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0546981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述(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2005-12-22 07:42:08第一章总则第1条2000年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在一定时期内对指导济南的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原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等许多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为城市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拓展新的空间,构筑新的结构,提供新的支撑。济南市人民政府适时提出了修编城市总体规

2、划的申请。根据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建规函2003255号)的指示精神,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第2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和实施本规划。本规划为市域城乡建设发展和规划区土地使用及各项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市)城镇总体规划的制定和规划区内各项规划的制定,须遵循本规划。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注重市域的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各类脆弱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的要求;注重控制

3、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4条规划原则(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济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3)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

4、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4)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5)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等,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保持衔接并协调一致。第5条修编重点为城乡统筹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调整、城市生态环境

5、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体系等。第6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4)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5)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6)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7条规划区和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济南市区,即市辖行政六区,面积3257平方公里。(2)中心城规划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规划的济莱高速公路,北至黄河及济青高速公路,面积1022平方公里。(3)市域规划范

6、围为济南市全部行政辖区,面积8177平方公里。第8条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二章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第9条城市性质山东省省会,著名的泉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第10条城市职能具有良好基础,需继续加强和完善的城市职能有:山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具备潜在优势,应着力培育和凸显的城市职能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第11条城市发展目标按照“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要求,发挥省城优势

7、,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到2020年把济南建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山东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泉城。(1)繁荣的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2)和谐的城市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平安有序、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和谐济南。(3)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城市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就业和创业机会充分,市政设施及服务完善,追求舒适享受,居民工作与生活条件优良。(4)魅力的泉城彰显“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的泉城特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

8、并与现代都市文明相融合,成为举世闻名、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泉城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第三章城市规模第12条规划期内济南市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口规模的发展预测和城镇规模的确定,应与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相适应,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人口分布,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及不确定因素,采取多种预测分析方法进行科学预测,从资源承载力的角度对人口规模进行校核,科学合理地确定人口规模。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控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第13条市域城镇化水平与

9、人口规模(1)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由2004年的62%增至75%以上。(2)2020年市域户籍总人口将由2004年的590.1万人增至7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4年的366.7万人增至530万人左右。(3)2020年全市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4年的55万人增至140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4)202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840万人,城镇总人口为670万人。第14条市区人口规模(1)2020年市区户籍人口将由2004年的341.7万人增至45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将由2004年的292.6万人增至380万人左右。(2)2020年市区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4年的50万人增

10、至100万人左右,计入城镇总人口规模。(3)2020年市区总人口将达到550万人,城镇总人口为480万人。第15条中心城人口与用地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中心城户籍人口将由2004年的230万人增至340万人左右,暂住半年以上人口将由2004年的50万人增至90万人左右。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将由2004年的280万人增至430万人。(2)用地规模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本着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5平方米,到202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04年的278平方公里增至410平方公里。(3)近期规模2010年中心城人口规模为340万人,建设用地

11、规模控制在330平方公里以内。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第一节产业发展与布局第16条产业发展重点统筹区域及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大力发展以驻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省会经济,按照“一产立市、二产强市、三产富市”的总体思路,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繁荣提升第三产业,加快构筑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1)第一产业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畜牧、蔬菜、林果生产,大力发展适应省会经济特点的都市农业、观光

12、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结构新格局,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第二产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机械制造等产业链,突出发展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积极疏散和限制中心城高耗能、重污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起与城市功能相适应、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3)第三产业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壮大金

13、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会展业,拓展提升社会服务业,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性第三产业发展中心。第17条市域产业布局按照“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同发展,加快市域产业布局调整,改变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的状况,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中心城周围县(市)转移,带动县(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

14、市空间发展战略,市域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两翼展开、跨河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主城区产业聚集区和东部济青、西部济郑、黄河北济盐三条产业聚集带。(1)主城区产业聚集区适应主城区功能定位,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流通业为主体,逐步弱化工业生产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型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效吸引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管理中心等入驻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同时,适度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软件等都市型工业。(2)东部济青产业聚集带市域内沿经十东路、济青公路等交通走廊,形成贯穿市域东部、连接中心城和章丘、辐射带动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

15、落实城市“东拓”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优势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交通装备、食品药品等产业集群,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区、枣园-龙山工业园、圣井工业园、明水经济开发区4个产业园区,打造山东省济青产业带西部制造业基地。(3)西部济郑产业聚集带市域内沿济郑公路(国道220线)形成贯穿市域西部、连接中心城和平阴、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西进”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打造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德企业示范园、济西工业园3个产业园区,建成机械装备、旅游产品制造基地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4)黄河北济盐产业聚集带市域内自中心城跨黄河向北,沿国道220线、济盐公路(省道248线)形成贯穿市域北部、连接中心城和济阳、商河、辐射带动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走廊。落实城市“北跨”战略,积极承接中心城传统产业的转移,着力打造精细化工、煤电化工、石油化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