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608688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好一满意”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摘要20XX年卫生部倡导的“三好一满意”活动顺应了当前民主民生的迫切需要,对构建“业精德馨”的医疗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医德教育是一项从医学生到医生长期培养、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遵循医德形成规律,构建一套与医疗机构医德教育一脉相承的、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见习到实习、从理论到实践的医学生全方位医德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关键词:“三好一满意”活动;医德教育;医德形成规律;医德教育体系ReflectionsonBuildingEducationalSystemonMedicalEthicsGuidedbytheActivityof“ThreeGoodand

2、OneSatisfaction”MaWeiABSTRACTTheactivityof“threegoodandonesatisfaction”advocatedbytheMinistryofHealthin20XXhasplayedanimportantpartinbuildinganexcellentmedicalteam,eeringincludingcoordinateddevelopmentandautomaticallyprogress,soitisanurgenttaskatpresenttobuildamedicalethicseducationsysteminlinewithe

3、thicaleducationinmedicalinstitutionsfromtheorytopractice,frombasictospecializedcorecoursesKeywords:Theactivityof“threegoodandonesatisfaction”;educationofmedicalethics;formationruleofmedicalethics;educationalsystemonmedicalethics一、“三好一满意”活动提出的时代背景与重要意义医者仁术,医德问题一直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也应当是每一位从医者毕生的人生价值追求目标。医务人员作为

4、肩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光荣使命的职业群体,其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切身利益。党和政府一直注重医德医风建设。卫生部在1988年制定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20XX年发布了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医德医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上、法律上的依据。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对良好医德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十七大“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政策指引下,20XX年由山东省卫生厅率先推行的“两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群众满意”)活动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起了相当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为全面贯彻“十二五”规划中“注

5、重与保障民生主旋律”的要求,根据卫生部部署,20XX年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两好”到“三好”的转变既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医德医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医德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目前状况看,医务人员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医务人员队伍的总体状况和主流是好的。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及医改进程的影响,当前医德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医德滑坡的报道屡见报端,反映医务人员医德低劣的医患纠纷屡屡曝光。因此,“三好一满意”活动进一步,顺应了当前民主民生的迫切需

6、要,为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与构建“业精德馨”的职业医疗队伍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医学生加强医德教育的一致性注入医德新内容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对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促使医务人员高尚医德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但须看到,医务人员高尚医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与医德行为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医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单凭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不可能培养其自觉的高尚医德行为和医德习惯,不可能根本解决由医德低劣引发的医患矛盾,医德教育是一个需要从医学生到医生长期培养、循序渐进、逐步形成的过程,尤其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医德教育仅在医务人员中开展不

7、可能使医德滑坡现状得到真正改观。应当承认,当前医疗实践中暴露出的医德问题反应了医务人员医德教育与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脱节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溯本追源,正如教育从娃娃抓起同理,医德教育应当从医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因此必须理顺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关系,探讨一套与医疗机构医德教育一脉相承的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大一入学到临床见习实习、从理论到实践建立全方位的医德教育体系,培养他们自觉的医德意识,为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自觉的医德习惯奠定基础。三、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医德现状以便有的放矢,作者利用教学之便,选取了当前医学生最关注的医德

8、敏感问题、医德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所授15个临床医学专业班级共计700余名临床医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虽有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专门针对医学生医德显性教育课程,但对医学生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高校医德教育中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缺乏针对性及与专业教育脱节的医德教育内容导致医德教育无的放矢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专门针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须看到,由于这门课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普及性教育,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而乏味,对医德认识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何况身处价值取向多元化

9、的社会环境,相当多的医学生看到纷繁的现实与理论的脱节现象,对其所接受的医德教育产生了迷惑与排斥态度。同时由于这门课大多在大一上学期开设,通常考试完毕就意味着医德认识的结束,医德教育没有在大学学习生涯中连续展开,对学生医德养成影响微乎其微。针对上述问题,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均开设专门提高医德意识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以期解决医德教育中的上述难题。但从调查结果看,医学伦理学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绝大多数授课老师由辅导员、“两课”教师担任,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理论教学,不能将医德问题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造成所谓医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而纸上谈兵,没有建立在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础上而

10、缺乏应有的说服力效果。重认知、轻实践的医德教育途径引发学生知行割裂目前在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另一突出问题就是知、行脱节问题相当严重。在对大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空洞的说教,以宣传鼓动的方式进行医德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个人良好医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阶段后医德教育课程已经结束,更加注重医疗技术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忽视医学生医德教育,这样的医德教育方式,只会破坏学生良好医德行为的基础,导致行为与认知的割裂,碰到医学实践工作中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道德困惑时,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医德行为,使得医学生道德良知无法形成,更不能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医德良心。四、医学生

11、医德教育体系建构设想:医德教育是一项从医学生到医生长期培养、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针对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从医德形成规律入手对症下药,建立完备的、知行统一的医德教育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遵从医德形成规律,完备医德内容体系医德教育的首要任务解决医学生“知”即医德认知的问题。医德认知是医德行为的先导,是培养良好医德品质的基础。医德教育伴随着医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是贯穿于从医学生到医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在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而且必须有与其相对应的医德教育内容。因此,在医学生到医生的培养、成长、成熟的每一个阶段,建立一套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统一的医德

12、教育内容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知识教育,使医德教育和医疗技术教育一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最后成熟根植在医学生身上,从而自觉为我国社会主义医疗服务行业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技娴熟的优秀医疗从业人才。1、加强人文基础课程中的医德教育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增加与医德相联系的内容加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如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加强护理心理学、语言艺术方面的教育;对医学专业学生则要强化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生命伦理学及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对医学美容专业学生就要从医学美学、大众美学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在医学伦理学授课中,同时要加强

13、教师队伍建设,吸收那些既有人文基础知识、又具备精湛专业知识的教师充实到授课队伍中,解决医学伦理课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同时必须注重医德教育中法律意识和思维的培养,通过卫生法学等相关法律课程,让医学生切实了解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医患纠纷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逐步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学会用法律武器解决未来执业中遇到的医患纠纷,提高自己的医德品质。2、强化专业课中的医德内容由于医德内容和医学专业课内容有相互交叉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课中医德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将医德认知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授课中增强医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医疗差错、医疗事故事件点评时

14、,都要把医德教育贯穿其中。这样既有效克服了基础课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而导致医德教育不连贯的弊端,又能防止医德教育纸上谈兵的弊端,让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二)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加强医德实践教学体系虽然医德认知是重要的,但医德认知不等于医德行为习惯,医德知识再丰富,但在职业实践中我行我素,说一套做一套,只能导致医德的不断滑坡。因此需要遵循医德形成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医学生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和各个附属医院教学实践基地的便利条件,进行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对其医德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最终在医疗岗位上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见习期是医学生医德观念形成的

15、一个重要转折点,良好的医德医风容易在这个阶段的医学生中建立,为接下来的临床实习以及未来医疗工作中医德医风的成型和巩固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实习期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医德习惯形成的定型期,直接决定未来职业中的医德价值取向。医学生进入见习、实习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功利色彩的渲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因此在这些阶段,要着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医德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把丰富的医德理论融入到日常的医德行为实践中,特别要充分发挥带教教师以身示范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献身于医学事业的稳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高尚医德人格的培养,还需要医学院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如医学院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卫生事业调查、医学咨询、床边医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法院旁听等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树立高尚医德观,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责任感。参考文献:1张学义,刘素卿,王伟.浅议医学生医德人格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1999:61.2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25-26.3唐宏川,刘隆祺.“思想心理行为”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XX:22-244何学军,何志勤.在医德实习中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98-995宋茂银,程乐森,徐玉梅.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必须面向医疗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