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578382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能力学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师能力学的性质和任务 (识记)(一)教师能力学的性质 教师能力学是研究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的结构、种类、特点及其培养途径的科学;它吸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人才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营养,又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立存在,是专门研究教师能力的一门新兴学科。 (识记)(二)教师能力学的任务 通过探讨教师诸项能力的特质(特点、要求)及其培养途径,帮助教师提高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人才的成长及其能力的充分发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研究建立教师能力学的目的、意义)。 二、能力及其与相关概念间

2、的关系 (一)能力(识记)能力是以人的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的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动力量。它是体力和智力的有机结合,是物质和精神的动态统一。1能力首先是心理的,是心理活动作用的结果。离开人的心理机能,能力无从产生。2能力离不开生理机能。没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肉体器官及其协同作用,能力同样无从产生。 3能力也离不开文化因素。没有文化的参与,单一的生理上的心理功能是脆弱的、不持久的;只有在健全的个性文化心理的调控和驱动下,人的能力的形成才会是自觉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 4能力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没有生理、心理协调一致的活动

3、,便无能力可言。 (识记)(二)能力与智力1智力是人脑的机能,是人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表现在大脑工作的范围内。2能力与智力的区别。智力偏于认识方面,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偏于活动方面,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3智力与能力的关系表现为:(1)智力是能力中的核心因素,能力的显示离不开智力的支配。能力是依靠大脑的机能(智力)掌握知识,它离不开智力活动(大脑的支配)而又不受大脑工作范围的局限,低智力难有高能力。 (2)能力的显示又不完全取决于智力状况。智力好,不努力,不实践,也无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1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经验总结。懂得公式、定理、概念,

4、这属于掌握“知识”;能力是人脑的机能,是解决实际问题(认识与实践、知与行)的本领,正确运用公式、定理、概念,则属于具备“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多不一定能力强。(领会)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能力离不开知识,并以知识为基础;无知便无能。(2)能力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必备条件,能力低下难以知识渊博。(应用)3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中受到的启示:(1)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既要掌握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更要吸收和积累各种相关的新知识。 (2)要乐于参加实践活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环节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或巩固知识与能力。 (3)重在传授方法论知识

5、。要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才能开辟学生直接通往知识世界的辉煌大道。 (识记)(四)能力与技能1技能是指人们按某种规则或程式掌握专门技术的运作方式。2技能与能力的区别:它是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按照某种要求,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通过比较固定的外在的活动方式即“规定动作”表现出来的,可视可辨;人们通过仿效、学习可以掌握技能。能力没有什么固定的外在活动方式(即“规定动作”)可以表现,看不见、辨不出,因而人们无法仿效和学习能力。技能不等于能力。3能力与技能的关系是:(1)能力可以促进技能的掌握和熟练。 (2)熟练的技能有利于推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五)能力与素质(

6、识记)1素质原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和基础。人的素质,过去一般是从生理学的角度定义的,通常指人先天的生理构造和生理机能特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人的素质的内涵也有了扩展。现在看来,所谓人的素质,实际上是指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条件或身心发展水平,其中包括人的先天禀赋和内化了的后天的教育、影响等因素。2素质和能力的区别:(1)素质通常处于静态,具有隐蔽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人的内在的品质或质量,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是转化和形成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2)能力具有外显性,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素质和能力不能划等号。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构成要素上有相同之处,即都离不开生理和个性文化

7、心理两方面。(领会)3素质和能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另方面,素质条件具备,还必须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能力。没有实践作中介,再好的素质也不能转化为能力。(2)素质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导向和制约作用。不同类别的素质引导着能力发展的不同方向,例如音乐方面的良好素质有利于发展音乐方面的能力;同一类别的素质,质量或水平不同,也影响和制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思想道德素质差,不利于形成和发展为公众事业服务的能力。(3)能力和素质都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力随着素质的消长而消长。 (应用)4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8、。(1)能力对素质的这种依存关系,既为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哲学依据,又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前提。人的素质可以通过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改善;人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锻炼得到提高。素质越好,形成能力的基础越雄厚,起点越高,发展能力的前景越广阔。(2)我们应当根据人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改进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能力培养。(3)实施素质教育,为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国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更雄厚的人力资源。 三、教师能力的历史观照及教师能力的结构 (一)教师能力的历史观照1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所应具有的带有职业特点的能力。它是作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

9、动的能动力量,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历史的辩证过程。(领会)2教师能力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生相长。(1)教师能力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和人类教育活动相求相应、相生相长; (2)教师能力本身也在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经历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支持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和教师人才的成长。3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就教育家的支点; 4以能力为上是我国传统的择师取向;5重视教师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有趋势。 (识记)(二)教师能力的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师各种能力的搭配和组合。教师能力是由多种单向能力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影响教师能力的质量、水平及其发挥;同时,根据各自所起作用及使

10、用范围的不同,教师的能力分为教师的基础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第二章 教师的基础能力 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根本性的能力。 一、教师的观察能力 教师观察能力是指教师对周围事物(主要是对学生)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能力。 (一)教师观察能力的要求:1迅速而准确;2细致而深入;3全面而客观。 (二)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1要形成强烈的观察动机;2要培养良好的观察个性;3要坚持科学的观察态度。 二、教师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反映的能力。(一)教师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系。教

11、师思维的创造性包括:教师传授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必须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加以提炼概括,甚至重新编排组合,使之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东西。教师传授人类文明的同时,还担负有积累经验和精神财富的任务,这些经验和精神财富都是创造的结晶。教师的创造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创新精神依赖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依赖于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思维能力的要求:1思维敏捷;2思维广阔;3思维深刻;4思维条理;5思维富有创造性。 (三)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养成思考习惯,加强思维训练;3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教师的想象能力(一)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12、,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能力的作用: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力伴随着教师劳动的各个方面:一是理解教材需要想象力;二是教学设计需要想象力;三是课堂教学需要想象力;四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也离不开教师的想象力。 (二)教师想象能力的要求:1想象要丰富;2想象要合理;3想象要新颖。(三)教师想象能力的培养:1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要保持和发展好奇心;3要多接触学生,注意捕捉灵感;4要有昂扬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师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是人脑储存、反映已有经验和知识信息的能力。记忆力的作用:教师要传播知识,头脑里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果教师记忆力不佳,储存知识甚少,就难以胜任教师工作。 (一

13、)教师记忆能力的要求:记忆要准确、迅速、持久、系统、广阔。 (二)教师记忆能力的培养:1增进大脑功能,保持记忆时的良好状态,提高即时记忆的效果(1)在生理方面:注意劳逸结合,确保用脑卫生;多种感官参与,发挥大脑的记忆功能;注意饮食营养。(2)在心理方面:集中注意,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怀着浓厚兴趣去主动记忆;满怀信心;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2遵循记忆规律,选择记忆时间(1)加强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2)选择最佳记忆时间;(3)巧用记忆术。 五、教师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对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的能力。要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实施美育的任务。 (一)教师审美能力的要求:1充分

14、感受美;2深刻鉴赏美;3真实表达美。 (二)教师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加强美学修养。教师首先要认识美,成为有美学修养的人;重视审美实践。教师审美能力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审美教育实践中加以培养;养成审美习惯。教师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种美学直觉的培养要靠潜移默化的活动,这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活动可以转化为一种审美习惯。 六、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口头语言讲解道理和连贯地有条理地传达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也不会完全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口头语言表达。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中介。因

15、此,教师要注意加强口头语言的锻炼与修养,提高口语表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幽默、形象、激情。 (一)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1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2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3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4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5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二)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1要广泛学习:(1)学好有关语言的专业知识;(2)向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学习;(3)向文学作品学习;(4)从其他学科汲取语言营养。2要勤练苦练:(1)多读多说、有针对性地练;(2)掌握脱稿讲课的本领。 七、教师的体语从表现能力 人的体态语言,简称“体语”是通过人的动作、表情和体态的变化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 (一)教师课堂体语表现能力的要求: 1目光分配要合理;2面部表情要适宜;3动作姿势要恰当。 (二)教师课堂体语表现能力的培养 1充分认识教师的体语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1)能替代有声语言;(2)能辅助有声语言;(3)能扩大教师教学信息的发射量,增加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4)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气质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