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594436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城乡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关键词:黑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动力机制路径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国民经济大背景中通盘考虑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着力打破二元结构,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性、政策性矛盾,逐步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一、黑龙江省城乡发展的现状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级行政单位,130个县市区,其

2、中,64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47个县;乡镇合计944个,其中464个镇、480个乡,现有人口38168万人,城镇化率为53c/o。黑龙江省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历史沉淀下来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还很突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可看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l、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黑龙江省城乡收入比从1991年的1.89扩大到2007年的333,总体呈现扩大趋势。此期间,在不考虑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前提下,1991年到1995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比始终在1.85:1

3、上下波动。自1996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呈迅速扩大的趋势,从1996年的173扩大到2007年的333。目前全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绝对额较大,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增长lOc/o,那么城镇居民收入增加910元左右,农村居民仅增加350元左右。因此,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内还将有一个扩大的过程。从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来看,在1991到2007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31倍,目前全省农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在1997年的水平,比城镇落后lO年。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勺绝对值来看,从1991年的相差654元到1998年的相差突破2000元,再到2001年的相差突

4、破3000元、2003年的相差突破4000元,直到2007年相差突破6000元。可以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加速度趋势扩大。 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1980年-2007年27年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由290元扩大到5462元,扩大了178信。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361元和162.2元,二者之比为2.17:1,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75193元和31174元,二者之比扩大到2.41:1。2007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分别为10215元和254元,二者之比为4:1。从住房消萤看,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233平方米和21.5平方米,尽管从

5、表面看,我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差别不大,但农村居民的住房多属于自建房,城镇居民的居住质量比农村居民住房质量要高得多。城镇居民用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557元,而农村为105元,二者之比为3.4:1。从文化娱乐消费上看,尽管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总项支出差距有所缩小,但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娱乐文化教育支出分别为9382元和3123元,二者之比为3:1。3、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险、保健方面,基本处于自保状态,农民威为了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乡镇卫生所的医疗设备普遍简单、陈旧,而现在的医疗费用却居高不下, “看病难”问题突出,因病致贫、因

6、病返贫现象逐年增多。相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相对健全,医疗条件比较好,城镇居民在看病就医费用上个人负担相对少。2000-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3419元增加到6132元,增长79.4%;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117.2元增加到2535元,增长l2倍。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在加快,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养老、医疗无保障”等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2005年,对全省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显示,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实现程度仅为4.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实现

7、程度仅为13.1%;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6。4、财政及信贷资源分配方面的差距。1980-2006年,黑龙江省财政总支出由25.8亿元增加到10648亿元,增加40倍,其中用于农业的支出由1980年4.5亿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808亿元,增长了17倍,增长幅度小于财政总支出增长幅度。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17.6%下降至2006年76%。从财政用于农业与非农业的支出看,差距悬殊。1980年,财政用于非农业的支出是用于农业支出的47倍,到2006年用于非农业支出是农业支出的12.2倍。农业信贷和乡镇企业信贷是农村信贷主要部分,1990-2007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

8、款余额由660.8亿元增加到42564亿元,增长了5.4倍,其中农业和乡镇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增长了66倍。农业和乡缜企业信贷资金总额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平均在5%,2007年为8.306。黑龙江省形成城乡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和现行的城乡隔离的行政管理制度造成,另外我国优先发展城市战略、产业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城乡统筹发展,对城市、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化全局部有着重要的意义。城乡统筹发展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形成的结果。l、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进程开启之后

9、,城市与乡村之间出现了差别和对立存在着一定向必然性,但是工业化所依附的市场经济体制,却最终又必然使得城市和乡村逐渐融合。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相比较,其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高效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经济能够高效地配置资源的前提则是资源的自由流动,一般而言,其流动的范围和频率与资源配置的效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城市和乡村在还没有足够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都存有一定的惰性,城市满足于自身的繁荣和富足,乡村能够忍受清贫和宁静,都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破解彼此孤立、对望的格局,但是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感受到了资源的压力,多村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时,城市和乡村的交流和互补就成了双方不约而同的选择。因此

10、,我国城市化道路到了现阶段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从根本上说是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所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城乡统筹发展是后发国家城市化道路中的高级状态。 2、城市及其内部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动力。不管各国城市化道路有多大差异,在承认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的前提下更加关注和强调城市对乡村的支持和反哺,应该是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中国而言,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个大背景就在于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愈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城市反哺农村必然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倾向,因此城市反哺乡村的意识和能力在当前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就格外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城市反哺乡村的意识一方面缘自于城

11、市对自身发展态势的审时度势,毕竟乡村客观存在着缓解城市现有危机的价值,城市形成与乡村休戚与共并且宽容互助的城市文化后必然会自觉反哺乡村;城市的反哺意识另一方面也缘自于政治安排,在理论灌输和政策引导下城市会逐渐养成反哺乡村的价值观。第二,城市反哺乡村的能力则倚重于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由于中国城乡差距太大,试图比照韩国“新村”适动那样“通过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更宜居住,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盼陕速集中,减缓城市压力”的意图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手段之一,仍然得以城市的充分发展为立足点。城市作为城市化的主要载体,其功能的获得又主要依赖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一方面通

12、过财政杠杆向乡村输血,保证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缓解城市化进程中的急迫性,促使城市能够在从容状态中走出一条理性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它在吸纳劳动力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突出功能,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农村人口的转移需求,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保证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三、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l、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城镇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组织的要求是形成一个

13、拥有足够就业容量的产业发展空间。针对目前产业组织中的问题,重要的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在空间布局上,首先是促使城市工此链条向农村延伸,包括在农村设厂,将一般加工环节、零配件生产放在农村,这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本地农村服务业发展;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农业加工业直接向城市扩张,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可放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无论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还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汇点都是城镇。而适宜城镇

14、发展的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城镇吸纳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从集聚的角度讲,城镇在黑龙江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中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是影响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有限,而且均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能够吸纳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也有限。从集群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动力,黑龙江省缺少依托城镇网络体系的产业集群。2、解决“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造成“三农”问题的体制性障碍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注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

15、经济结构的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出发点。我国应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可按照“工农联动,城乡统筹,体制创新”的工作思路,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地域特点、时代要求的工作格局与发展态势。3、市场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统筹城乡发展,应十分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 “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平等竞争、自由竞争的机制(佟光霁,2006)”,以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向城市迁移、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发挥市场作用核心是尊重

16、市场规律,尊重市场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从行政计划和管理的角度来指定发展方向。在市场导向VJ城乡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制度和政策空间,对那些约束个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城乡发展的障碍性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它们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和发展能力,在市场原则的约束下,自主地决定参与的方式。此外,政府也需要从国家或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从维护公众利益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对市场选择失效的行为给以限制和弥补,从而使城乡得以健康发展。4、制度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长期形威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障碍是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制度刨新、消除阻碍城乡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合理流动的壁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从要素流动来看,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改革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等制度,使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自由流动。当前,迫切需要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