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565271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4、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6、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冯特,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基本的心理元素,研究构成要素。7、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可以用

2、“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称为“古典行为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被称为“新行为主义”。8、格式塔式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9、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他提出了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10、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特指信息加工心理学。1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善性自我实现及个性差异。12、进化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

3、进化论的影响。13、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作出科学的描述(知其然)、解释(知其所以然)、预测(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会出现某种反应)和控制(指导)。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描述,最高目标是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控制。1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16、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高等专业性教育,它具有“高”和“专”的特点。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1、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所谓系统变化是指发展所包含的变化

4、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2、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3、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4、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他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5、个体毕生发展可以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6、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

5、认为青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7、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6)、具体运算阶段(6-11)、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8、佩里认知发展三段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约定性阶段。9、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10、多数大学生把诚实坦率和品德高尚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而把性格爱好作为择偶的首要标准。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1、气质是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

6、2、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张飞)、多血质(叶青)、黏液质(林冲)、抑郁质。3、大学生的气质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气质与职业指导;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5、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格多于内倾性格;独立型多于顺从型。6、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7、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8、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这个

7、理论主要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分别是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表明一个人在完成新颖的任务、处理新的情况和自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行为表现不同,则智力高低不同。他还把智力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9、比率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离差智商 IQ=100+15(X-X0)/s10、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方面。11、认知风格中的知觉风格各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场依存性则较

8、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12、焦虑是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低提高。13、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景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14、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1、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专家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比较

9、,专家型教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创造性的洞察力。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其概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3、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4、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5、奥苏泊尔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

10、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6、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学习组织的主体性。7、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他提出情景与反应联接的三个定律:准备率、练习律和效果律。8、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倡程序教学。9、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心理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10、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

11、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11、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12、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究。13、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他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14、奥苏泊尔主张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15、学习定势又叫“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1、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2、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作用和外部动机作用。内

12、部动机作用是指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不需要施加外力的影响。外部动机作用是指在学习活动或学习者以外的客观因素的激发下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3、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率最高。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样性;学习动机的发展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5、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是人类特有的动机。6、“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

13、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他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7、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他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由三种因素决定:动机;期望;诱因。8、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把众多的原因按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9、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隐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期望原理”。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

14、观判断。第七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1、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4、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5、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另外,表象系统和线性序列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6、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7、一般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15、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说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8、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将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模式。9、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括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动物鱼)10、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鱼动物)11、并列结合学习:(鱼鸟)第八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1、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1)定义不同。从定义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也称为“描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做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为“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密切,具有动态的性质。2)测量方式不同。从测量学的观点看,陈述性知识的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加以测量;而程序性知识往往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换言之,只能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间接测量。3)表征形式不同。从心理表征上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命题网络或表象等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