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59753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甬祥: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the essence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leading quality connotation, for the use of the socialist law comprehensive concept to guide their work an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should also lack the necessary understanding.Two is the business foundation is not solid, the text level is not h

2、igh. Their work in the army before, alth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but also just only know fur, text level, writing ability is still in a low level interface. The knowledge is not complete, especially it is very little about professional some departments know knowledge改革创新 跨越发展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

3、新道路 中国科学院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启迪路甬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呼唤创新意识,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科技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与时俱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服务和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发挥科技国家队的骨干作用和改革先行者的示范带动作用。30年来,中国科学院持续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把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科学前

4、瞻,谋划未来。在我国科技发展的每个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都积极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作用,及时提出关系我国科技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建议。1975年,邓小平同志领导、胡耀邦同志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治理整顿工作,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做了实践探索和思想准备。1978年,中国科学院积极参与了全国科学大会的筹备工作,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科技界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科研秩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4年,中国科学院率先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启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基础研究特别是高校科研的发展。1986年,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针对当时世界高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促成了我国“863计划”的形成与实施。1997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研究报告,科学分析了初显端倪的知识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系统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建议与思路。中央采纳了建议,作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决策。2004年,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了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具

6、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国家,成为人民充分享受科技创新实惠并对民族创新能力充满自信的国家”、“科技发展再也不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而应选择重点实现跨越进而带动整体发展”、“科技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建立能够引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雄厚的科技基础”等重要观点,系统阐述了“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科技发展理念,提出了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基础作用、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五个关系,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框架下,中

7、国科学院持续开展战略研究,不断明晰战略定位,及时把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新期望、新要求,融入中国科学院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适时提出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思路。明确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于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系统性的重大科技问题,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规模产业化,致力于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致力于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国际竞争力,引领我国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支撑我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战略定位;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攀登世界

8、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确定了将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国家科研队伍的发展目标。30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以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为中心,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凝练创新目标,优化科技布局,夯实发展基础,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布局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基础和引领作用。1978年,中国科学院恢复和重建“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学科体

9、系,逐步形成了学科齐全、侧重基础、侧重提高的科技布局。1987年,确立了“把全院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办院方针,在科技布局上约有40%的力量直接从事解决生产中的重大科技问题,30%从事资源环境有关问题研究,30%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1998年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国科学院进行了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整合了一大批研究所,推进部分研究所整体转制,通过与地方和国际合作新建了若干研究所,培育了一批新的科技生长点。重点领域方向从以学科为基础的科技布局,逐步聚焦到关系我国当前和长远持续发展

10、的战略必争领域,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发挥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做大事。加强了大科学工程、科研装备体系、国家科学图书馆、科研与管理信息化、野外台站网络、植物园体系、标本馆、种质资源库等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科技布局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在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创新和重要基础研究方面,中国科学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建成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实施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完成人类基因组1%测序;率先研制成功“龙芯”系列通用CPU芯片和“曙光”、“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并实现大规模应用;成功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冻土路基等关键技术;圆

11、满完成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应用系统及相关任务;建成世界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先进功能晶体、激光物理、高温超导、生命进化和有机分子簇集等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量子信息、神经科学等取得重要进展;基因组测序与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纳米科技在世界前沿占有重要一席;为北京奥运会环境监测、节能减排、安全直饮水系统、防恐安全、信息网络系统等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在灾情监测、通讯保障、心理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决策建议和技术手段。30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为出发点,尊重和发挥科技人员的首创精神,用

12、创新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197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示,中国科学院率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晋升,按照学有所用的原则,为8万余位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研究岗位。197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次年在全国范围内选举增补了283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中国科学院扩大了研究所的用人自主权,实行人员岗位的双向选择、公开招聘,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岗位聘用制度,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完成了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同时,通过实行体现绩效优先、

13、公正公平原则的分配制度,有效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发展中,中国科学院不断用创新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1976年到1979年,通过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在洪堡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向德国派遣访问学者和留学生150人,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向国外派遣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的先河。1978年,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各研究所恢复了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1982年开始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1987年,实行了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晋升职称的特批制度,其后10年间全院共特批1600余人,多数人成为我国科技和管理骨干。1994年

14、,率先出台了“百人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面向海外、以吸引和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人才计划,至2007年底,已累计支持优秀青年尖子人才1331人。30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破除制约和影响创新发展的各种旧观念,革除阻碍科技创新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适时推出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科学院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机制”,扩大研究所在人事制度、拨款制度和科技布局调整方面的自主权。探索实施了开放实验室(研究所)制度,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涌现出

15、以联想集团为代表的规模化高技术企业;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创办了我国大陆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在推动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分期分批推动研究所进行创新工程试点,进一步凝练提升科技目标,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建立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综合管理条例,基本建立了“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建立了持续开展战略研究的机制、发挥综合优势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的机制、紧密结

16、合创新项目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专家和尖子人才的机制,形成了以研究所为点、科技创新基地为阵的矩阵式网格化的科技创新发展和管理模式。30年来,中国科学院坚持扩大开放、联合合作,有效整合和利用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起点,构建科技创新价值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早在1974年,中国科学院就与德国马普学会开展合作,开启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与美方签订了两国高能物理合作协议,打开了中美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的窗口。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科学院已成为国际科技界一支十分活跃和有影响力的科研团体。合作对象不断拓展,从科研机构为主拓展到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研究型大学和跨国公司等。合作方式不断丰富,从常规的交流互访发展到联合建立研究机构、联合组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中国科学院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研究机构、著名大学和重要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年国际交流量已达数万人次,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