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592217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垄断理论内涵及其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意义【内容提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马克思关于垄断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垄断二重性因素分析了我国石油行业垄断问题,并提出了破除石油垄断体制的改革路径。一、马克思垄断理论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垄断理论最早源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之后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垄断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写道:“就出售来说,没有任何自然的或人为的垄断能使立约双方的一方高于价值出售,或迫使一方低于价值抛售。我们把偶然的垄断看成使那种对买者或卖者来说由偶然的供求状况所造成的垄断”,同时,马克思在论述资本转移时曾经这样写道:“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

2、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马克思在这里提到了三种垄断方式,分别是自然的垄断、人为的垄断和偶然的垄断。垄断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少数当事人或经济组织(极端而言可以只有一个经济主体),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或超经济实力,对商品生产、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及市场供求状态实行排他性控制(直至实行排他性独占),以牟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的经济行为。垄断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切相关,资本家主要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因

3、此, 资本家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 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另一方面, 由于在自由竞争条件下,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 大资本往往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 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 从而形成资本集中。马克思认为, 生产集中之后,企业数目变少, 易于达成协定, 少数的大公司联合起来, 其所占的份额非常大, 足以操纵该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生产集中使大公司产量剧增, 为了保持和扩大利润,大公司必须结成垄断组织以调节生产。其次, 大公司规模巨大, 资金雄厚, 中小企业难以与之抗衡, 使得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形成垄断的趋势; 再次, 大公司之间的竞争更

4、加激烈,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就会产生谋求暂时妥协、达成垄断协定的必要。二、垄断的二重性因素对经济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护自己”。在这里,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垄断不仅不排斥竞争,而且离不开竞争,垄断和竞争同时并存,而且相互转化。只有在不断竞争中,垄断者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对竞争与垄断辩证关系的历史考察和动态分析,让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没有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 而是辨证的看待问题, 指出垄断作用的二重性, 即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作

5、用来看,垄断是生产集中的产物, 但垄断本身又是生产集中的强大因素,由于生产高度集中, 私人垄断组织内部可以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和经营, 对本国甚至全世界的市场容量、原料来源作出估计,并可根据协定来瓜分市场和控制原料来源。同时,垄断也促进科技活动的社会化。从消极作用来看,资本的集中产生的垄断将会限制竞争,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指出:“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较小的资本挤到那些大工业还只是零散地或不完全地占领的生产领域中去。在那里,竞争的激烈程度同互相竞争的资本

6、的多少成正比,同互相竞争的资本的大小成反比。”“在规定了( 即使是暂时地) 垄断价格地范围内, 技术进步因而也是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 前进的动因, 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 其次在经济上也就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但是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仍旧在发生作用, 而且在某些工业部门, 某些国家, 在一定的时期, 这种趋势还占上风。” 从马克思关于垄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他把重点放在了垄断对于经济的负面效应上。三、从垄断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石油垄断行业近年来,石油垄断行业饱受国人诟病,认为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或者通过行政指令排斥其他经济主体参与竞争,导致本行业效率低下,价格奇高,对行业发展造

7、成了危害,因此强烈建议要求打破当前石油行业垄断体制。但是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国务院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曾在2010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随后李解释称,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桶油”承受高达1680亿元巨额亏损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稳定。对于中国石油垄断行业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民间到专家学者们都是争论不断。笔者认为,需要从马克思关于垄断的二重性因素入手,深入分析因为垄断经营带来的现实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1998 年以后,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

8、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商务部也陆续发布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明确赋予了两大集团在勘探开采、成品油批发、零售环节的控制权,维护了其纵向一体化的地位。使得石油行业呈现出了中石油占据北方、中石化占据南方、中海油占据海上的三分天下的格局。石油行业垄断现状并非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从石油行业的完全垄断到三大巨头公司的成立再到三大巨头公司的重组, 完全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自始至终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当前的石油产业就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的结合物。对于石油行业的垄断具有优越性的观点,其理由主要

9、是:一是石油行业属于自然垄断的范畴,以效益价值作为评判,认为单一厂商的产出便足以供应全体市场的需求,超过此产量范围反而对社会整体与个别企业有所不利,并且由单一厂商生产经营规模最大、效率最高,因此市场中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独占现象。二是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石油石化业在一定程度事关国计民生、国家主权与安全,非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可以比拟,如此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产业一旦放开市场、引人竞争,国家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三是资本密集性的要求。石油行业是需要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的高风险行业,企业的正常运行、充足的产品供给要依靠充足的资本投入来保障。社会上的普通企业资本实力有限,难以满足

10、该行业对于巨额资本的需求,即使打破垄断、放开市场,也难有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竞争。石油行业垄断的不合理之处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一、对垄断企业的影响。垄断巨头在行政力量的呵护下严重缺乏创新动力,效率低下。二、对民营油企的影响。石油垄断企业通过对开采、销售、批发等领域行业的绝对控制,民营油企生存于夹缝之中,发展之路举步维艰。三、行政垄断对消费者的影响。由于缺乏竞争,我国作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却要承受比世界发达国家还高的汽柴油价格。四、行政垄断对社会的影响。行政垄断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公平。首先是资源占有上的不公平。其次, 行政垄断也带来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五、行

11、政垄断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石油巨头的垄断行为,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使市场竞争主体之间处于不平等地位; 行政主体发布行政命令干预企业行为, 使市场主体的行为不具备自主性; 行政主体设置层层壁垒, 使石油市场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同时,与“欧佩克”等定价机制相比较,由于中国相对垄断的国内市场,使得国内油价不能及时按照国际油价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为使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

12、都得到保证,欧佩克对石油生产实行配额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某些产油国石油产量减少,欧佩克将增加其石油产量,以阻止石油价格飚升。石油价格下滑,欧佩克也有可能依据市场形势减少石油的产量。而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主要参照“布伦特、迪拜和辛塔”等三地原油期货价,且依据“国际市场原油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变化超过4%”而定。这种浅层次的国际接轨,使我国的油价明显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国家发改委设定了“22个工作日和4%”这一调价启动条件,这样往往会造成原油价下跌了很长时间,但仍不能下调汽柴油价的情况,即“下调不及时”。而且,4%这一条款,也更利于油价上涨,会导致“涨快跌慢”的问题。比如当原油油

13、价从100美元/桶上涨4%(即上扬4美元)时,可提高汽柴油价;但从104美元下跌4%(即要下跌4.16美元),才可下调油价。同时由于在国内石油市场处于垄断格局之下,为了赚取高额利润,石油巨头往往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时候提高价格,而在国际油价急剧下跌的时候,在价格调整上则往往表现的相对滞后。2012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共有3次调整,两升一降。总结自2009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17次,其中12涨5跌。以北京为例,年间93号油的价格已由5元水平上涨至8元以上。“涨多跌少”成为国内油价调整的代名词。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石油行业的垄断还是弊大于利,主要理由为:一方面科技的

14、进步使得石油行业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性减弱,另一方面实证分析表明独家经营并不一定能带来企业的高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有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才有动力改进生产、提高效率。基于此,欧美国家纷纷推行公用事业体制改革,通过民营化创造主体多元化的竞争环境,同时运用垄断法来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由此可见,自然垄断并不是石油行业施行国家垄断的充足理由。而且,在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更多是由行政因素导致的,中石油、中石化与国家政治联系密切,正是国家的行政规范明确赋予了两大集团在勘探开采、成品油批发、零售环节的控制权,维护了其纵向一体化的地位。作为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结合物,石油行业的垄断并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也非维

15、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之必需,不应该继续保持垄断地位。四、我国石油行业改革路径分析鉴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要破除石油巨头的垄断经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当前我国没有独立的、统一的监管机构,同时有十几个部门参与了石油行业管制,各部门权力交叉,监管效率低下、缺乏有力的惩罚手段、对企业约束力不足;企业角色身份不明,既是行业的组织管理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既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又缺乏企业独立决策能力。在完善石油监管机构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分离企业中的行政职能,统一分散在各部门中的监管职能,进而建立起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逐步实现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的分离。二是放开市场准入。要形成竞争性

16、市场结构消除行政垄断的制度土壤, 取缔相关行政垄断政策。要放宽准入门槛, 开放市场, 让民营资本自由进入石油行业, 不受限制地参与竞争, 并且在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而不是只开放下游, 政府不得通过行政许可控制这些产业的上游。要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政府必须为此提供适宜的政策环境。三是完善法律体系。因为目前石油行业还没有成熟、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及配套的适应市场变化的政策、规章,政府多次采用直接手段干预了价格和企业经营,既妨碍了竞争的公平,又使问题更加复杂,并没取得预期效果。两大公司可以得到财政的支持,更不注重技术进步和降低成本,这也是行政垄断对市场经济的不利影响之一。因此必须尽快制定石油法、天然气法等法律法规,使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监管有法可依,才能减少行政的随意性,将政府对石油行业的管理方式从直接控制,转向通过法律授权机构执行的市场导向管理机制。参考书籍: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二、刘伟.反垄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