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0511397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资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乒乓球运动的产生乒乓球运动的产生,纯属偶然。是因两个英国青年玩耍引起的。 19世纪末,一天伦敦两个青年人到一家饭馆去吃饭,在等待侍者送饭时,他们感到无聊,便信手将装雪茄的盒盖拿在手中玩,同时又将酒瓶上的软木塞也拨了下来,两人在餐桌上你来我往,相互打过来打过去,结果,他俩玩得竟入了迷,连吃饭都顾不上了。由此,这项餐桌上的游戏,很快就演变、发展成乒乓球赛,并席卷伦敦,一时形成了一股乒乓球热。 为了纪念发明国,1926年,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伦敦举行。乒乓球的起源1890年,几位驻守印度的英国海军军官偶然发觉在一张不大的台子上玩网球颇为刺激。后来他们改用空心小皮球代替弹性不大的实心球,并用木板代

2、替了网拍,在桌子上进行这种新颖的“网球赛”,这就是Table tennis得名的由来。Table tennis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成套地生产乒乓球的比赛用具。它是美国头号持拍运动,有超过20万美国人在打乒乓球。最初,Table tennis有其它的名称,如Indoor tennis。后来,一位美国制造商以乒乓球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创造出Ping-pong这个新词,作为他制造的“乒乓球”专利注册商标。Ping-pong后来成了Table tennis的另一个正式名称。当它传到中国后,人们又创造出“乒乓球”这个新的词语。在日语里,乒乓球叫做“桌球”。乒乓球运动

3、的很多用词是从网球变来的。打乒乓球所用的球叫Ping-pong ball或Table-tennis ball,乒乓球台叫Ping-pong table,台面称Court,中间的球网称Net,支撑球网的架子叫Net support,乒乓球拍叫Ping-pong bat。乒乓球单人比赛原来一般采取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每局21分),2001年改为七局四胜制或五局三胜制(每局11分),所谓“局”,英文是Set。发球叫Serve。乒乓球起源于英国,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由此可知,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19世纪末,欧洲盛行网球运动,但由于受到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

4、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作球网,用羊皮纸做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了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被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同时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促使球拍和球有了很大改进。最初的球拍是块略经加工的木板,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一层羊皮。随著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胶粒的橡皮贴在球拍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人又发明了贴有厚海棉的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作为玩具的赛璐珞球,用于乒乓球运动。在名目繁多的乒乓球比赛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起

5、初每年举行一次,1957年后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直拍握拍法直拍握法的特点是正反手都用球拍的同一拍面击球,出手快,正手攻球快速有力,功斜、直线球时,拍面变化不大,对手难于判断。但反手击球时,因受身体妨碍而不易发力,调节拍形因受握法的限制亦较为困难,防守照顾面较小,目前,已有选手反手攻球时用另一面击球。亚洲选手(如中国、日本、韩国)普遍采用此种握法。1.快攻型握法(图1)图1 拍前以食指第2指节和大拇指的第1指节构成一个钳形,两指间距离适中(1-2厘米左右),拍柄紧贴虎口,俗称中钳式握法。拍后3指自然弯曲重叠,中指第1指节贴于拍的1/3上端。2.弧圈型握法(图2)拍前拇指紧贴拍柄左侧,食指扣住派兵

6、形成一个环状。拍后其它3指自然微曲,中指的第1节叮嘱拍后的中部。图23.直拍削球型握法(图3)拍前大拇指弯曲,紧贴拍柄左侧用力下压,拍后其它4指自然分开,把住球拍。攻球时,食指迅速移到拍前,以第2指节扣住拍柄,拍后3指仍弯曲贴于拍的上端。图3横拍握拍法横拍握拍法的特点是正反手攻球力量大,攻削球时握法变化小,反手攻球容易发力也便于拉弧圈;但正反手交替击球时,需变换击球拍面,攻斜、直线时调节拍形的幅度大,易被对方识破。正手攻台内球时较难掌握,处理追身球亦有一定的难度。国内、外许多优秀选手都是横握球拍者。横拍握法如同人们见面时握手一样,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握住拍柄,虎口贴住拍肩,大拇指在球拍的正面

7、位于中指旁边,食指自然伸直斜放于球拍的背面。正手攻球时,食指稍向上移动;反手攻球时,拇指稍向上移动。(如下图) 乒乓球站位一、基本站位基本站位是指击球者在击球前相对于球台所出的一个较为固定的位置,严格地讲,接发球时的站位尤为重要。站位应根据各自的不同类型打法及身体条件来决定,以利发挥其技术和特长。(一)进攻型打法基本站位左推右攻打法在近台(离球台端线50厘米左右)、中线偏左(图1,以右手执拍为例);两面攻打法者在近台、中线附近;弧圈球打法为主者在中近台(离球台端线70厘米左右)、中线偏左(图2);擅长打相持球或反手实力较强者,可站于中台偏反手一侧。图1 图2(二)削球型打法的基本站位攻削结合打

8、发者在中台附近(图3);以削为主打发者在中远台附近,约离球台端线100-150厘米左右(图4)。图3 图4 接发球准备姿势1.基本姿势基本姿势是指运动员在击球前经常保持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姿势,它有利于迅速移动,选择合理的击球位置,作出击球动作。每个人的基本姿势因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而有所不同。(1)进攻性打法的基本姿势(以右手指拍为例)是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前脚掌内侧着地,脚后跟略提起;两膝微曲,中心在两脚之间;含胸收腹,上体稍前倾,肩关节放松,持拍手自然弯曲,位于身前偏右处,球拍稍高于台前。(2)削球型打法与进攻型的不同之处是两脚间距稍宽,重心稍低,右脚在左脚之前,上体

9、前倾较少,执拍手位于胸前。单步1移动方法:以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身体重心随之落在移动脚上。(如下图)2实际运用于(1)接近网小球;(2)削追身球;(3)球落点位于中线稍偏左或对推中侧身突袭直线或对搓中提拉球时常用。跨步1移动方法:一脚蹬地,另一脚向移动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脚随后跟上半步或一小步,身体重心即移到跨步脚上。(如下图)2实际运用于:(1)近台快攻打法,用来对付离身体稍远的来球;(2)削球打法,左、右移动击球;(3)跨步侧身攻,当来球速度较慢,但离身体稍远时,左脚向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脚随即跟上一小步,同时配合腰部右转动作,完成侧身移动。并步1移动方法:一脚

10、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2特点:身体不腾空,重心较稳定;移动范围较单步大。3实际运用于:(1)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2)削球选手正反手削球;(3)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一步,以便转体,随之左脚向侧跨一步。跳步1移动方法: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跳动。(如下图)2特点:移动范围比跨不大,有利于发力。但有短暂的腾空时间,对于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有一定影响,可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缓冲来减少重心的起伏。3实际运用于:(1)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2)弧圈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3

11、)跳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动作;(4)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跳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交叉步1移动方法:以靠近来球方向的脚作为支撑脚,该脚的脚尖调整指向移动方向,远离来球方向的脚在体前交叉,向来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体随之向来球方向转动,支撑脚跟着向来球方向再迈一步,这是前交叉步。后交叉步是在体后完成交叉动作。(如下图)2特点:移动的幅度比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都大,主要用来对付身体较远的来球。3实际运用于:(1)快攻或弧圈打法在侧身攻、拉后扑打右角空档,或从右大角变反手击球;(2)在走动中拉削球;(3)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击。反手发急球与发急下旋球1特点:球速快、弧线低、前冲大

12、,迫使对方后退接球,有利于抢攻,常与发急下旋球配合使用。(图1)图12方法:右脚稍前,身体稍向左转,右手持拍于身体左侧;击球时,持拍手以肘关节为中心,前臂向前方横摆发力击球,拍面稍向前倾,击球的中上部;击球后,前臂和手腕随势向前挥动(图2)。发急下旋球时,大拇指用力压拍的左肩,使拍面稍后仰;触球前,稍向左后上方引拍;当球下降低于网时前臂快速向前下方用力,拍面触球的中下部;触球瞬间,手腕附加爆发式下切动作。图23要点:(1)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前侧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处;(2)注意手腕的抖动发力;(3)第1落点在本方台区的端线附近。正手发奔球1特点:球速急、落点长、冲力大,发至对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

13、对对方威胁较大。2.方法:右脚稍后,身体稍向左转,右手持拍于身体右侧;球向上抛起后,持拍手随即向右后上方引拍,击球时前臂快速由后向左前方挥动,拇指压拍,拍面稍前倾并略向左偏斜,球拍沿球的右侧中部向中上部摩擦;击球后,前臂和手腕随势向前挥动。(如下图)2要点:(1)抛球不宜太高;(2)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3)第一落点要靠近本方台面的端线;(4)击球点与网同高或稍低于网。(5)站位近台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转,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持拍手自然放于身前。(6)抛球同时拍手向右后上方引拍,手腕放松拍面较垂直,待球下落至与网同高时,上臂带动前臂由右后方向左前方挥摆,腰同时向左扭转。(7)击球刹那拇指压

14、拍的左侧,手腕同时从后向前使劲抖动,球拍沿球的右侧中部向侧上摩擦,第一落点本方端线,第二落点对方右角。发短球1特点:击球动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对方台面后的第二跳下不出台,使对方不易发力抢拉、冲或抢攻。(如下图)2方法:主要靠手腕和前臂摩擦发力,控制向前的力量。3要点:(1)抛球不宜太高;(2)击球时,手腕的力量大于前臂的力量;(3)发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中区,不要离网太近;(4)发球动作尽可能与发长球相似,使对方不易判断。正手发转与不转球1特点:球速较慢,前冲力小,主要用相似的发球动作,制造旋转变化去迷惑对方,造成对方接发球失误或为自己抢攻创造机会。(图1)图12方法:右脚在后,身体稍向右转,前臂向后上方引拍与肩同高,拍柄朝下(手腕外展),拍面略后仰,击球时前臂快速向前下方挥动并略外旋,手腕内收发力,摩擦球的中下部。(图2)3要点:(1)抛球不宜太高;(2)发转球时,拍面稍后仰,切球的中下部;越应注意手臂的前送动作;(3)发不转球时,击球瞬间减小拍面后仰角度,增加前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