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0612338 上传时间:2019-06-1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详解(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一、 交往与人生,(一)人生离不开交往 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是人的天性。人生之旅 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如果没有人与你同甘共苦的话,那你的生活是很空虚的。亚科卡 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9)的特丽莎修女在颁奖典礼上说:“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和冷漠孤独是一种饥饿,是期待爱的饥饿。”,一、 交往与人生,(一)人生离不开交往 人是最合群的动物,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种: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说,爱是人类的本能,我们需要爱就象我们需要碘和维生素C一样。人类的交往正是源于爱

2、与被爱的需要。,一、 交往与人生,(一)人生离不开交往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众人都需要从社会、他人那里获得自己的东西:物质的、当然也有感情的慰藉,即“取暖”;不幸人人身上都长有豪猪刺,即“各自的私利”,于是每个人又要取暖,又不免被刺伤。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就是地狱。每个人都在不断的伤害他人和被他人伤害中走完一生。”这是人类的悲剧。,(二)交往的含义及分类(参见教材),(三)人际交往的特点(参见教材),(四)人际交往的功能(参见教材),(五)中国人的传统人际交往与现代人际交往的比较(参见教材),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一)大学生交往关系的特点 (1)交往愿望迫切,并有浓厚的

3、感情色彩。 (2)交往注重自立,趋向开放。 (3)交往内容具有多样性。 (4)大学生交往范围以同龄人为主。 (5)大学生异性交往的愿望强烈。,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二)大学生交往的类型: 1、按交往基础不同分:学缘交往、地缘交往。 2、按交往的内容不同可分: 思想交往、工作交往、娱乐交往。 3、按交往的方向不同可分:横向交往、纵向交往,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三)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相互愿意接近的现象。人际吸引决定大学生的朋友圈子,常见的吸引规律有: 1、接近吸引:交往双方空间距离近,交往频率高,彼此就容易相互吸引。,二、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4、三)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2、相似吸引。包括社会地位的相似、兴趣爱好的相似、思想信仰的相似。 3、互补吸引:即交往的双方需求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会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4、外表吸引:即人的相貌、身高、风度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 5、人格吸引: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品质对人际吸引产生的持久影响。,三、人际关系与行为,一、人际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人际关系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类型: 1、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 2、个人、团体及各层次的交往 3、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 4、下行交往、平行交往和上行交往 5、言语交往与非言语交往,构成: 1、认知成分:是相互肯定还是相互否定,以

5、认识上的一致为相互选择的标准; 2、情感成分:是相互喜爱还是厌恶,以情感上的倾慕为相互选择的标准; 3、行为成分:是相互交往还是相互隔绝,以行为上的共同活动为相互选择的标准。,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三、人际交往的心态,加拿大蒙特利尔精神科医生柏恩T.A.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书中提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所处的心理状态,国外用在训练管理人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意见时的工具。 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P、A、C构成: 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 P 行为模式是命令式和慈爱式; A 以成熟的成年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为特征,客观和理智; C

6、 以自我中心、感情冲动为特征,行为模式是自然式和服从式。,P标志:权威和优越感及长者自居; 行为:统治人、训斥人、权威式、命令式、家长式作风; 态度:主观、独断、专行、滥用权威; 语气:“你应该”、“你必须”、“你不能”强制命令式 A标志:心理成熟、实事求是、理智; 行为:较冷静、慎重、理智、明断; 态度:较民主、平等、尊重别人,决策冷静; 语气:“我个人的想法是”、“你考虑考虑”商量讨论式 C标志:幼稚、不成熟,冲动任性,或顺从、任人摆布; 行为:幼稚、可爱又讨厌、冲动、无主见、依赖、畏缩; 态度:不稳定,易耍小孩子气; 语气: “我猜想”、“我不知道”,夸张而幼稚式,人际交往个性中的P、A

7、、C比重,每个人的三种心态比重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特征: P高A低C高专制幼稚型。喜怒无常、难于共事、支配欲强,有决断能力,喜听颂歌和被照顾。 P高A低C低专制型。墨守成规、照章办事,家长作风,不合潮流,养成下属依赖性,早期工业革命经理 P低A低C高幼稚型,有稚气,用幼稚幻想决策,喜寻求友谊,对人有吸引力,讨人喜欢但不称职的经理 P低A高C低正统成人型。客观而重现实,工作刻板、待人较冷漠,只谈公事,不谈私事,难以共事。 P高A高C低父母成人型。易把“父母”心态过度到“成人”状态,经训练学习和经验积累,是成功管理者。 P低A高C高为成人与儿童型。将“成人”和“儿童”心态结合在一起,是理想管理者

8、,对人对事物都能搞好。,人们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会因情境不同而以不同自我状态出现,如: P-P、A-A、C-C P-C、P-A、A-C等模式 通常在期望状态能够使双方互补时,交流可能更加深入和持续,而一旦出现期望状态的非互补状态时,交流将可能出现冲突、中断或不愉快,达不到期望目标。,互应性交流沟通,主管:这任务一星期能完成吗? (AA) 下属:如果没有其他干扰的话,我想是能够的。 (AA) 下属:主任,我不太舒服,想请假回去休息。 (CP) 主任:可以,回去吧,留下的工作明天再做好了。 (PC),交叉交流沟通,下属:这次加薪我能否被提级?( AA) 主管:任务者完成不好,还谈什么提级?(PC)

9、主任:老王,今天下班后希望你留下来处理一件紧急任务。(AA) 下属:今晚我有个重要约会,为什么你不能找别人呢?(CP) 甲:这工作你怎么做得这样不负责任,你要重做!(PC) 乙:你少来指手划脚,你自己管好自己就是了。(PC),四、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 (一)良好形态: 1、互补形态:关系双方在交往中相互依存,彼此吸取对方有利于自己的因素,通过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物质、能量的转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2、稳定形态:多出现在较长时间交往之后,如多年患难与共的夫妻、经过长期考验的朋友、相互配合默契的同事、彼此坦诚相待的同学间等。 特点: (1 ) 具有深刻稳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熟悉对方各种信息;

10、(2)交往的频率高、信息量大、物质或能量转换好; (3)对对方的吸引和需要高而稳定,对交往结果的满意高,为维护关系而不惜牺牲个人的重大利益; (4)关系本身的自调节功能强而稳定,双方充分理解和信任,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容易弱化和解决。,(二)一般形态: 1、互利形态 缺乏较好的情感基础,往往以物质、能量的交流居多,人际吸引较弱,交往的频率不规则,关系随着共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 2、强制形态 是人们基于一定利害牵扯或外部压力而不得已非自愿地进行交往所结成的关系。,(三)消极形态 是不正常的、或畸形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1、障碍形态 属于人际关系不正常发展的轻度阶段。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流受阻,交

11、往不能正常进行。 2、冲突形态 是人际关系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关系双方的情感基础已恶化至彼此不能容忍的地步,从情感与理智的需要出发,各自都在准备向对方摊牌,相互间是扭曲了的印象。 3、封闭形态 交往停止和人际关系功能丧失的状态。,五、人际交往的作用 1、信息沟通作用。 增加对别人的了解,有利于与他人建立与发展和谐友好的关系。 2、心理保健作用。 向朋友诉说可以降低和消除消极情绪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 3、自我认识作用 可以通过与别人的比较和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来认识自己,有利于对自己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4、人际协调作用 联谊会协调人际间的亲密关系。满足包容、控制、感情的需求。,

12、六、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交换理论,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认为社会互相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之类的非物质商品交换。 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人际交往就如同商品的交换原则一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 认为在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中,也要使双方的报酬与代价收支平衡,获得利润。,2、社会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魏斯分析了人类的亲和需要,提出了六条基本的“社会关系律”。即: 依附的需要。这是由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社会整合的需要。这是渴望与人共同分享相同的兴趣及态度的需要。 价值保证的需要。 可靠保证的需要。 寻求指导的需要。每个人都不断地学习生活,

13、以丰富自己的经验体系。 关心他人的需要。在关心、照顾他人的时候,个体本身也体验到一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3、社会实在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用社会实在性观点解释人际交往现象。所谓社会实在性是指当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无确定事实上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为作为暂时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行为与周围保持一致。,4、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一群互动的个人所组成的,个人的互动行为不断地在修改和调整,所以社会因此而不断发生变化。 个人的互动过程是这样的:开始时个体的观点与团体的观点有所差距,当得知团体的观点后,个体就会将自己的态度加以修正以符合团体的观点,互动过程就

14、是这样不断修正和改变的过程。简而言之,个人影响社会,社会也影响个人;个人创造社会,社会更创造个人,这二者是不可分的。,一、印象: 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不是全部特征,而是对有限或片断的信息,加工整理形成。 信息来源先后顺序影响印象形成,因为有不知觉的很高的期待,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2)只要感受到好品质,印象会越来越好 (3) 一个品质影响到印象形成的全局 红与黑的于连、飘的白瑞德 (4) 黑票作用:一种消极否定的品质比积极肯定的品质更能影响印象的形成。 (5) 第一印象:第一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先入为主则是首因效应。 (6) 近因效应:新得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

15、强烈,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7) 光环效应:由于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一好百好、爱屋及乌。如某人数学成绩不好,则坏光环效应、扫帚星作用,二、人际吸引的心理效应 (1) 热情的中心性品质效应: 认为热情与人类的其他人格特性紧密相关。 阿希实验:聪明、熟练、勤奋、热情、坚决、实干、谨慎 把热情换成冷酷评价完全不同,(2)才能出众但有错误的人最有吸引力,心理学家阿诺森等人1978年做过一项“犯错误效应”实验证实该结论。 给被试呈现四种人,让其评价哪一种人最有吸引力: a.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 b.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 c.才能平庸犯了错误的人; d.才能平庸未犯错误的人。

16、,结果表明:,1)才能出众但有错误的人最有吸引力; 2)才能平庸而犯同样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3)才能出众但没错误的完美者吸引为第二位; 4)平庸但没有错误的人吸引力居第三位; 5)小过错会使才能出众的人吸引力更增一层。 犯错误效应还受性别角色和自尊心的影响: 男性更喜爱犯了错误的才能出众的男性;女性更喜欢能力出众而没有犯错误的男性和女性。 自尊心极高或很低者更喜爱完美无缺的人。,(3) 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 a. 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因为愉快、友好、肯定、回报 低自信者需要别人的肯定。 b. 我们更喜欢喜欢我们的程度增加的人 心理学家阿诺森和林德(E.Aronson and D.Lingdy)1965年的实验: 被试为大学学生,分为四组。让各组被试“无意中”听到别人对他的一系列评价,然后让被试对他的评价者的喜欢程度打分。,结论:喜欢导致喜欢,受到“否定到肯定”评价的得分最高,为7.67分; 一直受到“肯定”评价的得6.42分; 一直受到“否定”评价的得2.52分;受到“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