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0529494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说“木叶”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寒砧(zhn)言筌(qun)漂泊(pio b)窸窣(x s) 翩翩(pin) 蛊惑人心()心有余悸(j) 接踵而至(zhn) 东皋(o)桅杆(wi) 柳恽(yn) 灼灼(zhu)(2)给多音字注音泊熟似 创2辨形组词(1) (2)(3) (4)3词语释义(1)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2)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3)缠绵: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婉转动人。(4)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差,相差。毫、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6)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4近义词辨析(1)传诵传颂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具有褒扬、称赞的意味。例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等,在品尝淮安的美味佳肴后,无不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句。英雄周波走了,为了将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如今,在通州大地上,人们怀念着英雄,传颂着英雄的精神,也学习着英雄的事迹。(2)启发启示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示:启发指示,使

3、有所领悟。例句:日前,“国家遗产展”策展人黄专在专访中表示,当代艺术不是单纯提供审美愉悦感,也不是直接披露艺术家对事物的判断,仅仅是提供了艺术家从生活中发掘的各种“材料”;当代艺术并没有脱离大众,而是启发大众从“材料”中学会自我思考,发现问题并获得启示。(3)飘零飘落二者都有“飘着降下来”的意思,和“飘落”相比,“飘零”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同时它还有比喻义,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例句:第49届世乒赛由广州体育馆承办,该体育馆造型新颖,从远处看,犹如飘落在白云山麓的三朵白云。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附着其上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务工农民在职业分化上深陷僵局,像“浮萍”一样

4、飘零游弋于工农边缘。一、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答案2阅读课文,请你谈谈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何特色。答案首先,追本溯源,由例引疑,由例引析。开篇就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让读者对“木叶”有感性认识,交代“木叶”来源。按照思维习惯,读者自然会产生“木叶”是什么的疑问,作者在第二段里就顺着读者的疑问,引用诗句,让读者看到“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树叶”并不多见,而单用“树”或“叶”。至此,读者可能的解释是单用“树”或“叶”更为洗练。作者紧逼质疑,为什么“木叶”就不再追求简练,而且一旦用“木叶”就产生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发展到极致,至此,读者明确了“木叶”

5、原来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已不单纯是普通意义上的“树叶”。其次,切中关键,引发联想,深入分析。读者已经明白了“木叶”是艺术创造,但是“木叶”与“树叶”的真正艺术距离还不清楚。前文只是感性认识。作者接着明确提出“木叶”与“树叶”的差异在一“木”字,要在“木”字上下工夫。由“木”字适合的场合,引出“木”的艺术特点,再由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所在,作者不惜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木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领悟到“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而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二、深层探究1作者是如何分析中

6、国古代诗歌中用“木”的意味的?答案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木”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

7、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2袁行霈说:“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而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的?答案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

8、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到的语词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3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答案不改好。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

9、,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也可有不同的见解)三、技法迁移文本回顾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

10、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使人体会到语言的精美和不断的发展与完美,这种精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技法点拨联想的运用联想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本文谈到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其实就是联想。“木叶”具有暗示性,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联想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1类似联想。就是类比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具有某种相似点,通过类似联想,可以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巴金的散文灯中,作者以深夜燃着的灯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为触发点,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灯,想到了欧洲古代传说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虽然

11、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同时又想到了希腊古代传说中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还想到了一位投河遇救的友人看到了陌生人家的灯光,由此改变了他的生命态度,由绝望、悲观,变成了热爱生命。以上两种灯光的相似点,就是灯光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力量和希望。无论是生活中的灯光,还是人生意义上的灯光,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2对比联想。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联结在一起,以表达鲜明的爱憎之情。唐弢的琐忆一文,在表现鲁迅关怀鼓励青年时的一段对话,用的就是对比联想的方法。有些青年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立刻便被吓倒,自惭浅薄,鲁迅便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浅得澄清,倘

12、是烂泥塘,谁知道他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小溪和烂泥塘、文学青年和夸夸其谈的学者,恰是对立鲜明的比照,通过这种对比联想,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意义,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因此,文章也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3因果联想。即对事物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的一种联想方法。壶井荣的蒲公英一文中,作者由蒲公英的遭遇联想到“蒲公英的儿子”的遭遇,用的就是因果联想的方法。蒲公英之“所以才变成了像趴在地上的姿势”,是“只为长在路旁,被践踏、被蹂躏”的结果,因而联想到蒲公英儿子刚来家时的情景。“他初来时,万分沮丧,没有一点精神”,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被夺去了抚养他的大地”。作者通过因果、类比

13、联想,强烈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突出了反战主题,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技法运用请你运用联想,写一个片段,不少于300字。答:_答案示例:凤凰浴火方能重生,幼蛹破茧才能成蝶。苏武在漫天飞雪中坚守信念,绽放人生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遥望中原时,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气节铭记心间;黄沙漫漫,他与孤冢为伴,放眼远望时,将“千金俸禄,高官贵职”的引诱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的毡毛和草皮一块儿咽下,心里却沸腾着精忠报国的热血。他用睿智,将光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佳话;他用勇气,将苦守的羊群定格为一段千古传奇。飞沙刻画出他手掌的龟裂,他始终没有在这弯道

14、处屈服,几十年的守候,等来的是大汉天子的迎归,大汉百姓的敬仰。人生岂会一帆风顺,转过黑暗的弯道,眼前会是另一番光明,因此我们倍加珍惜这光明的普照。苏武在西北大漠守着一群孤瘦的羊,张爱玲却在夜上海的文坛独步。张爱玲的一生转了多少弯,或许只有路过的风才知道。弯道是她灰暗的童年,是她不幸的婚姻,是她在旧上海的夜下孤独的舞步。但她奋起、执著、笔耕不辍,写下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孤独的身影化为半生缘中走出来的妙龄少女,化为倾城之恋中的多情女子。转过弯道,张爱玲看到了另一个光明的世界。膝盖全部换掉却依然奔跑如飞的足球之神巴乔,面对阻碍依然坚守的绿色森林卫士,挑着孩子沉甸甸梦想的80后乡村女校长李灵,他们无不经历过生命的弯道,然而,执著前行,最终收获了渴望已久的光明。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成功的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荆棘过后,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橘颂(j)招徕(li) 萧萧落木(s)B涔涔(cn) 无妨(fn)陇首(ln) 得鱼忘筌(qun)C寒砧(z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