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616406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七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我国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的评价 一、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2、 班级文化的分类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

2、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三、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建设策略研究 班级制度建设要着重强化制度的权威。班主任是班级的建立者和管理者,对整个班级负责。要想打造一个和谐、奋进、有良好学习氛围的班级仅仅靠班主任的勤跑勤说是不够的,必须制定出民主、公平、具有可行性的班级制度来,让制度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行,这是建设一个优

3、秀班集体的重要前提。 (1)首先,班级制度要硬。这里的“硬”有两层意思,一则指制度本身,二则指执行严格。“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集体必须有自己的班级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班级制度的班级是散乱的,班主任的奖励和处罚只能是随性的,久之,会失去其公平性,而且会增加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矛盾。所以,想要建设一个和谐健康有良好秩序的班级,必须有详细严格的班级制度。 (2)其次,从民主、公平、可操作性上保证班级制度的质量。 要民主。班级制度制定的主体不是班主任老师,而是学生,这一点必须要明确。老师只负责召集班委以及学生代表,教给学生必要的民主程序,使制度程序民主化、“合法”化,保障制度的权威性。让

4、学生自己制定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班级主人的自豪感,同时也能使制度得到普遍的认同,为制度的执行提供了思想保障。 要公平。班级制度在保证良好的学习秩序的前提下,必须保证全体班级成员的同等地位。按照付出和回报同等的原则订立奖罚制度,在奖励制度制定的时候必须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鼓励:一是学习积极上进的;二是自觉维护班级良好的形象的;三是在班级日常生活中任劳任怨以及在各种活动中表现积极,勇于奉献的;四是对班级坏现象保持警惕能及时提醒班主任老师提醒同学改正的。多种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班级内的学生都享有学习的权力,任何影响其他人

5、学习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班级内成员对班集体负责,任何有损于班集体荣誉的言谈和行为都应该受到指责。 要具有可行性。过于严格和详细的制度在执行上很难坚持长久,所以很容易流于形式,使最初的班级制度成为一张废纸。制度定出来就是为了要实施,所以,如果某一项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的话,那样的制度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制度在制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可执行性。感觉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彻底与久远的,可以先不考虑。换句话说,制度一旦制定出来就必须不打折扣地执行下去,这是有经验可循的。新班级在建班伊始总是一腔热忱,订立出种种制度,详细而且严格,其出发点是好的,无疑是为了强调良好的班级秩序。于是,迟到罚站,上课

6、说话罚站,吃东西罚站,不交作业还罚站。迟到并不对,但如果一次迟到都要加以处罚的话,往往就执行起来不现实,时间久了往往会懈怠。所以,班级制度要定的合情合理,有意识地回避一些不伤大雅的小毛病,把情和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每一项制度都能落实,每一次处罚都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3)最后,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转班主任老师必须召开一个班级制度的主题班会,在制度运行前晓之以情,向学生明确制度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合法权益而设,是为了保证大家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设。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多么爱他们,但是大家自己制定出来的制度,就必须无条件执行。以后,管理这个班级的更多的是班级制度,在班上选出执法小组,他们监督

7、各种制度的执行,在必要的时候督促班主任老师行使各种权力。班级管理离不开制度,让制度在学生的监督下运行起来,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学习秩序,还有利于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建立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班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班级制度建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素质,认为,首先,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交给学生选举权和调整权,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保障。班委会成员和其他小干部应通过推荐、自荐,再由全体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有权通过评分、考核,调整小组长和科代表。班干部的产生要体现出班级管理的“民主”与“集中”,才能为班级管理带来生机。 其次,交给学生班规的制订权。班规是

8、建立自主教育的标杆。被学生接受的班规才会真正起到引导、调整、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所以,要交给学生制订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规,使它成为班级集体意志的体现,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依据,成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比如:开学初让每位学生至少制订一条上学期做得不够好,这学期须约束的制度;确定班委会例会制度;采用“值日班长制”、“班干部轮换制”等。 第三,交给学生品行考核权。“民主量化管理制度”是本着民主的原则,在班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量化管理”,即依据班规进行品行量化考核,并实行奖励制。我们把考核权给予每个小干部,对表现好的、进步快的,都用“笑脸”作为奖励。每周总结,向“笑脸”总数排在前十位的

9、学生颁发“喜报”,并向家长祝贺。这些都由班长组织、操作。我们坚持实行民主量化管理,把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权利还给学生。四、班级制度文化环境的教育价值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由不同数量的成员组成的一个群体,每个学生成员在性格、认识、倾向、兴趣、情感,及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这些成员生活、学习在同一群体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和矛盾。同时,由于教育本身所承担的价值引导责任,班级管理中需要制度的介入,来维持班级生活的秩序,向学生指引主流价值的方向。班级的规章制度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其目的在于和谐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并对学生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优势

10、的规章制度往往是说理教育的一个有效补充,即用制度来维护纪律。然而,由于教师教育观念滞后,以及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合理,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建设会出现很大误区,具体体现在对制度的合理性论证、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实施这三个阶段。 从制度合理性论证上看,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对于班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许多班主任往往在工作中盲目依赖班级规章制度的作用。譬如,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制定出诸如“五大规章、十项规则”之类的规章制度。当然,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进而彰显“纪律”精神,其用心应该肯定。但是,往往是将学生层层束缚起来,纪律反而成为学生发展路上的障碍。一般情况下,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

11、重要原因是我们过于强调集体,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过于重视集体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而忽略了集体的多元化发展,这是“制度化”价值取向的一种典型表现。其实,在班级管理中,制度指的是由一系列标准及其相对应的规则和规范组成的管理方法,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制度化,指的是出于防止失去规范的考虑,从实施的角度,在制定制度时更加密集地涵括规则和规范,使之与相应制度适应的一种倾向。其通常不看重价值的合理性,更关心如何有效地达成目的,即制度化的思维逻辑是“目的工具”。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为了能够简单且有效地达到既定目的,班主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度的建立上。一些教育者总是忽视理解、沟通而强调控制、

12、要求,关注制度及其规则的维护更胜于个体需求。班级的“制度化”管理极少考虑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对于在教育场域中制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没有进行相应的关注,其主要关注的还是建立起班级秩序,目的是控制。如此一来,不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也从本质上否定了班级管理中规章制度的合理性。 对制度进行合理性论证,确保制度的公平正义。制度要经得起伦理的审视,对一个制度要进行反复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由于制定者囿于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观念,以及不合理利益冲击,制定的制度中难免有不合理成分。因此,我们需要对制度的效果加以监督,避免不利局面产生。“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公平正

13、义是制度的内在伦理诉求,对班级管理中一些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或者底下通行的“潜规则”,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监督、审视和批判,给学生营造一个纯净和谐的学习环境。 从制度生成和实施看,有研究者指出,现行班级管理中制度的生成,是一种专制、自上而下、单向的制定过程,学生只是无条件地服从。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是一种异质性的文化,两者实际上有着不同的关心目标与思维方式。当然,现今班级管理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民主的成分。比如说,要执行某一项建议时,班主任会把班干部召集起来开会,表面上是一种尊重,实际上是要求带头支持工作,民主成分极其有限。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培养学生持续、和平和公开参与社会观念探讨

14、的品质和意向。班级制度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直觉就是控制与制裁。当然,如果控制把握一个度还是合理的,但控制过了头,就演化成为控制主义。控制主义的核心是“塑造”,通过监督措施来控制住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让学生的各种行为符合规定。然而,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人性”不是仅仅运用理性就可以任意塑造和规划的。人性更追求张扬每一个生命的个人价值,以达到自我的丰富和完善。“人性不是机器,不能采用同一个铸造模型,让它开动起来以后就按照要求,分毫不差地完成既定的工作;它更像是一棵树,需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发展完善自身的各个方面,它是有生命力的,不断地促进其生长和发展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控制主义致使在班级管理中

15、不合理地施行制度,而带来不理想的结果,这样的制度执行方式只能使学生感到压抑。 因此,在制度的生成过程中注重民主和程序正义。为未来民主社会造就合格的公民,这是教育的责任。只让学生完全服从要求,是在给学生灌输一种不公平的精神。在制度生成过程中,相互的协商对话,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尊重宽容他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唯一要坚信的是,“真理是越辩越明朗的”。对于制度的生成,从来就不要试图达到一劳永逸的结果,达到“相对的一致性”即可。制度的制定如果依赖的是这样一种生成方式,这一过程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性、发展性的价值。 制度生成和实施中的不合理因素实质源于制度背后文化的偏差。而班级管理中的制度文化表

16、现在明文规定的制度文本中,又表现在虽未明确言明,但实际在共同遵守的班级“潜规则”之中。当“潜规则”的文化价值影响力大大超过主流的价值观时,就会滋生一系列恶劣的影响。同时,一些明文规定的制度,由于缺乏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论证,常常表现出制度文化价值的错位与失位。在一些教育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很多条例会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有所偏向,优等生可以享受种种其他学生无法享受的特权。譬如,在一些规章制度中会出现这样的语句:“成绩优异者可以免除某些集体劳动”,“班委的选举与学习成绩挂钩”等等。从某些方面说,我们希望这些措施和规定成为一种激励措施和外部动力,鼓励那些所谓差生好好学习、不断进步。但是,对优等生的特别照顾,有时是过于关照,可能在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但却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情感。作为集体中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