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573998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21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2.2-93 大气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environ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2.2-93 大气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tmosphere environment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制定本

2、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1.2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亦应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TJ 3679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3 符号3 符号 本标准使用的主要符号的意义见表 1。 序号 符号 意义 单位 1 c 地面浓度 mg/m 3 2 c0i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mg/m 3 3 cm 最大地面浓度 mg/m 3

3、4 cL 小风时地面浓度 mg/m 3 5 Cf 熏烟时地面浓度 mg/m 3 尘粒子的地面浓度 mg/m 3 6 cp 或大气定压比热 J/(gK) 7 cs 面源或无组织排放源的地面浓度 mg/m 3 8 ca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的地面浓度 mg/m 3 2 序号 符号 意义 单位 9 c 长期平均浓度 mg/m 3 10 D 排气筒出口内直径 m 11 d 尘粒子直径 m 12 f 地转参数 13 fijk 有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风速联合频率 14 fLijk 静风或小风时风向方位、稳定度和风速联合频率 15 g 重力加速度 m/s 2 16 H 排气筒距地面几何高度 m 17 Hc 逼

4、近山体时烟羽的临界高度 m 18 He 排气筒有效高度 m 19 H 烟气抬升或下沉高度 m 20 H 面源的平均排放高度 m 21 h 混合层高度 m 22 hf 熏烟时混合层高度 m 23 ho 太阳高度角 deg 24 Ii 评价指数 25 Kij 第 j 类(个)源 i 种污染因子的污染分担率 26 L 莫宁奥布霍夫长度 m 27 Lb 试验站距评价项目主排气筒距离 Km 28 Lc 排气筒距海岸线的上风方距离 m 29 no 烟气热状况及地表状况系数 30 n1 烟气热释放指数 31 n2 烟气高度指数 32 P 风速高度指数 33 Pi 等标排放量 m 3/h 34 P1 30mi

5、n 取样时间的横向稀释系数 35 P.S Pasquill 稳定度分级法 36 Q 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 3 序号 符号 意义 单位 37 Qi 第 i 个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kg/h,t/h,t/a 38 Qj 第 j 个网格内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排放量 mg/(sm 2) 39 Qv 实际排烟率 m 3/s 40 Qh 烟气热释放率 kJ/s 41 S 面源面积 km 2 烟羽扩散时间 s 42 T 或绝对温度 K 43 t 烟羽或烟团扩散时间 s 44 t 烟团排放初始时间 s 45 TL 拉格朗日时间积分尺度 s 46 T 烟气出口温度与环境大气

6、温度差 K 47 TL 陆地上与水面上的气温差 K 48 U 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m/s 49 U10 距地面 10m 高处的 10min 的平均风速 m/s 50 U* 摩擦速度 51 X 沿平均风向的坐标轴或评价区东西向坐标轴 52 Xm 一次最大地面浓度处距排气筒的距离 m 53 Xf 熏烟时距排气筒的最近距离 m 54 Y 在水平面上与 X 轴垂直的坐标轴 55 Z 铅直方向的坐标轴 56 Z0 地表面粗糙度 m 57 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58 2 铅直扩散参数回归指数 59 拉格朗日和欧拉时间尺度比 60 探空气温曲线斜率 61 1 横向扩散参数回归系数 62 2 铅直扩散

7、参数回归系数 63 d 干绝热递减率 4 序号 符号 意义 单位 64 x 平均风向(X 方向)扩散参数 m 65 y 垂直于平均风向的水平横向(Y 方向)扩散参数 m 66 z 铅直方向(Z 方向)扩散参数 m 67 u 脉动速度标准差(X 方向) m/s 68 v 脉动速度标准差(Y 方向) m/s 69 W 脉动速度标准差(Z 方向) m/s 70 yf 熏烟时垂直于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 m 71 y1 对应取样时间为1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2 y2 对应取样时间为2时的横向扩散系数 m 73 (s), (P)概率函数 74 a 大气密度 g/m 3 75 /Z 位温梯度 76 (,)

8、不完全伽马函数 77 当地纬度 deg 78 当地经度 deg 79 太阳倾角 deg 4 总则 4 总则 4.14.1 评价工作的分级 4.1.14.1.1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 4.1.24.1.2 经过对建设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选择 13 个主要污染物,计算其等标排放量 Pi(下标 i 为第 i 个污染物) ,Pi的定义为: 9 10= oi i i c Q P(1) 式中: i P等标排放量,m3/h; 5 i Q单位时间排放量,t/h oi c大气环境质量标准,mg/m

9、3 oi c一般选用 GB3095 中二级标准的一次采样浓度允许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 TJ36 79 中的相应值选用。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 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i Q应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 标准。 4.1.34.1.3 项目周围地形特征可分为平原和复杂地形两类。复杂地形系指: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 城区等。 4.1.44.1.4 评价工作的级别,按表 2 划分,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大于 1,取 Pi 值中最大者。 Pi(m 3/h) 地形 Pi2.510 9

10、 2.510 9P i2.510 8 Pi2.510 8 复杂地形 一 二 三 平原 二 三 三 4.1.54.1.5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 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应超过一级,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如果 Pi 2.510 8,其评价内容可按下述规定进一步从简。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4.24.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4.2.14.2.1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此外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和评价区 边界外有关区域(一下简称界外区域)得地形、地理特征及该区域

11、内是否包括大中城市的城区、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保护敏感区。一般可取项目的主要污染源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 如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向或南北向为主轴。 4.2.24.2.2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 1620km、10 14km、46km。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对于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 当扩大。 4.2.34.2.3 考虑到界外区域对评价区域的影响,对于地形、地理特征和排放高度、排放量较大的点源的调查, 还应扩大到界外区域,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 0.5 倍。 表 2 评价

12、工作级别(一、二、三级) 6 4.2.44.2.4 如果界外区域包含有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如果评价区包含有荒山、 沙漠等非环境保护敏感区,则可适当缩小评价区的范围。 4.34.3 对于新建项目,应以项目建议书批准的内容为准,按最终规定的规模,作出完整的评价;对于改、扩 建项目,既应评价改、扩建工程,也应评价现有工程。 4.44.4 技术工作程序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见图 1。 7 环境对策建议 结论 结束 大气扩散模式选择、 计 算参数确定 大气质量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室内模拟试验 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 划分评价级别确定评价范围 编制大气

13、环境评价大纲(方案) 工程分析, 重点是污染 调查,污染因子筛选 环境状况调查 大气环境评价标准或 环境目标值确定 评价区污染源 社会 工业 民用 城镇社会结构 地理、地形、 气候等 大气环境质 量现状 自然 污染气象及大 气扩散规律 土地 利用 环境敏 感区 发展 规划 常规气象资料、 经验数据的收 集、统计和分析 大气边界 层平均场 观测 湍流扩 散参数 测量 8 5 5 大气环境状况调查 5.15.1 地理地形图 收集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比例尺可在 1/250001/100000 之间选取) ,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 地表状况,拟建项目厂区、村镇、城市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筑物、构筑物

14、分布,常规气象站和监测 站位置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 5.25.2 自然环境调查 重点应调查当地的长期气候特点,选用地理条件基本一致距建设项目最近的气象台站的气候要素资 料(最近 5 年以上的平均值) ,列表载明逐月及全年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蒸发量、平均风 速、主导风向、大风、雷暴、雾日、扬沙等项内容(其中蒸发量、雷暴、雾日、扬沙等项目视地区气候 特点而定) 。此外还应简要说明环境水文、土壤、植被概况及特点。 5.35.3 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主要说明:评价区及界外区中城镇、村落分布、城市性质、工业结构,农、牧、林业结构、风景旅 游点、名胜古迹分布,该地区城市发展规划及环境规

15、划要点等。 5.45.4 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5.4.1 5.4.1 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 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的等标排放量 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 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调查中的污染因子数一般不宜多于 5 各。对某些排放大气污染物数 目较多的企业,如钢铁企业,其污染因子数可适当增加。 5.4.25.4.2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拟建项目污染源(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区内工 业和民用污染源;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

16、目工业污染源 5.4.35.4.3 拟建项目污染源调查方法 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或设计资料确定;对于改扩建项目的现有工业污染源调查,可以现有 的“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为基础,再对变化情况进行核实、调整。 5.4.4 5.4.4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5.4.4.15.4.4.1 按生产工艺流程或按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5.4.4.25.4.4.2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5.4.4.3 5.4.4.3 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初: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 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9 5.4.4.4 5.4.4.4 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的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对于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