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570847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精品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切线的判定教案35.4切线的判定备课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切线的判定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十五章“圆”中的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直线和圆三种位置关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和圆相切的特性,是“圆”这一章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圆的切线长和切线长定理等知识的基础。2、教学内容“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共两个课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没有采用教材安排的顺序,而是依据初三学生认知特点,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

2、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让教学呈现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1)切线的判定定理(2)切线的判定定理的应用(3)切线的两种判定方法。教学重点是切线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是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切线的定义,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和一种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用d=r)。在学习用d=r来判定直线与圆相切的内

3、容时曾为本节内容打过伏笔,设置过悬念,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充满期待的。三、教案设计思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环节:1.复习提问打好基础,为新课作铺垫。问题1是例2的基础,问题2则起着复旧孕新、引入新课的作用。2.发现、证明、理解定理学好基础知识。根据初三学生有一定创造、自学能力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和指导学生阅 读教材,教会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结论,再设法证明结论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3.应用定理培养基本技能。定理是基础,应用是目的。本环节首先给出两道判断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此定理的使用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讲解例1。讲解时

4、,我抓住教材本身的特点,用两头凑的办法揭示证题思路,显示证题的书写程序,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之后,做两个练习加以巩固,最后由师生共同完成例2,总结出判定切线常用的两种添辅助线的方法。4.小结与拓展通过小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拓展题是本节内容的提升,不是很难,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5.布置作业充分发挥家庭作业的 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作用。作业的分层布置,使每一位学生都有难度适 宜的作业,不但能培养优生,而且可以照顾到后进生,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切线的判定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

5、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教学重点: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教学难点: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教师】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启发:(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 如何?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 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 等于圆的半 (如图1,投影显示)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 OAl,

6、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 ,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 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二、引入新课内容【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 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 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证明:略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直线l为O的切线。是非题:(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2)过圆

7、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 )三、例题讲解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证明:连结OC.OA=OB,CA=CB,ABOC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直线AB是O的切线。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求证:CD是O的切线。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

8、点D作射线DE,使ADE=30。求证:DE是O的切线。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四、小结1切线的判定定理。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 = r)。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

9、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五、布置作业OM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成功之处:一、 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

10、,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

11、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

12、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不足之处:一、这节课没有“高潮”,没有让学生特别兴奋激起求知欲的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个平静、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二、课的引入太直截了当,脱离不了应试教学的味道。三、教学风格的定势使所授知识不能很合理地与生活实际相

13、联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学形状,适应现代教育,适应现代学生。课堂教学中,敢于实验,舍得放手,尽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现实情境、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