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试题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053062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纲要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言学纲要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言学纲要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言学纲要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纲要试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言学概要试题2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 )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 )半球制约。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 )功能和( )功能。3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 )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 )层的最小单位。4.和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时、体、( )和( )。5( )、和( )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6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 )、( )、( )、(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音素2.音位变体3.体4.焦点5.亲属语言6.语言替换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2、有哪些体现?2.举例说明文字的保守性?3.什么是书面语?书面语跟口语是什么关系?书面语跟文字是什么关系?4.与英语对比,举例说说汉语语素的特点。5.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四、论述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3分)1.举例说明文字对语言的适应性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2.从语音、语法、词汇三个方面谈谈语言演变的规律性问题。答案一、填空题1. 左、右2. 信息传递;人际互动3. 形式;符号4. 人称、态5.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6. 语系、语族、语支、语言二、名词解释1.音素: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2.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音素,就是音位变体。3.体表示动作行为进

3、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4.人们之所以要说话,是为了向对方传递他们所不知道的信息,也即新信息,从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说话者所传递信息的重点所在,是说话者认为受话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部分,这就是句子的“焦点”。5.亲属语言: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叫做“亲属语言”。6.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

4、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三、问答题1.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指挥中枢,也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大脑分别控制向对一半的身体行为,同时,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功能以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而大脑右半球则在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力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大脑的具体功能分区大致分为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对称分布

5、于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2.文字时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按照一般的逻辑,语言编了,描写语言的文字也应该变,语言不变,文字也不应改变。但文字发展的条件有它不同于语言的地方,这就是受到书写的工具和材料,方言的分歧,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历史传统的强大力量等等的综合影响。文字跟语言相比,具有更大的保守性。 例如英语的“light”“right”等词中的gh字母组合不发音,从文字记录语音这一拼音文字的性质出发,这当然是不合规律的,从理论上讲这个字母组合的存在也是多余的。但由于文字的保守性,也就是人们习惯于这种写法,一直到今天这个字母组合仍旧在英语中存在。而且仍旧不发音。3.书面语是

6、适合用文字来表达的语体。口语和书面语相互依存,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共同发展。第一,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口语是活的语言,是书面语产生的源泉、存在的前提、发展的动力。没有口语的存在,就没有书面语的产生和发展,书面语是不能离开口语而独立存在的。第二,书面语又不是被动地记录语言,它对口语的发展变化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提炼形式,选词用句十分规范,对人们的语言实践很有指导意义,使得口语也向规范化方面发展;另一方面,统一的书面语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对语言的分化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汉语,方言众多,差别很大,统一的汉语书面语对限制方言分化、

7、沟通各地人民之间的交际无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文字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正像语音是体现口语的物质形式一样。所以文字和书面语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没有文字,也就没有书面语。4.语素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大差异,就汉语来说,大抵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语素。“一个音节,一个语素”的对应也有少量例外,如“玻璃”,“葡萄”等等,都是两个音节,但因为“玻”“璃”“葡”“萄”单独都没有意义,所以“玻璃”“葡萄”分别是一个语素。在英语中,一个语素与音系单位的对应有不同的情形,英语的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如book,也可以大于一个音节,如mother,或不足一个音节,如boo

8、ks的s.5.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语言演变的渐变性。与渐变性相对应,首先,语言的各要素在演变中是不平衡的。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词汇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再次之的不平衡状况。再次,不同的人群在演变中也有不平衡的状态,有的人接受变化快,通常是年轻人,有的人慢,通常是中老年人,有的地方的人群变化快,通常是文化中心或者政治经济中心,有些地方的人群变化慢,通常是相对不发达地区。最后,同一语言子系统也有不平衡的变化,比如,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变化慢,文化词汇变化快;语音系统中处于双向聚合中的语音变化慢,处于单向聚合中的变化快。四、论述题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每

9、一种文字,无论是自源的还是他源的,都有适应自己所记录语言的内在发展动力。例如希腊在借用辅音文字的基础上创制出音位文字并在欧洲广为传播,无疑与音位文字适合于表达这些欧洲语言以元辅音的排列表示词根义并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特点有关。语言要求文字正确地记录它。语言的特点制约着文字的特点。但是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事情,用什么形体去记录语言,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而同一种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像朝、越等国家原来采用汉字,后来换成了表音文字。这说明了文字对于语言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总之,不管是文字的产生、自源文字的发展还是他源文字的创新或换用,都说明了文字是对有声语言再

10、编码的视觉符号系统,说明了文字既有适应语言特点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2.不受外系统接触影响的语音演变,其结果通常是很齐整的,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凡符合条件的一律都变,没有例外,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比如,在尖团合流的变化中,只要符合声母是精组和见组、韵母是细音的语音条件,都合流为舌面前声母,不论含有这些声母的字是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也不管它们表达了什么语义。第二,时间性。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时期中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变化。第三,地区性。

11、语音的演变是像一个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例如,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便现为词序的改变。比如,汉语的词序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有:代词宾语从动词前到动词后,大名冠小名的消失,介词结构从动词后到动词前,补语从可以与动词分离到补语必须与动词紧邻等。语法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印欧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态简化的变化,如现代英语与古代英语相比,形

12、态变化大大减少。汉语缺少形态,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专用语素。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与语法化等。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这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作用。它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很多语法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中得到解释。类推作用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语法演变中另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结构的重新分析,它往往造成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词类、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比如上古的一些连动结构到中古变成了述补结构。语法化现象也反映了语义演变的规律性。哪些实义词容易发生语法化,语法化后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常常具有普遍性。 从词汇演变的结果看,常见的有新词产生、旧词消亡和词语替换三种现象。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词义的演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些演变的方式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中看到,比如从空间义到时间义的引申就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语义演变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