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059220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公模考大赛行测试卷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届“中公杯”模拟大赛 行测试卷(答案)1 【答案】B。解析:“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堆积如山”指聚集成堆,形同小山,比喻东西极多。 “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是一对近义词,前者一般用来形容人或事情很多,应付不过来;后者主要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四个词语都含有“多”的意思,但是“汽车销售订单”不仅需要看,而且需要人来处理,故用“应接不暇”最合适。故答案选 B。2 【答案】B。解析:发挥作用,为固定搭配。人才辈出,形容人才一批接一批地不断涌现,偏重在人才不断地大量涌现,当表示新的人才连续出现时,宜用人才辈出。人才济济,形容人才很多,偏重人才已有很多,当形容现有人才众多时,宜用人

2、才济济。结合语境,应该选人才辈出,故答案选 B。3 【答案】C。解析:事过境迁,事情过去了,境况也发生了变化,偏重在境况随着事情的过去而发生了变化。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了变化。偏重在境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变化。从语境当中体会, “朦胧”比较符合语境。故答案选 C。4 【答案】C。解析:原文已经有了“指责” ,第一空再填一个表示批评的词有语义重复之嫌,排除 A、B。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欲盖弥彰: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文段没有涉及到是非问题,排除 D,答案为 C。5 【答案】C。解析:“追求神秘和封闭”与“追求不可理解性”之间很明显是递进关

3、系,因此排除 AD 两项。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固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文中提到“追求神秘和封闭” , “固步自封”更合适。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6 【答案】A。解析:“消释”意为(疑虑、怨恨、苦闷、误会等)消除、解除。 “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指(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消蚀”则是指因腐蚀而消损。结合句意可知应选“消释” 。故本题答案为 A。7 【答案】D。解析:“说教式的”不能和“指导”搭配,朋友也不可能是“诱导” ,所以排除。贯穿:贯串,穿过,连通。 “渗透”比“贯穿”更能表现全身心都充满了这种愉快的感觉,所以答案为。

4、8 【答案】A。解析:“统计数字”是一种比较客观的东西,用“迷人” “诱人” “奇特”修饰显然不合适。第二空“迷惑公众的工具”搭配得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9 【答案】D。解析: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惊诧:表示十分吃惊,十分惊讶。“汗颜”是针对自己的, “惊诧”是针对事情或者别人的,不能说自己为自己而惊诧。排除A、C。 “竟”比“尚”的语气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出乎意料的感觉。D 为本题正确答案。10 【答案】。解析: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大人和小孩所能共读的” ,也就是说要兼具趣味性和思想性,让大人读了也能有所领悟和收获。 “感悟”有感触、领悟之意,而且与“想法”相呼应,比“感叹

5、” 、 “感慨” 、 “感动”更合适。 “冲击”一词也契合句意,比“改变” 、 “影响”更能表现浮躁之气、铜臭之气带来的消极作用。故本题答案选。11 【答案】。解析: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万头攒动: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争着看。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派和乐又纷乱的样子。四个选项中“万人空巷”形容喜庆的盛况最贴切,故本题答案选。12 【答案】。解析:“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

6、“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圆明园遗址”作为一种历史遗迹,是揭露侵略者罪行最好的证据,根据句意可知第一空填“辩驳”最合适。另外, “保护” 、 “控诉”也契合句意。本题选。13 【答案】。解析:“谋取”和“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名利) 。结合题意可知用“牟取”更恰当,由此排除、。 “宣称” ,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宣传”指向人讲解说明,进行教育;传播,宣扬。句中阐述的是培训机构发布的公开声明,故用“宣称”最恰当。本题选。14 【答案】。解析:谨小慎微: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谦虚谨慎:形容人虚

7、心礼让,小心谨慎。由句子可知第一空应填褒义词“谦虚谨慎” ,排除、。无理:没有道理。无礼:没有礼貌。跟“粗鲁”相关的是“无礼” ,因此本题选。15 【答案】。解析:“心酸”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 “辛酸”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第一空是形容“身世” ,填“辛酸”更合适,排除、。再看第二空, “沉沦”是指陷入某种消极的或罪恶的、痛苦的境地,多形容人精神层面的状态 ;“沦落”是指被驱逐流落,陷入不良的境地,多形容人的具体处境。由句中的“消极” 、 “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 、 “不屈性格”可知这里指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故填“沉沦”更合适,排除 C。本题答案选。16 【答案】C。解析:“强硬”

8、,强有力的;倔强的;不作任何让步的。 “强势” ,强大的势力。 “强硬”主要修饰的是态度、路线等,此处修饰“日本军队” ,显然用“强硬”不合适,排除 A、B 两项。 “拯救” ,救助;“赈济” ,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济(灾民) 。本题中强调的不是经济上的救助,故用“拯救”更合适。本题选 C。17 【解析】D。解析:“况且”侧重于在已经说出理由之外,再追加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 ;而“何况”则用于反问句中,表示“逼进一层”的意思,一浅一深的两件事,浅的如此,深的更不用说了,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 。 “宽慰”重点在“宽” ,表示宽解和慰藉,常与因忧伤而“想不通”相对;而“安慰”侧重于“

9、安” ,表示情绪上的安定,无波动,常与“焦虑、不安”相对。 “鸦雀无声”形容极其寂静,常用于有人参与的场面的寂静;而“万籁无声”则常指周围的自然环境非常安静。18 【答案】A。解析:前面说的是高而雄伟的山,故后面用“广阔”或“精妙”来形容这样的山不妥当,排除 C、D。依照常理可知,不用爬到顶峰,站在山脚下也可以看到山的“壮丽” ,所以“壮丽”与文意不符合,排除 B。 “领悟”与“真谛”为习惯性搭配。本题答案为 A。19 【答案】A。解析: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

10、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文中强调的是曲云每一个老大娘的角色都不落俗套,A 项“不落窠臼”最合适。20 【答案】B。解析:老生常谈:指年老书生的平凡议论,比喻人们听惯了的没有新意的话。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不经之谈:荒诞没有根据的话。仔细体会题干的语意,可发现作者要强调的是“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不可更改性,故选填“不刊之论”最合题意。21 【答案】C。解析: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网络问政中的网民之责:正。这个“正” ,讲的就是网民的责任。作者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然后解释“正”的意思,最后指出,如果不“正” ,将会出现什么样

11、的后果。本题的干扰项是 B,B 项中主语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应如何做,而文段强调的是网民的责任,B 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 C。22 【答案】。解析:本段文字主要阐明了一个观点,即真正的文学批评已很少见了,如今评论家之间的“炮轰”和评论多为“自我欣赏”或肤浅的相互品评。、两项符合文意,但不够全面,没提到前两句“真正的文学批评缺席”的内容;选项是根据文段进行的推断,不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为正确答案。23 【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说明了十大流行语是社会问题的“聚焦点” ,其中多蕴含着公众对正义的呐喊、对制度的纠偏以及对少数不作为、乱作为干部的控诉。故 A 为正确答案。B、C 两项将文段的论述对象

12、“流行语”偷换成了“网络” ,D 项曲解了原文。24 【答案】C。解析:文段通过举例人们对发展的错误理解和做法,来说明“转变发展观念仍然十分艰巨” 。由此可知本文最贴切的小标题应是“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故正确答案为 C。25 【答案】D。解析:文段中提到“近 90%的干物质是碳水化合物” ,可知“干物质”并不完全是碳水化合物,故 A 项有误。B 项中二者是成反比的关系,排除。C 项与文段最后一句的表述相反,故排除。D 项的推断符合文意。本题选 D。26 【答案】A。解析:题干中四种人的共同特点在于:从事创造性劳动,并且都取得了成功。故答案选 A。B 项的“自我感受” 、C 项的“兴趣”以及

13、 D 项的“有志者”在文中均没有体现。27 【答案】C。解析:由文段可知,中国哲学的特点是注重浑沦、综合,但要从原始浑沦的统一发展到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中间必须经过近代科学分析的洗礼,所以文段强调的应该是科学分析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性。A、B 两项不正确,文段的重点不是在比较“中国西方哲学的方法论差异” ,也不是为了“澄清对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误解” ,而是为了指出中国哲学发展中的具体缺陷,即缺乏科学分析精神。D 项所指范围太大,未提到“科学分析”这一对中国哲学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文段的意思也不是在展望中国哲学的未来,而是说如何解决中国哲学当前的发展问题。因此本题答案选 C。28 【答案】C。解

14、析:由文段可知,痛苦的死和快乐的死的作家是很少或没有作品发表了,故 A、D 不正确。自然的死是心脏停止跳动,故 B 不正确。C 项可由文段的第二句直接得出来,为正确答案。29 【答案】A。解析:复述是对文段内容的另一种表述,它要求准确地表达文段的主要意思。文段的主要意思是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以科技振兴农业就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纵观备选项,只有 A 项是对文段最准确的复述。C 项提到了教育,但并未提及科技兴农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够全面。30 【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论述了造成企业在用人、用工上的多元状态的关键原因是企业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而企业自主权不落实好,企业改革将难以深入。选

15、项 B、C 论述得不透彻,不是文段的重点。选项 D 中的“实质性的问题” ,含义比较笼统,没有体现“企业自主权”这个关键点。排除 B、C、D,本题答案为 A。31.【答案】C。解析:二级等差数列。32.【答案】D。解析:后项与前项的比依次为 1、1.5、2、2.5,所以答案为 303=(90) 。33.【答案】C。解析:各项依次为 8、9、10、11 的平方加 2,所以答案为 12+2=(146) 。34.【答案】A。解析:积数列变式,各项依次为 23-2=4、34-3=9、49-4=32、932-5=(283) 。35.【答案】B。解析:数列的分子为一级差为质数列,分母为 4、5、6、7、8

16、。36.【答案】D。解析:注意到,余数是 8,且除数是一位数,那么除数只可能是 9。当商是最小的两位数 10 的时候,被除数为 109+8=98,满足题意,而当商为 11 时,被除数为119+8=107,不符合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限制,故所求为:98+10+9+8=125,选 D。37.【答案】A。解析:从 2004 年的冬至为 12 月 21 日到 2005 年的 2 月 4 日共有11+31+4=46(天),46=59+1,所以立春之日是六九的第一天。38.【答案】D。解析:姐姐和妹妹的年龄差是个定值,因此 4 年前妹妹的岁数是 8(3-1)=4 岁,4 年前姐姐的岁数是 4+8=12 岁,因此姐姐今年是 12+4=16 岁。39.【答案】D。解析:88 人有手机,15 人有手机没电脑,则 88-15=73 人既有手机又有电脑,已知 76 人有电脑,所以有电脑没手机的有 76-73=3 人。40.【答案】C。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