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0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00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4课 身边的变化无锡市南站中心小学 张海英/丁娜乃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购物票证的收集和认识,使学生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2.了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产生并推广的,感受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体验农民们的喜悦之情。3.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城市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巨大变化,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做准备,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发动学生查找、收集有关资料,为教学做相应的铺垫。二、教学过程(一)爸爸的回忆1多媒
2、体出示:无锡市具有代表性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业场所购物的热闹场面。(1)谈话:同学们肯定都去这些地方买过东西,方便吗?(2)学生交流在这些地方购物的经历,感受购物的便捷。(设计意图:多媒体画面的展示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现在购物的快捷与方便。)2引出“爸爸的回忆”买肉的故事(1)谈话:同学们能在商场,超市等非常方便快捷地买到各种商品,那有没有同学跟爸妈去买过肉,能介绍介绍吗?(2)听了这么多买肉的故事,老师也来讲一个买肉的故事(多媒体出示录音故事:买肉的故事)(3)爸爸那次买肉的经历为什么会让他记住了一辈子?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4)学生交流,并认识肉
3、票。(多媒体出示:一张肉票)(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故事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对那个需要凭票购物的年代的探究欲望,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了铺垫。)3班级小调查:(1)每天家里要吃几个鸡蛋,父母多长时间买次肉?什么样的肉?家里有多少块肥皂?你有几件过冬的棉衣?家里有白糖吗?有盐吗?填写调查表: 物品数量鸡蛋肉米或面衣服()个/月()斤/月()斤/月人均()件(2)你最爱吃什么?吃得最过瘾的一次,吃了多少?4试想这样的生活:假如一个月都吃不到几个鸡蛋,每月只吃二两肉(相当于一顿麦当劳套餐中的肉类食物),一家人合用小半块肥皂(不是香皂),有的人家一年都吃不上一回白糖,平时烧菜看不到油花有什么感受?
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展开想象,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发散思维,敢于创新。)这样的日子,离我们并不很遥远,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经历过。你们想了解那个时代吗?(多媒体出示:三四十年前,人们凭票证排队购物的画面)(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二)琳琅满目的票证多媒体出示:各种票证。同座位讨论:这些票证的用途。学生观察感叹:粮食粮票、棉布布票、食油油票、食糖糖票、猪肉肉票、肥皂肥皂票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春节吃的花生、瓜子、馒头,用的火柴、肥皂、食盐等也
5、离不开票证,冬季的萝卜、土豆、白菜、大葱有时也要凭票或凭证供应。这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票证,构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风景。再观察:票证上的几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等字样。如果不细心保管好,不小心弄丢了或过期了,该买的东西买不到,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四人小组讨论:离不开票证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势,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三)小采访1小记者的采访。2多媒体播放采访过程。(这部分教学要渗透采访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6、出示“采访记录”。4谈谈感受。5小结:票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四)讨论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那个年代人们购买日常用品要用票证?(设计意图:建立在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上。)教师启发:在社会主义初期,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政府为了保证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采取了计划供应的政策,按户或按人发放各种购物票证,于是凭票证排队购物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一种象征。(五)课后延伸1自己当一回小记者,就30多年前人们日常物品供应的情况,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并记录采访内容,注意采访时的语言。2收集各种票证,并仔细观察,
7、进一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1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导课时课件展示
8、一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画面,以此新颖、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2教学本课时,学生对于三四十年前要凭票证排队购物缺乏生活体验,故运用多媒体影像的展示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1根据课堂内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创造条件。2开展收集资料和调查活动可以单独进行,也可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对收集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3根据教学实际,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但教师的语言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的过程。在讨论会
9、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讨和思考。4课堂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评价应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第2课时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领访谈1多媒体配乐出示:农作物生长茂盛的农田。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是怎样的农田呢?(学生自由描述)想象一下,农田的主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一定很美好,畅想着丰收的情景)2多媒体再现:农作物生长稀疏的农田。展现在你眼前的又是怎样的农田呢?(学生自由描述)同样的是这一片农田,曾经却有过这样庄稼瘦小的情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设计意图
10、: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发展。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3听听李老爹的故事吧。(多媒体播放录音故事:生产队的工分)(二)讨论交流你们知道什么叫“工分”吗,工分是生产队对不同劳力平日出勤干活的记载,一般在年终时进行累计决算,算出一个劳力全年干活得到的工分总数,然后按工分值的多少,凭工分算钱分粮分柴草等,所以说工分是农民的命根子。教师简要介绍。(三)历史一幕1这样下去农民干活会有积极性吗?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了。2于是,小岗村的举动引发了全国农村的改革。多媒体出示小岗村的故事。3讨论研究:(
11、多媒体出示契约)这一张契约与之前的工分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这小小的契约,会有惊天动地的意义呢?小岗村的农民们用契约的形式,表明他们破釜沉舟为生存而奋斗的决心,从此以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广,使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促使学生提高认识,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四)我们家的责任田1你们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什么吗?(教师简要介绍并投影。)2你知道责任田和以前的田地有什么不同吗?多媒体影像展示:我们家的责任田看完影像,让学生分析交流农民承包责任田的情况,感受农民们喜悦的心情,
12、想象此刻在田间的农民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呢?(五)家庭的变化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说说农村实行改革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可以写也可以画出来(学生上台展示作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写一写,画一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身边变化的感受,寓学于乐,在多样化的探究学习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2读小资料农村四大变化。教师小结农村巨大变化。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1注重生活化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道德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把学生置于生活情境之中,让教材真正回归生活。为此,在本课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创设生活情境中的优势,使学生在情境中
13、去感悟道德,去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去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2注重情趣化传统的教学习惯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操作,习惯于在给定的大纲、教材、甚至在给定标准的“问题”导引下教学,这当然有碍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不善于提问、寻求唯一标准答案等不良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趣,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
14、动学习的积极性。3注重交互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和没有情感的参与,导致学生个性的束缚和潜能的压抑,使他们的眼中只有黑板上的板书,不关心周围的世界,不关心他人的感受,这种僵化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的情感冷漠,人格扭曲。因此,多媒体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中应注重交互性,多媒体不仅是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更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手段,整合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1本课内容以农村生活为主,对于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教师应当根据当时
15、情况向学生简单解释一下一些名词的意思,如:生产队、劳动工分、责任田等,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内容,给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2注重情境体验学习。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故创设了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因此要珍视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点拨,激起学生内心的涟漪,触发他们对课文以及情境所描写的生活经历的感悟,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深化,经验得到提升。3课堂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第3课时一、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一张自己爷爷奶奶那一辈的 “全家福”照片。收集一些家庭老照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放。2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3城市变化照片(多媒体影像)。4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影像)。二、教学过程(一)照片导入1多媒体出示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再让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自己家庭的照片。2从这些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