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问学生开头有无多余的话,进而让学生体会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心头淡淡的忧伤,让孩子体会文学的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要走向生本。根据学情确定重点,突破难点。沈大安老师说:“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一是姓语一是姓 小,这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

15、让孩子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因此,我们要经常思考,就这个教学内容来说,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已有基础是什么?需要提升的又是什么?学生会发生错误的是什么?学生容易忽略的又是什么?例如:纪昌学射,老师的问题是我们从纪昌学射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出示选择题让学生选:全班学生人数 27人学习要谦虚 13人学习要刻苦 9人学习要练基本功 3人学习要勤学苦练 3人全班27人中81%的学生选择了“学习要谦虚、要刻苦”,而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学习一种技艺,必须依照准则严格练习。先练基本功,打好基础,按部就班,循序而进,从浅入深,踏踏实实,才能尽得其巧。同时还告诫人们,学习任何技术,需要自己有毅力,如果不肯勤学

16、苦练,那么做什么也是难以成功的。问题的关键是飞卫的指点与人家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基础是学习要刻苦,其他的不知道,所以我们教学时就要考虑“学生读这则寓言,能理解的是什么,容易忽略的又是什么?教学中要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再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三个儿子,课后的问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有学生就说老爷爷眼睛花了。有学生说给妈妈翻跟头,唱歌给妈妈听,让妈妈高兴,减轻疲劳,也是好孩子,老爷爷怎么就看不见呢?这时老师引导说:给妈妈翻跟头,唱歌给妈妈听,减轻疲劳,很好,但帮妈妈拎水桶更好。学生又问:一桶水很重,妈妈都拎不动,孩子怎么提的动?这时,老师让学生再想想,学生联系实际经过讨论终于得出:孩子经常替妈妈提水,孩子提三步,妈妈就少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