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61899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索-初中化学论文具有探索性:以问题的提出为起点,继而形成理论概念,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实验程序、数据处理分析,直至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逐步体验到探索科学的乐趣,使其独立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具有简易性:创新实验的简易性是指简单的试验装置、简便的操作过程、简明的实验原理,以及确保实验所用药品、材料、仪器等比较常见,容易获取,实验装置的组装拆卸简单方便,再者实验应当具有易成功性,实验的简易有利于实验的应用推广。具有趣味性:兴趣促进学习高效进行的催化剂,强制性学习不仅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知欲望,同时也起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化学实

2、验教学应当与实际相连接,并且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探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很好地激发出来。具有安全性:化学实验的创新,应当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在化学实验中有多数的实验据具有危险性,比如有毒物质、爆炸、增压、以及燃烧等实验,应当高度重视实验的安全性,采用科学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消除学生畏惧化学实验的心理。实现演示实验向分组实验的转化: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可尝试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来代替部分演示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探索研究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知能力。比如,在氧气助燃性实验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

3、手进行化学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和在氧气中燃烧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及观察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最终结论。通过小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使疑难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提高实验可观性,激发学习热情:化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针对化学实验大胆尝试创新,认真思考,不断改进创新实验操作和装置,使复杂的实验过程得到简化,使实验现象具有可观性,亦或通过设计容易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而教材中又缺少的实验,实验现象的不可预测,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究新知的意识和心理。例如,在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实验

4、课程中,可将少量的蜡油涂抹在一个铁盘上,用一根棉线浸满油,放置在铁盘中间,然后将铁盘悬浮在水面,将棉线点燃,稍停片刻,将少量硫酸倒入水中,导致水温骤降低于蜡油的着火点后火焰熄灭,通过实验得出燃烧所需条件。实验的可观性可以增加实验的趣味,令学生置身于趣味盎然的实验景象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改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参与能力的目的。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过程中一些化学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容易造成仪器破碎,引发学生恐慌,造成人身伤害。比如在做氢气与空气混合爆炸实验时,用氢气流来吹肥皂泡泡,将不断吹起的泡泡点燃,在点燃起初的几个泡泡时会发出爆鸣

5、声,声音比较尖锐,这是因为刚开始排除的气体中有混合有空气。经过改进后的实验,不仅增加了无穷的趣味而且还使实验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强化实验情境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探知能力:新课改下,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灌输者,变成了知识的服务者、咨询者和引导者,指引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对科学知识去质疑、去发现、去猜想、去创造。学生作为化学实验的参与者,来完成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掌握。所以有效的情景创设,为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趣味无穷、主动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磨练,充分体会探知的乐趣。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具有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创新思维的作用,而且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实验的契机,确保学生的主题地位,采取有力措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目的。谈丽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学苑教育,:蒋琦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视角的探索以高温煅烧石灰石实验创新为例化学教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