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059480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文档(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词义、句意掌握秘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句子翻译五字法:留(保留) 、换(替换) 补(补充)删(删减) 调(调换词序)第五课伤仲永一.实词含义 1.隶( ) 2.未尝( ) 3.书具( ) 4.异 焉( ) 5.自 为 其 名( ) 6.自是( ) 7.就( ) 8.文理( ) 9.可 观 者( ) 10.邑人( ) 11.环谒( ) 12.称( ) 12 还自扬州( ) 13.泯然( ) 14.众人( ) 15.通悟( ) 16.受( ) 17.贤( ) 18.材人( ) 19.卒( ) 20.不至 ( ) 21.且 为众人 ( ) 22.固( )

2、 23.得 为( ) 24.已( ) 25.问焉( )二.虚词含义 26.自是( ) 27.于邑人( ) 28.矣( ) 29.耶( ) 30.贤于( )31.受于人( )三.古今词义差别 32.书诗四句( ) 33.一乡( ) 34.或 ( )四.词类活用36.异焉( ) 37.奇之( ) 38.宾客( ) 39.利( ) 40.日扳( )五.通假字 4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六.“之”的用法 42.求之( ) 43.与之( ) 44.观之( ) 45.奇之( ) 46.乞之( ) 47.闻之( ) 48.于舅家见之( ) 49.前时之闻( ) 50.仲永之通悟( )51.卒之( )七

3、.“其”的用法 52.自为其名( ) 53.其文理( ) 54.其受之天( )八.句子翻译(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常识积累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 、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

4、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贤于材人远矣( )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 1、余闻之也久(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 然: 1、父利其然也( ) 2、泯然众人矣( )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 (或)以钱币乞之(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4、 (稍稍)宾客其父( ) 5、泯然(众人)矣( )五、重点句子翻译。自

5、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 “世隶耕 ”铺垫“未尝识书具” ,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 “世隶耕 ”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

6、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 ”。(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从个人情况看: 从道理上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 9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

7、的作用?答: 10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 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 之情。九、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 /

8、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 “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第十课木兰诗一.实词含义1.惟( ) 2.何所忆( ) 3.军书( ) 4.旦辞( )5.溅溅( ) 6.暮至( ) 7.戎机( ) 8.赴( ) 9.度( ) 10.若飞( ) 11.朔( ) 12.金柝 ( ) 13.策 勋( ) 14.十二转( ) 15.愿驰千里足( ) 16.郭( ) 17.著( ) 18.扑朔(

9、 ) 19.迷离 ( ) 20.安( )二.古今异义21.当户织( ) 22.十二( ) 23.爷( ) 24.市鞍马( ) 25.但闻( ) 26.胡骑( )27.百千强( ) 28.不用 ( ) 29.点兵( ) 30.傍地走( )三.词类活用31. 市鞍马四.通假字 32.对镜帖花黄( ) 33.出门看火伴( )五.句子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 万里赴戎机(赴: )出郭相扶将(郭: ) 策勋十二转(策: ) 著我旧时裳(著: ) 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