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0511393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7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文言文阅读嘉祥县第四中学 曹秋红2014湖北省宜昌市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甲诗】 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芰(j)荷:菱叶和荷叶。【乙文】 湖之鱼 清林纾林子啜茗于湖滨(A)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

2、,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林子:林纾(sh)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肆:指茶馆。会:汇聚。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葑(fng)草:水生植物。寻:长度单位,八尺。薮(s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盛:多,频频。6.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啜( ) 逝( ) 故( ) 乃( )7.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8.【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

3、,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2分)9.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10.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11.【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2分)12.【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1分)13.【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2分)14. 积累链接:

4、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 ,往来翕忽。(2分) 一、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20分)6.(4分)啜:饮,喝; 逝:游开,游走,离去; 故:先前,原来; 乃:于是,就,便7.(2分)A.之 B.其 C.以 D.而8.(2分)指的是鱼或美丽的鱼;如:“锦鳞游泳”“沉鳞竞跃”“呷浪之鳞”(代指鱼);“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一片日边来”(代指船);“臣本布衣”(代指平民)等,任写一例即可。9.(2分)断句两处: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一处1分)10.(3分)翻译:(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离去,能够脱钩而游走的又有几个(多少)呢?

5、(正确、通畅得1分,重点关注“及”“去”“逝”“几何”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11.(2分)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12.(1分)名利13.(2分)告诫世人,莫为名利所诱惑而吞下钓钩,而成为他人盘中之物。或:要拒绝诱惑,淡泊名利,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意近即可)14.(2分)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014湖北株洲市(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6、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便要还家 乃不知有汉 21翻译下面的句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22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 (二)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

7、“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所至但饮一杯水 植木偶于堂 24翻译下面的句子。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25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 ,更要 。(每空不超过4个字) 三、文言诗文阅读(共16分,每小题2分)(一)20邀请或通“邀”(1分) 竟然(1分)21太守立即(随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22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1点1分,答出2点即可)(二)23

8、只(1分) 树立(竖立)(1分)24害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2分)25廉政(廉洁)(1分) 勤政(务实,做实事)(1分) (三)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意思对即可)(2分)郑重说明:主观题意思对即可;有一定道理,酌情给分。2014辽宁省丹东市(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9、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注释】亲:指关系友好,亲近。却:退。隐蔽:指屏障。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肉食者鄙 神弗福也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4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10、人。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三、阅读理解(共60分)(一)文言文(共10分)19.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赐福,保佑。但是,可是。 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0.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2014重庆市(二)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

11、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略无阙处()(2)夏水襄陵()(3)不以疾也()(4)属引凄异()9.(1)“阙”通“缺”,空缺;(2)襄:漫上;(3)疾:快;(4)引,延长。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0.(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

12、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11.A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广告语:12.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2014上海市(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

13、9题(8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 ;乙文选自论语,它是 家经典。(2分)9.甲文与乙文第 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注释: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纸鸢:风筝。10.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