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整理总结(二)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0544843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学整理总结(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儒学整理总结(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儒学整理总结(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儒学整理总结(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儒学整理总结(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学整理总结(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学整理总结(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案 装 订 线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知识体系构建孔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核心:“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学而时习之”“当仁不让于师” 教育贡献: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即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孟子“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伦理观:性善论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宋明理学政治主张:仁政、礼法并重,以德服人。“君舟民水”说(民本思想)荀子 哲学思想:“天行

2、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伦理观:“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道家:老子和庄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思想:“道”是世界本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法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统治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封建经济兴起(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出现)百家争鸣 原因 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表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形成百家争鸣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特点: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

3、想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汉武帝推动儒学的措施: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体系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意义:从汉代始,儒学处独尊地位,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朝程朱理学 形成:宋朝:儒、道、佛融合为新儒学理学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朝陆王心学 观点:“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

4、理和理伦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天理本为一”; “存天理,灭人欲” (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观点:世界本源是人心;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宋明理学的影响 积极方面:理学是宋明儒学主流,在政治、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强调道德修行,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消极方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片面强调“重义轻利”明清之际儒学继承与批判批判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明末李贽的“异端”思想 批判程朱理学,否定 “三纲

5、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否定“天理”的存在三大进步思想家 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评价: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唐甄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要点归纳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和荀子是儒家

6、的代表。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荀子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3)西汉时期形成: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他主张“君权神授”,宣扬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主张“大一统”。他的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此,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儒家学说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4)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二程”和朱熹在继承

7、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确立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即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5)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明朝中叶,王阳明在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的主张,即心学,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儒学弊端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君主批判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获新生。可见,儒学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

8、程分析,可以高度概括出思想的演变规律,即思想自身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二、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

9、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4)西汉后直到清末: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三、对儒家思想的评价积极作用 (1)“仁”、“德政”的主张

10、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如儒家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儒家思想的坚忍包容、延绵不息、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使中国在外交活动中树立

11、了良好的形象,达成了健康和谐的周边关系)。(5)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消极作用 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及对其的评价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

12、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文革”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文革”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易混易错点警示易错点: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2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

13、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易混点:1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的认识不清在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由于墨家学派代表的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所以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在理论上,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

14、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

15、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3对四大思想家思想的理解明末清初四大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倡导“经世致用”,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主权力的理论设想。他们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且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性。(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提倡“众治”反对“独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反传统和教条,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