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596282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电大犯罪学(本科)作业3第1大题:(得分)论述题1.(应得20 分,实得0分) 二、你是如何理解犯罪预防体系概念和内容的参考答案: 犯罪预防体系,指参与预防犯罪的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各种举措围绕着犯罪预防这个共同目标有机联系、协调运行的工作体系。其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犯罪预防工作体系内容可分为狭义的犯罪预防体系和广义的犯罪预防体系。狭义的犯罪预防体系即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区预防三道防线相结合,该体系是在犯罪之前主动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即微观犯罪预防。广义的犯罪预防体系即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刑罚预防四道防线相结合,该体系不仅限于事前的预防,而且包括事中的预防

2、和事后的处理与改造的重新犯罪预防,即宏观犯罪预防。其中社会预防,指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使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消除或减少社会弊病,从而达到预防、遏制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心理预防,指对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活动,同时,也是削弱或者排除形成犯罪的内在动因。治安预防,指公安机关对于社会上具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所采取的专业防范措施。刑罚预防,也称刑事预防或司法预防。是指国家通过各级司法机关,对刑事犯罪分子予以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刑罚的惩罚、威慑和改造教育功能,从而遏制犯罪的专门性活动。2.(应得20 分,实得0分) 五、试述计算机犯罪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参考答案: 原因一、计算机

3、系统自身的脆弱性造成了适合犯罪的独特环境二、计算机犯罪的低成本,高收益为犯罪提供了强大的助动力三、计算机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不善为实现犯罪扫清障碍四、网络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评定的混乱是滋生犯罪的天然土壤五、计算机犯罪立法的滞后为犯罪分子打消了后顾之忧六、国际社会的合作不力使计算机犯罪分子更容易逃脱制裁防治计算机犯罪的对策一、提高计算机安全意识,加强技术防范二、加强人事管理制度,重视安全监察工作三、构建网络伦理,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四、加强计算机犯罪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五、组建反计算机犯罪机构,加强执法力量建设六 积极寻求国际合作,构筑多边网络安全体系3.(应得20 分,实得0分) 什么是刑罚政策?刑

4、罚政策的原则有哪些?参考答案: 所谓的刑罚政策,是指国家设定刑法以及运用刑罚手段控制犯罪的准则、策略、方针和措施等的总成。总言之,就是关于设定刑法以及运用刑罚手段控制犯罪的政策。刑罚政策的原则包括:(一)刑罚个别化原则(二)公平原则(三)人道主义原则(四)效益原则4.(应得20 分,实得0分) 一、 试结合你所在的城市,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参考答案: 近年来我国犯罪不仅数量发生巨变,而且质量日益严重。特点有:(1)一度绝迹的犯罪死灰复燃,且来势凶猛。拐卖妇女、儿童、卖淫嫖娼、赌博、绑架、毒品犯罪,甚至涉黑、邪教组织犯罪等案件大量出现。犯罪朝组织化、集团化、

5、武装化的方向发展。(2)案件性质日趋严重,暴力犯罪日益增多。(3)经济犯罪突出,日益严重,其中尤以盗窃罪和金融犯罪、贪污贿赂犯罪居多(4)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5)有组织犯罪发展迅速,(6)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具贪利性、疯狂性、团伙性、反复性特点。(7)跨国跨境犯罪大量出现。(8)高科技犯罪、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样式层出不穷,后果严重。5.(应得20 分,实得0分) 一、什么是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谈谈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参考答案: 所谓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是指支配和影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原因的心理因素涉及到许多方面,而且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主要有人生观、心理失衡、个体需要、价格障碍、个性特征等方面。个体心理失衡与犯罪的关系:个体心理失衡是指社会中的某些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与其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当前我国犯罪状况严重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应该说,个体心理失衡极易造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抵触情绪。一般而言,心理失衡并不一定导致犯罪,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得到缓解和释放,如正我控制、自我攻击等,但达到严重程度的个体心理失衡却极易导致一些人犯罪意识和动机的产生,促使他们去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腐败引起的心理失衡与犯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