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599802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氛围和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概述(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氛围、职场孤独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The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workplace loneliness and job satisfaction一、研究的缘由与意义1.1研究的缘由根据以往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场所中的消极情绪,会对员工个体及组织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而职场孤独感作为一种工作场所中常见的消极情绪,其负面影响自然不可忽视,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的剧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职场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职场

2、孤独感的蔓延。首先,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很多工作越来越独立,例如很多科技行业的研发人员分工越来越明确,协同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独立和小型的咨询服务或者研发设计机构的出现,使很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行业人才可以独立工作。越来越多的工作不再以团队或者集体的方式运作,越来越多的小微型企业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员工成为了一个个孤立的劳动单元,在工作中很难有条件或者有时间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独立工作的客观现实,使很多员工很难感受到融入团队或者组织的归属感,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可能会诱发他们的职场孤独感。第二,由于我国目前流动工人过多、企业待遇差,很多劳动者经常性跳槽,使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在工作中建

3、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在工作中缺少友谊和亲密关系,在生活中又经常流动的工人以及寄居大城市的“蚁族”,在生活中也由于远离家庭和亲友等原因而产生极强的孤独感。这种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双重孤独感正侵蚀着众多的中国产业工人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蚁族”。第三,我国经济在近三十年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竞争取向不约而同成为了很多企业的价值导向。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过分强调竞争,并十分推崇竞争型的组织文化,但这种组织文化使员工很难在职场中发展出工作之余的友谊和亲密关系。而且,我国的文化传统造成了我国企业组织中等级的严密性,使得组织内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普遍较少,也造成了人际关系上的冷漠和疏离。综上所述

4、,生产方式和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工作场所中个体的孤独感受越来越明显,这种工作场所中的负面情绪也逐步被西方的组织行为学者和职业健康心理学者所关注。但是,在我国,职场孤独感并没有受到组织行为学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职场孤独感的研究寥若晨星。在目前,关注职场孤独感的大多数是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派,也有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将其称为“职场孤独症”,并认为其已经是职场中、特别是在白领中急速蔓延的一种负性情绪。目前,这一词汇在很多人才交流网站和白领的社区论坛中十分常见。但在我国仅有少数学者开始对职场孤独感予以关注,即使是这样的关注,也大多数是从新员工入职的心理适应角度来进行的。例如,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

5、所的董蔚楠和陈旭就从企业新入职员工入手,调查他们的职场孤独感在性别、城乡、工作年限等方面的差异性。而在专业的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上,至今都没有对职场孤独感这一概念的详细介绍和探讨。职场孤独感研究在中国没有引起学者的广泛兴趣,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首先,自组织行为学诞生之日起,对组织中个体情绪的研究就一直被组织行为学者所忽视。因为早期的组织行为学者认为,组织中个体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会影响组织的正常运作。他们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是“理性人”,因此,对组织中个体情绪的研究并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但是组织中的员工并非纯理性的个体,Simon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设”从理论上动摇了“理性人假设”的根基,尤其在霍桑

6、试验后,人本主义的思潮同样影响到组织行为学领域,再加上全球服务行业的兴盛带来的情绪劳动的研究热潮,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情绪问题才逐渐被组织行为学家重视。并且,随着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组织中个体的负性情绪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我国的组织行为学研究一直是滞后于西方的发展脚步,很多问题都是跟随西方的研究热点,在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组织行为学者对组织中个体的情绪问题兴趣不是很大,他们的研究重点或者研究兴趣,还是组织中的积极情绪,或者说是如何激励员工的积极情绪来提升组织的绩效。可以说,中国很多组织行为学者的研究思维还局限在“理性人”假设,他们倾向

7、于从组织利益出发去研究员工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如何预防和矫正员工的消极情绪兴趣不是很大。其次,职场孤独感研究有着先天的困难。首先就是在研究中,我们比较难以区分员工体验到的孤独感究竟是来自于工作经历还是来自于工作外的生活经历,对职场孤独感我们比较难以下一个准确的操作定义。而且,在一个企业组织中,大家推崇的是进取的精神面貌,一个人承认自己“孤独”,难免被人污名化,贴上“不合群”、“失败者”、“不融入组织”等标签,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我们测量到的数据不一定是真实的,很难避免组织成员为了迎合他人而刻意隐瞒或回避自己的孤独感受。最后,职场孤独感仅仅是组织中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它对员工身心造成的危害,可

8、能同其他组织中的负性情绪相互作用或者导致混淆。例如,我国的组织行为学者现在比较关注的职场负性行为和负性情绪有职场欺负、职场暴力、职场排斥和工作倦怠等,这些职场负性行为和情绪的出现往往不是单一的,很可能相互影响,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也要区分职场孤独感和其他行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效应。综上所述,职场孤独感是当今我国职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而且又被很多组织行为学者忽视和轻视,对职场孤独感的关注不足,是我国组织行为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遗憾。所以,在当前我国经济文化背景下,对职场孤独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1.2研究的意义1.2.1理论意义:目前关于职场孤独感的研究,绝大多

9、数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等职业健康心理学理论和实践都比较完善的国家。而我国心理学界对职场孤独感的研究近乎空白,仅有几位学者对新入职员工在“新人孤独期”可能出现的职场孤独感进行过测量。对我国员工的职场孤独感进行研究,能够为我国经济文化背景下员工的职业情绪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研究职场孤独感这一组织中的负性情绪,也是职业健康心理学发展的题中之义,可以促进我国职业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另外,职场孤独感是个体和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考察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和影响,也是人-环境匹配研究的一项内容,可以对人-环境匹配理论的完善提供更多的内容和证据。另外,尽管西方国家学者对职场孤独感的关注

10、日渐升温,但是从组织层面考察员工职场孤独感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对职场孤独感、组织气氛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从组织层面考察个体在组织中的职场孤独感,可以丰富职场孤独感的实证研究;而工作满意度是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工作结果变量,本文考察了职场孤独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职场孤独感和其他工作结果变量的关系提供参考;另外,本研究考察了组织气氛和组织孤独感对工作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和交互效应,构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为日后研究职场孤独感对其他变量的作用和效应提供了借鉴;最后,本研究参照国外成熟的职场孤独感量表,经过翻译、项目筛选、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

11、步骤,编制出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职场孤独感量表,可以为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和借鉴。1.2.2实践意义:组织行为学、情绪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发现,组织中员工出现的负性情绪会对组织变量和工作结果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职场孤独感作为在我国职场中普遍存在并有蔓延趋势的一种负性情绪,其消极影响自然不可小觑,遗憾的是,以往的研究或者调查很少将员工的职场孤独感和工作结果变量挂钩,使我们对职场孤独感的潜在危害知之甚少。一些组织行为学者苦苦思索员工离职、工作倦怠、反生产行为等消极工作结果产生的原因,但他们往往仅从工作设计、组织文化或组织气氛中找原因,却忽视了员工的职场孤独感这一重要的工作

12、情绪变量。我们研究职场孤独感,可以更有效地解释一些工作场所中负性行为和负性情绪的产生,并对其预防和矫正起到积极作用。最后,职场孤独感的研究可以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更有效地对这一负性情绪进行观察、测量、预防和矫正,避免这一负性工作情绪对员工身心健康和组织健康的破坏,使员工在组织中保持积极的工作情绪,最终提高员工的个人绩效以及组织的绩效。二、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2.1职场孤独感研究概述2.1.1孤独感研究回顾要研究职场孤独感,我们必须从以往的孤独感研究中汲取营养。很多职场孤独感的相关知识,都可以从以往的孤独感研究中寻找到根源和可借鉴之处。因此,在介绍职场孤独感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孤独感的研究进行回顾

13、。孤独感是近30年来中西方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孤独”这个词汇来自医学领域,最初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早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孤独感的概念: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性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是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随后,研究者把孤独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对其概念、结构进行了广泛探讨。 Weiss(1973)认为孤独是源于个体渴望社会人际交往却感到与同伴群体疏离或感到被同伴拒绝,由此而产生一种长期弥漫性的令人苦恼的心理状态。Sermat(1978

14、)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想要有的伙伴数量与现实拥有的伙伴数量存在差距或社交关系网络缺乏所致的消极情绪体验。Perlman和 PePlau(1981)也指出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导致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社交关系网络不足包括数量不足和质量低下。PePlau,Russell和Heim(1979)同样认为,当个体的社交关系网络现实远远低于个体对其的期望时就会产生孤独感。长期以来,国内研究者对孤独感定义的描述大多是对国外学者观点的直接或者间接引用,或者是定性的描述。例如,朱智贤(1998)认为孤独感是人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和不愉快的情感。而李传银(1999)、邓丽芳

15、(2006)等则认为:孤独是当个体感到人际关系实在不让人满意时,或者由于对社交的期待与实际交往水平差距明显时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黄希庭(2004)指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期望具有满意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吴立奇(2008)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虽然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有一定的的差异,但综合上述定义,仍然可以发现孤独感所共有的三个方面重要特征:(1)孤独感源于人际关系不令人满意或人际关系缺陷;(2)孤独感是一种主观情绪性体验,并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3)孤独感体验是使人痛苦的

16、(lau&Perlmen,1982)。孤独感是一致还是有差异,是一维的还是多维的,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无共识。Russell,Peplau等(1980)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单维度的情绪反应,系由个体对社交的渴望和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他们认为,孤独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感到孤独的人均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然而Weiss则认为孤独感应该包含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其依恋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则是指个体因为其社会整合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由于缺少社会感而引起的孤独感。调查表明,Weiss的二元观点影响最大。Young和Beck(1992)把孤独分为情境性孤独、暂时性孤独和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指的是对个体而言较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破裂、瓦解或改变时,个体所体验到的孤独;暂时性孤独是指多数人都能体验到的偶然出现的孤独;长期性孤独是指较长时期内个体总是感到缺少使其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者因长期与人社交不足及存在社交技能缺陷而产生的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